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3 小英雄雨来▎冀教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英雄雨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3. 引导学生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雨来与日寇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和英勇顽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英雄雨来的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摆脱困境。
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难点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
2.学生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课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有的不
惜牺牲生命。
在这些故事中也不乏有一些儿童少年靠自己的智慧帮助大人和敌人作斗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小说故事《小英雄雨来》。
板书:23《小英雄雨来》
二、学习新课
1.《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
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地点?从题目上可看出本文是写什么的?
是写人物的,主要人物是小英雄雨来。
(3)课文一共有几部分?描写了雨来的哪些英雄行为?
在学生阅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计时,学生阅读后,可以对自读速度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养成快速阅读课文的习惯。
3.检查学生预习。
(1)读准生字字音。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对于学生读不准的字音要及时纠正。
(2)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晋察冀边区——晋,山西省的简称,察,察哈尔省的简称。
(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冀,河北省的简称。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述三个省连接的边缘地带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叫晋察冀边区。
苇絮——像棉花似的芦花。
飘飘悠悠——本文指苇絮从空中轻缓地往下降。
河沿——河边。
起码——最低限度的意思。
学堂——学校的旧称。
扫荡——本文指日本鬼子企图用武力消灭抗日根据地军民。
推推搡搡——形容粗暴的推人的样子。
劫难——很大的灾难。
——本课指装刀的套子。
趔趄——形容脚步歪斜,站不稳的样子。
有志不在年高——有没有志气,不在乎年龄的大小。
本课指雨来人小志气大。
漩涡——水流形成的螺旋形水涡。
4.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
(1)雨来出生在什么地方?他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为什么?
(2)雨来是怎样上夜校的?从哪里看出他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雨来上夜校和他的英雄行为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认识到雨来在夜校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他的英雄行为打下了思想基础。
(3)那天夜里,雨来看到、听到了些什么?雨来是怎样被鬼子抓住的?
看到:爸爸全副武装。
听到:爸爸要妈妈去转达区上的通知。
这实际上是在写革命的家庭对雨来的成长影响很大。
雨来是在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后,在躲避不及的情况下被鬼子抓住的。
(4)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为什么要枪毙他?
鬼子对雨来软硬兼施: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但雨来坚贞不屈,不暴露秘密。
鬼子恼羞成怒,露出凶残的本来面目,要枪毙雨来。
(5)听到河沿上几声枪响,老人们说了些什么?孩子们是什么表现?
“……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都呜呜地哭了。
”
(6)李大叔为什么向河沿跑?
李大叔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7)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
雨来年仅12岁,他热爱祖国,在鬼子的哄骗、利诱、威胁、毒打的情况下,坚贞不屈,勇敢机智地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所以说雨来是小英雄。
5.指名说说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6.试给课文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教师告诉学生:加小标题是对课文各部分内容的深入理解后,用简练的语言对每一部分进行概括。
(2)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深入到小组里,听学生们发言的意见。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小标题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①游泳能手雨来;②上夜校;③掩护李大叔;
④和鬼子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
第二种方法:引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概括: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挪回原地”;④“我……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
⑥“雨来没有死!”
7.思考问题,从部分到整体,了解这篇课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共分六大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学生边读边议,教师点拨。
(1)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为第六部分写雨来潜水脱险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
首尾呼应。
(2)第二部分写雨来在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是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进行斗争的思想基础。
(3)第三部分写故事的发生,第四部分是写雨来和鬼子进行斗争的经过,第六部分是故事的结局。
(4)第五部分通过写乡亲们对雨来的赞扬和怀念,从侧面突出了小英雄的高贵品质。
8.学习本文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内心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的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雨来外表的语句。
“……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
(2)找出描写雨来内心活动的语句。
“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
(3)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9.学习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1)从课文中找到三处景物描写的语句。
课文开头:“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小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课文第五部分:“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课文第六部分:“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
(2)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五部分的景物描写壮丽感人,增添了此时庄严的气氛,更加突出了雨来的英雄形象。
第六部分的景物描写,当乡亲们得知雨来“牺牲”的消息后,去寻找他的尸体
时,有一段景物描写,烘托出河岸上的气氛是沉重的、肃穆的,反映出乡亲们悲愤交加的心情。
当乡亲们发现“雨来没有死”时表现出惊喜的心情,这里的景物描写,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三、总结结论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
这篇小说,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四、课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wěi xù pī kāi jìn chá jì nuó dònɡ wāi wāi xié xié mén kǎn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慌忙-- 扩大-- 温和--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次。
正是由于雨来____________________,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复习字词。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写在摘抄本上。
3.摘抄本文景物描写的语句。
六、板书设计
23《小英雄雨来》
游泳本领高
上夜校
掩护李大叔
雨来智斗强敌热爱祖国脱险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