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文本细读
问题一:格黎东的提议是什么?苏格拉底怎样反驳的 ?
·格黎东的劝说:劝说苏格拉底听从众人的建议逃跑(否则,在不知情 的外人看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
·苏格拉底的反驳思路: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 考 虑/好的意见我们应该注意/坏的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好的意见就是 明白 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人应该听从内行人的意见/ 不应该 听信外行人的话
讨论一:这种态度是否值得赞赏?
·不赞赏。从法律的角度看,雅典的政府之所以是民主的, 是因为管辖权是操纵在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手中的,多 数人的观点知识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并非永远正确, 一 旦将其奉为绝对的正义和法律的唯一来源,真理就会被 扼杀。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下,极其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 政,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几千年依赖一直都是民主不可回 避的弊端。而苏格拉底便是死在这种民主司法的多数人 的暴政之下的。
对话录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 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 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 的对话。 《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 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 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 最集中的缩影。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把握行文脉络,回答以下问题: ·①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②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
·①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 ·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 ·不正当的判断标准
整体感知
·②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内容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
问题二:二人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 什么?结论是什么?
·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
·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苏格拉底宁可 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问题三:“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 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 据道理。
·正义的含义: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 正”同 义。
问题八: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
以概括。
·①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②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基础知识
积累词语
·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义愤。膺:胸; ·恫瘰在抱: 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大 而不当: 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安步当车: 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罚不当罪: 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积累词语
·当仁不让: 《论语》: “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 动去做,不退让。
·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 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问题四:苏格拉底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格黎东的?尝试 概括他的思路。
·(1)表明立场: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2)告知好友:追求正义、美、好,听从道义真理。 ·(3)引导好友:要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4)启示好友: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问题七:标题《人应当坚守正义》,在文中“正义” 包含了哪些理念?怎样理解?
·(1)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 ·(2)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 ·(3)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正义所毁灭的部分毁灭了。
·(4)我试图未得到雅典人同意释放,便离开此地是不是正当? ·(5)我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如“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 呢?”一句,提出文体,引出关于“意见”的话题。又如“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 损 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一句,揭示听信外行的严重后果。
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先让苏格拉底一上来就表明自己的观 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和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 民 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 它是 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以下是具体探 讨 格黎东所提出的越狱或逃跑的理由是否合乎“正当”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行贿得以 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派即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 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话,使格黎东心服口服。
论辩艺术
·苏格拉底在整个对话中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而是通过反问或层层深入的追问, 一步步引导格黎东认识到对 正义的坚守,请概括苏格拉底巧妙的“劝说”艺术特点并依据 原 文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这是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 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反问或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思想 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这 种论辩艺术称为“助产术”。
谢谢!
问题六:格黎东在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下有着怎样的 表现?
·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 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
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 底” “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 有还手之力。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 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在苏格拉底70岁时,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名”“信仰新 神”“蛊 惑青年”罪名审判,最终选择喝下毒酒而死。
·在苏格拉底死后14年,雅典法庭重审了苏格拉底案,改判 苏格拉底无罪,并判处当时诬告苏格拉底的美勒拖死刑, 吕孔和阿尼图斯等人被判处流放。并且石匠还刻画了苏格 拉底的头像,来纪念此事。
背景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 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 但是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当时的雅典死刑犯并不一并会死, 至少还存在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和自请流放。 苏格拉底本身是可以免刑的,但是他却拒绝了法庭的开释,他的朋友 们也在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也被他拒绝了。苏格拉底为何连命都 不顾?有什么比他命更重要呢?
·③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 话技术。
总结
4
内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苏格拉底入狱之后,他的朋友格 黎东来到监狱,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的事情。苏格 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不断提问,层层递进,将 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 从的道德信念,体现了苏格拉底愿意为正义而献身 的精神。
讨论一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 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 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 的 ,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 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
讨论一:这种态度是否值得赞赏?
·赞赏。在苏格拉底看来,他恪守的是一种正义,而正义就是守法。在这个案件中,无疑存在 着 一个悖论:看似完美主义的制度却处死了正义的公民。虽然,苏格拉底是一个流行观念的 质 疑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行智慧的提倡者,或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者。他坚定地认 为 法律是至上的、正义的、公平的,有良知的人首先便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 天 职和责任,更是公民对城邦的义务。在他的心中,人民对于他的判决是集体智慧和理性的 产 物,具有权威性,即使他自己明白这种裁决是不公正的,他依然不会选择逃避惩罚。因此, 身居其间的苏格拉底作出了智慧的抉择,使个人正义服从于制度正义,并为此付出了珍贵的 生命代价。从正义角度看,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 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守法的榜样,使遵守法律成为一种美德并得以传承和认可。苏格拉 底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不义之人,如果流亡到他乡,会是怎样的苟活度日。 他已经不像年轻人那样,还有“不怕没柴烧”的希望。如果非法逃走,他的城邦、亲人、朋 友 也会因为自己被迫的不义之举而遭受伤害。所以,苏格拉底决定奔赴死亡。死亡捍卫了他 的 正义,保护了他的亲朋,谴责了他的敌人,控诉了他的城邦。为正义而死,坚决不做不义 之 举,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在危急关头, “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你会如何抉择?
