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类现代文阅读0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精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类的积极作用,第五段表明我们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容
忍不害人、不犯法的异类行为。
[参考答案]
(1)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2)肯定具
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为什么? 答:
[思路分析]
这句话出现在文末,但原因要从第二、
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
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
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 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 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 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 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 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
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2.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 持什么态度?
答:
[思路分析]
从第一段“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以及第
五段的“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 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的描述中,可以整合出人们对异类 的态度。第二、三、四段表明我们不应该小视异类,要看到异
确;D项,第五段最后说“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有深远
的影响”,并没有说一定就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 位”。原文也没有明确说,“通识教育的推行”能提升“大学生
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答案] B
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
分析概括一般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一般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第31期【考点梳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1.弄清“观点”与“观点态度”的内涵。
明确二者的内涵,可为解题提供依据和指导。
2.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切入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皆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
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取譬设喻);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解题技巧】一、找中心论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考生要先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
有的文章在开头点明中心论点,有的则在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也有的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于中间提出中心论点。
一般来说,放在开头的,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以确认。
放在结尾的,往往是先在文中提出分论点,于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
一般驳论性的文章、文艺评论,多采取此种方法。
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考生去归纳。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和材料作者写文章时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考生在阅读时,对文中各语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能准确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观点错误,因此,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
考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的时候,在把握了论点之后,就要分析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要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就必须弄清论据的类型。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节 考点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氏”与天帝战,头颅被砍,仍以双乳为目, 肚脐为口,执干戚而舞,均与部落战争相关。原始歌舞是自发性的群体娱乐活动,没有尊 卑贵贱之分,也没有演员观众之别,因而,并不存在优伶之职。
断言古优出自巫,固然有可商榷的理由,因为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大批奴 隶沦为奴隶主贵族的声色娱乐工具,专事歌舞的奴隶群体即随之产生。如《管 子·轻重》云:夏桀有“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因此,在漫长的 原始社会和奴隶制时代,除了“巫觋”以外,专事音乐歌舞以供奴隶主享乐的 职业性艺人,即已出现,只是还没有用“优”或“伶”之类的职业名称而已。 这就说明,在以娱神为宗旨的“巫”盛行的同时,以娱人为目的的“优”也具 有庞大的阵容。
完美、理性、始终如一的表演,正是优秀的戏曲演员应该自觉追求的艺术 高点。不可否认,演员在舞台上的华彩表演一定是伴随着即兴而至的激情的, 这是优秀演员所具有的舞台爆发力,但是这样的激情是一种技艺上达到炉火纯 青之后的自由发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这种激情的获得绝不 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建立在极其严苛的长期幼功训练之上的艰奥之美,也 正是郑板桥意义上的“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1.(理解概念含义)下列关于“原始歌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A.原始歌舞是我们的祖先对生活、生产、战争、自然等的模仿和再现,是 他们表情达意的方式,比如“百兽率舞”与“干戚舞”。
B.原始歌舞一人为始,众人相随。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具有自发性、群 体性的特征,没有专门的观众与演员之分,也无贵贱之分。
2.(归纳概括)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因“巫觋”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歌舞艺人而将其视为“优伶”的 远祖;也有人认为是一母所生,并无渊源。 B.在春秋时期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既有以歌舞事神的“巫觋”,同时 也有专事音乐歌舞以供奴隶主享乐的艺人,但是并无优伶的职业名称。 C.《国语》和《左传》的相关记载,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优”“伶(泠)” 称谓,表明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职业身份,甚至可以代代继承。 D.巫文化解体后,原先从事祭祀的巫觋面临着职业的重新选择,一部分巫 觋利用自己的歌舞专长事人,于是才有了“优伶”这个职业。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 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 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 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 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 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 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 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 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 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 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说来,论述文中作者 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有的文章作者的观 点态度就不够明显。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 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 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 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
在做题时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辨别、 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材料,联系文 章,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敲、揣摩、分 辨正误,这样才能将准确的信息表述出来。
该考点常见的考查角度有:
1.从全文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 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在筛 选整合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 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述、转述的他人的观点, 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异同联系,以明确作者的观 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 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 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 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 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 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文中材料,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 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 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 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 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 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 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阅读: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扫描“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属综合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这里所谓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色彩。
一个读者能否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能否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衡量其阅读能力的重要尺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或明显,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必须掌握一定的文章学、修辞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怎样准确、全面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观点和态度呢?一、要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的基础上,必须对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有分析和归纳,才谈得上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或分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但杂文要相对复杂;说明文虽然侧重于客观地说明物象或事理,但也有作者具体的观点和态度;而记叙文和散文的观点则较难把握,一定得通过对事件、形象、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显现其主题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要注意不管什么体例的文章,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阅读时只要站在全篇的高度将它们找出来,恰当地进行整理,是有助于分析、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
