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探索并记录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
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脸盆每组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记录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展示各种物品)
2、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关于沉与浮的实验,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到水里面,来看看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二、猜测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猜。
(分别记录幼儿对各种物体沉浮状态的猜测结果)
三、幼儿自主探索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一做这个实验,把桌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到水里,要轻轻地放,如果这个东西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就在这个东西的图片旁边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检验猜测
将猜测结果跟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五、总结
1、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吗?
2、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水里面有一种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轻的东西举起来,让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东西,它就举不动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动建议:
1、记录表中多一行空格,让幼儿填写自己的猜测,当幼儿做完实验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对比。
2、在讲到沉与浮的时候要向幼儿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有的幼儿会弄不清楚。
3、在幼儿实验之前,要引导幼儿去发现怎么样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这样幼儿在实验的时候会有条理一些。
4、实验的材料尽量做到每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儿钻空子。
脸盆里的水要多一些,让幼儿可以明确看到沉与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东西也会感觉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潜水艇的浮沉原理;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通过在网上查阅,让学生设计出打捞中山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鱼、潜水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2)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当它下沉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当它上浮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断加盐,导致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a)学生观察回答。
(b)教师引导得出搅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让学生建立起加盐水是改变液体密度的概念。
(c)学生观察发现,鸡蛋上浮了,有的学生很吃惊。
(d)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分析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号描述你的思维过程。
(3)学生用逻辑推理的符号阐述自己的思路。
二、认识三种状态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重力
上浮:浮力重力
悬浮:浮力=重力(平衡)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1)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许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沉与浮,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2)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的?(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鱼同上面的鸡蛋一样,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鱼也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重力没有变化,而浮力变化了;
鱼是通过鱼鳔改变自己的体积来改变浮力的;
鱼鳔较小时,鱼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鱼下沉;
鱼鳔较大时,鱼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鱼上浮;
鱼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鱼将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游动。
激发兴趣,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号描述你的思维过程,写出鱼在哪种条件下处于下沉、上浮或悬浮三种状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潜艇与热气球
(1)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连接到凡尔纳,加潜艇图片;
另一个仿生学的例子——潜水艇(潜水艇的水舱相当于鱼鳔)。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潜水艇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潜水艇的水舱的体积是不变的(这一点与鱼鳔不同);
潜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潜艇处于同一液体当中(即排开液体的
重力相等),那么浮力是不变的;
浮力不变,只可能是重力的变化引起了潜艇的下沉、上浮和悬浮;
潜艇有两个水舱,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
潜艇通过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能改变潜艇的重力;
人工向水舱中压入水,直到重力大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下沉;
人工从水舱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上浮;
当重力与浮力相等时,潜艇悬浮。
引起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潜水艇下沉、上浮和悬浮的状态,你可以用“=”来表述你的思维过程。
学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写在纸上,逻辑推理的思维再次得到强化。
五、分析比较
(1)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学生分析回答。
不是;
鸡蛋:是由于鸡蛋浸没的液体的密度发生了变化,引起浮力变化;
鱼:是通过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引起浮力变化;
潜水艇,是通过它的自身重力的改变引起了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并没有变。
(2)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学生自己思考;
(3)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解释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六、打捞中山舰介绍我国古代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大铁牛的故事。
学生思考。
简单介绍中山舰——浓缩了中国现代史的一代名舰,1938年在长江被日军击中,沉入19m深的长江;中山舰排水量达780吨,长62.48m,宽8.99m。
与历史结合,了解到物理学科和历史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设计打捞中山舰的方案,填写到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自行设计。
七、课堂小结
1.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
2.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3.用学过的知识解释鱼、潜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作业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实践活动】
制作自制潜水艇(如图11-3-5),制作热气球(如图11-3-8)
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飞艇的资料。
【教学反馈】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因此本节内容一定要将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这一节课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鱼、潜水艇和飞艇的沉浮原理。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主要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层层设立关卡,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
本节设计了“动手做”的实验,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接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内容,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还与历史结合,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在《好玩的水》的活动过后,幼儿对物体的沉与浮现象比较感兴趣,最近幼儿谈话的主题总是与之有关的内容,于是,我借此机会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通过活动相互协作,共同探索。
难点:能通过操作、记录,体验盐的多少与鸡蛋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铅笔、小勺、记录纸、盐、纸板、小瓶、海绵、手绢、泡沫板、木板、烧杯、熟鸡蛋、塑料积木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启发谈话,引出主题
师:孩子们,你们玩过水吗?