复习方略1、考虑文体特点,针对不同文体特点,灵活进行概括。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述上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特点,因而要针对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关于各种不同文体表达观点态度的不同方式,灵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概括。
2、重视文章内容,抓住文章材料,紧扣文章中心进行概括。
文章中的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立场,而文章的主旨有时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要特别重视文章内容和文章中所运用的材料。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考点内涵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流露。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社会科学类文章往往如此;有时则比较含蓄、隐晦,一些取譬设喻、托物言志的散文;有时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比较直接、明显、集中的,直接摘取即可;比较含蓄、隐晦、分散的,则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甚至要揣摩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作者感情,进行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能脱离文章的主旨来分析概括。
另外,有的题目虽然不是要求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但作答时也涉及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比如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解答此题时,必须弄清楚作者在“肯定农夫的选择,肯定一种生活和人生”。
二、相关知识梳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要遵循三个步骤。
(一)从总体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1. 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即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就奠定了感情基调。
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2. 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 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
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
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观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详释考纲内涵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如2002年上海卷第5题: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李志军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2010年第09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事物的主观倾向,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离不开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比较直接、明显:有的则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还有的隐含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下面我们就以今年南通市中考卷中的两道试题为例来探求解答这类问题的具体方法。
改造火星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⑦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汪洋大海。
目前。
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
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
”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
全氟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
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
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
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
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苏教版高三必修)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苏教版高三必修)杨厚典【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此考点题型基本稳定,一直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普通单选式。
形式为: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试说明》早就列出了这一内容,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年是第一次。
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典例调研】【典例1】释秘演诗集序[宋] 欧阳修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注:①胠:打开——选自《古文观止》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天下太平日久,那些有才能的人往往蛰伏不出,必定有老死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能。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王玉静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40期考点概述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析综合”这一层级设置的第三点要求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想准确分析和概括文本,离不开对文言文中基本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此外考生在研读和熟练把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一定要多阅读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以便轻松应对分析综合类题目。
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事件的记叙来反映的。
因此,考生在阅读时,要先把握作者写了人物的哪些语言、行为,以此来推断人物的思想品质,分析其中寓含着的作者或爱或憎、或褒或贬的观点态度。
此外,如果有议论、抒情性的文字信息,考生要认真分析,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该考点的考查不仅体现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注,而且激发考生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注重对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厚植考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考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考生的担当精神,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因此,考生在分析时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挖掘文本思想、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有所不同,前者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主观的东西,考查点在于分析、概括的能力;后者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点在于归纳、概括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该考点的主观简答题,考生在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通读全篇内容,注意揣摩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客观辩证地作出评价,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
考题连线(202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惟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惟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361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河南丁彬考点阐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对考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来说,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其中“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而“态度”则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我们在完成此类考题时,即要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又要做到具体文体具体分析,根据具体语境来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答案。
考题回放一、阅读《牛铃叮当》一文,完成下面各题。
(2013年浙江卷)。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5分)解析:题干要求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记叙水牛以往的生存状态,情感倾向以怀念为主;后半部分则主要为水牛的生存现状,可以感受到深深的惋惜和怅惘。
据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而关于个人感悟,则可以自由发挥,不管是从乡村生活变好入手来怀念过去的淳朴生活,还是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展开思考,都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②考生感悟:略。
解题技巧要想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必须了解作者表达观点态度的方法和手段,准确找到文中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
一般来说,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论说性的文章,观点明朗、直白,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时,深入把握文章的总结性语句、具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和关于情感倾向的语句,以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我们就针对论述和记叙两类文体,谈一谈具体的解题技巧。
一、对于论述类文本,需要从总结性语句和具有明显褒贬色彩的词语入手分析;论述性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议论上,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为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详释考纲内涵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如2002年上海卷第5题: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
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
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 《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文对他写文 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篇文章里举过报纸 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 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呢?是不是现代
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那么明白。当然, 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 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 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 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 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
【分析】每一小题的后一问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概括
能力。答题关键是根据所说话题,体会比喻的感情色 彩。第一小题,从前文可知,发言者的主张是:现在 课本里的文言文不能解决问题,但加大文言文的分量, 又怕妨碍学好现代文。这就是‚驼子摔跤,两点没着 落‛的深层内涵。据此可知,‚两头‛指的是文言文 和现代文,‚没着落‛指什么都没学好。由文中的
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
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
借此表明的主张。(关于问题的概括不得超过方格限定
的字数) ①“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 □□□□□□□□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 是 。
②“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
□□□பைடு நூலகம்□□□□□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③“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 □□□□□□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 。
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 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 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 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上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是文章中反映岀来的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考查内容:(1)作者在某一句、某一段或某一篇文字中体现岀的观点;(2)作者对文中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理的看法、态度。
命题形式:(1 )摘录符合作者某一观点的词句;(2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在某一段文字所表述的观点;(3)辨析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的正误。
【知识能力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
具体方法如下: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2•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特点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
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
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3•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
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获得。
5•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范例透析]〖例一〗(93 •六省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般类现代文阅读0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2
将文章中相似的观点或论点进行合并,有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
识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03
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立场和重点。
组织答案的逻辑结构
使用序号或分点
使用序号或分点来组织答案,可以使答案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使用标题或小标题
使用标题或小标题来划分答案的不同部分,有助于提高答案的可 读性和逻辑性。
06
总结与建议
学习建议与备考策略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包括 每天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复 习周期。
反思与改进
定期回顾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 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于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的积 累非常重要,如词汇、语法和修 辞等。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
通过做题,可以熟悉考试形式, 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度。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 定位到原文相关段落, 对比选项和原文信息。
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01
02
03
04
提炼中心思想
概括全文或段落的主旨大意。
筛选整合信息
筛选出重要信息,并进行整合 。
逻辑清晰
答案要有条理,逻辑清晰。
语言准确流畅
用词准确,表达流畅,避免语 法错误。
Part
05
例题解析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般类现代文阅读04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快速阅读、提 炼信息、逻辑分析等实际应用能力,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和 工作中都非常重要。
般类现代文阅读04的常见题型
归纳文章主旨
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 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 地表达出来。
专题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专题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5年第33期A 从作文说起文章的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通过叙述、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法,表达对事物整体内容的认识: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
作家一定的立场、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影响着他对事物所产生的观点和态度,并受其世界观的制约。
作者写文章时要在作品中表明他的态度,同样,我们在读文章时也要善于分析概括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B 能力要求《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其对“分析综合”的要求第四点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弄清里面到底有什么、有几层意思,它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谓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一条或几条内容、一点或几点认识。
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②某一内容要点的归纳;③跨段落内容的归纳。
备考指导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无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或批判什么,或介绍什么,或抒发某种情感等,都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那么,如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呢?一是要读懂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全文的大致意思;二是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如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总结性句子。
这些句子中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
D 样题点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选题。
(2004年全国卷)大地山河茅盾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
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
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吧?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现代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目的:培养并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的探寻与掌握。
教学难点:对具体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明确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
这是对写文章提出的基本要求。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看文章能看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所显示的态度,是语文高考对阅读的基本要求。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考试说明》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
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吴浔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1年第22期【技法指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行文中借助文字表现出来的对自己所描写的人、事、物、景的主观倾向,或者说所包含的情感。
具体来说,就是作者赞扬什么,针砭什么;讴歌什么,讽刺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等。
解答这类题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突破思维定式,不要让自己的思想左右作者的观点态度,更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作者观点态度之上。
我们要整体把握,透过现象,努力捕捉作者对隐含信息的细微评价,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地抓住一点就认为是正确答案。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候表现得含蓄而曲折。
这就要求我们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和概括,避免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命题文本一般选择社科文和文学作品。
从题型来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命题方式。
1.考查关键词。
这种题型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考查我们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5题: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还有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秋季卷第11题: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这两道题均采用了客观题的命题形式。
2.考查修辞。
命题者采用文章运用何种修辞手法的形式,来考查我们对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态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如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秋季卷第7题: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散性考查。
这种考查方式是对作者隐蔽的或分散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
这是近几年最常见的命题形式,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趋向。
高考现代文阅读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以非客观题为主,间有客观题出现,文学作品中客观题为5选2的模式;社科类文章中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所占比例极小,客观题均为4选1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