幼:玩过。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
幼:我们把积木、石子放在水中,看谁能浮起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呀?
幼:积木浮起来,小石子沉下去了。
师:出示鸡蛋,请幼儿猜猜看,鸡蛋在水里会怎样?幼儿讨论(沉下去,浮上来)。
好,老师现在把它放到水里看看会怎样?放到水中观察结果:沉下去了。
那咱们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呢?
幼:纷纷讨论,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好,请小朋友们找伙伴一起来试一试。
二、幼儿自主操作活动
1、幼儿亲自做实验。
2、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让鸡蛋浮上来的?(把鸡蛋放在木板上让它浮上来,把鸡蛋放在泡沫上让它浮起来等。
)
三、师幼共同操作探索
1、出示盐
师:盐能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小朋友猜猜看。
幼:能;不能。
师:好,现在我们试试看。
要求:
1、三个小朋友一组分工、合作进行操作,一个幼儿用小勺放盐,一个幼儿用筷子搅拌,一个记录,每放一次盐就要做一次记录,还要记录好鸡蛋位置的变化。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并指导。
3、交流记录结果。
(1)鸡蛋浮起来了吗?
(2)检查幼儿记录结果,提问幼儿操作过程。
(3)教师小结:盐放的少,鸡蛋浮起来的慢,盐放的多,鸡蛋就浮在水面上了。
活动延伸:在区角中放入此材料,供幼儿操作。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沉浸在沉与浮的操作兴趣中,对老师提出的注意事项放在身后,弄得到处是水,特别在放盐时一次加足了盐,导致无法记录比较。
不过大班幼儿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从幼儿的反映看,幼儿对盐水的浓度与鸡蛋的沉浮的关系的理解是个困难,没能真正理解,希望在区角活动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理解。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
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
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六、幼儿尝试(五)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导入:有个小朋友玩乒乓球时把球掉进树洞里了,该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灌水)乒乓球真的会浮吗?一起来观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2、放水底)真的会浮唉!看来沉浮知识真管用,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
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
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
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发现有的材料能浮在水面上,有的材料能沉在水里。
2.在玩水发展幼儿对操作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盛水的大盆3-4个,内装有半盆水;每人一个塑料筐,内有多种材料(小积木、塑料玩具、玻璃球、铁夹子、木夹子等)
活动过程:
1.介绍各种材料,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提问:小朋友很喜欢玩水,这儿有几盆水,每人还有一个小筐,小筐里有许多东西,你们一样一样地把它们放入水里玩玩,看看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引导幼儿边玩边说说自己的发现。
(1)组织幼儿谈话,问幼儿玩水时发现了什么。
(2)根据幼儿的发现,教师请幼儿再玩一次,看是否是这样?(不同的材料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
活动建议:
活动继续进行,当孩子发现材料的沉与浮后,再请幼儿将会沉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将能浮起来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感兴趣。
2、认识沉与浮的标记,学说单词沉、浮。
活动准备:
常见的水果若干贴有标记的箩筐塑料杯两个。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出示水果,幼儿辨认名称。
(2)设疑:如果把水果宝宝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实验观察
(1)介绍材料:两个装满清水的塑料杯、贴有标记的箩筐
(2)重点介绍沉与浮↑的标记。
(3)实验观察:将某种水果切一块下来放到杯子里,幼儿观察水果去哪里了。
(4)教师小结并引导幼儿学说单词沉、浮。
3、水果分家
(1)出示有标记的箩筐,教师介绍规则。
(2)引导幼儿根据水果的沉浮现象将水果放在不同的箩筐。
活动反思:
研究了一些时间的水果,作为科学活动今天还是第一次。
为了便于每个孩子都能看清楚,我将座位安排成半圆形。
在实验过程中,我利用两个透明的水杯,分别展示沉与浮的实验迹象,因此也让幼儿大饱眼福,对探索性的实验操作也相当的感兴趣。
其中,我还渗透了让孩子们学说“浮起来”、“沉下去”,并通过利用肢体动作的展示加深对沉与浮的理解。
在最后的分享环节中,孩子们也是吃的乐此不疲。
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水果的品种上还可以增加一点,第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篇8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幼儿园小班组正在开展“蔬果舞会”主题活动,自然角里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水果。
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同时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进行该主题的活动,于是我决定借他们班的孩子来开放这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