《人应当坚持正义 》
柏拉图
学习目标
1. 梳理文章内容,理解苏格拉底的论辩思路。 2. 赏析苏格拉底独特的论辩艺术。 3. 结合文本和实际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主张。
讨论二:是否存在永恒的正义?它有没有时代性?
·正义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的,但由于世界观的不同, 心中的正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并没有绝对一说。追求正 义,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情,但是每个人期望的正义, 都不相同。这才衍生成了在一定社会区域内一个系统的 规范化的通用社会准则。这就是法律。 “绝对的正义” 在现 实社会中不存在,但可以存在于理念世界当中。
·结论: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应该听从深知道义者的说法,听从真 理 本身。
问题一 :格黎东的提议是什么?苏格拉底怎样反驳的?
·格黎东的劝说:逃狱是对亲朋好友的负责,具有可行性。 ·苏格拉底的反驳思路: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合于
正义,而与亲朋好友、是否可行、是否受到伤害乃至付出 生命无关。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活得好,活得 体面、正派。 ·结论:逃狱是不正当的,不应当逃狱。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前来求学的人时,常常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声一 喝,促其领悟。必须促人醒悟的警告。
·首当其冲: 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乏善可陈: 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着了火,大家都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尽了, 鱼
也就干死了。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
作者
·苏格拉底 (Zwkpárns (约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 哲学家。他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 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苏格拉底 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 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 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问题五:选出格黎东说“你说的对”的语句,这些 “对 的”内容具体是什么?
·第一处:听从真理;听从好的,明白人的意见。 (第1段、第5段) ·第二处:不能听从外行人的意见(第17段)不能毁掉了为道义所改善,
为不义所毁掉的部分(第23段)
·第三处:未得到雅典人同意释放逃跑不正当。 (第33段) ·第四处: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第49段)
积累词语
·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相同点:都表示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不同点: “无可非议”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诚惶诚恐/惊慌失措 ·相同点:都形容害怕慌张。 ·不同点: “诚惶诚恐”指惶恐不安。 “惊慌失措”指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毕恭毕敬/顶礼膜拜 ·相同点:都形容对人恭敬。 ·不同点: “毕恭毕敬”形容对人十分恭敬”。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 “顶礼膜拜” 程度更深。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文本细读
问题一:格黎东的提议是什么?苏格拉底怎样反驳的 ?
·格黎东的劝说:劝说苏格拉底听从众人的建议逃跑(否则,在不知情 的外人看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
·苏格拉底的反驳思路: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 考 虑/好的意见我们应该注意/坏的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好的意见就是 明白 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人应该听从内行人的意见/ 不应该 听信外行人的话
讨论一:这种态度是否值得赞赏?
·不赞赏。从法律的角度看,雅典的政府之所以是民主的, 是因为管辖权是操纵在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手中的,多 数人的观点知识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并非永远正确, 一 旦将其奉为绝对的正义和法律的唯一来源,真理就会被 扼杀。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下,极其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 政,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几千年依赖一直都是民主不可回 避的弊端。而苏格拉底便是死在这种民主司法的多数人 的暴政之下的。
对话录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 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 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 的对话。 《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 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 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 最集中的缩影。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把握行文脉络,回答以下问题: ·①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②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
·①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 ·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 ·不正当的判断标准
整体感知
·②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内容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
问题二:二人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 什么?结论是什么?
·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
·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苏格拉底宁可 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问题三:“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 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 据道理。
·正义的含义: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 正”同 义。
问题八: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
以概括。
·①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②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基础知识
积累词语
·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义愤。膺:胸; ·恫瘰在抱: 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大 而不当: 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安步当车: 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罚不当罪: 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积累词语
·当仁不让: 《论语》: “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 动去做,不退让。
·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 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问题四:苏格拉底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格黎东的?尝试 概括他的思路。
·(1)表明立场: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2)告知好友:追求正义、美、好,听从道义真理。 ·(3)引导好友:要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4)启示好友: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问题七:标题《人应当坚守正义》,在文中“正义” 包含了哪些理念?怎样理解?
·(1)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 ·(2)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 ·(3)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正义所毁灭的部分毁灭了。
·(4)我试图未得到雅典人同意释放,便离开此地是不是正当? ·(5)我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如“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 呢?”一句,提出文体,引出关于“意见”的话题。又如“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 损 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一句,揭示听信外行的严重后果。
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先让苏格拉底一上来就表明自己的观 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和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 民 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 它是 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以下是具体探 讨 格黎东所提出的越狱或逃跑的理由是否合乎“正当”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行贿得以 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派即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 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话,使格黎东心服口服。
论辩艺术
·苏格拉底在整个对话中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而是通过反问或层层深入的追问, 一步步引导格黎东认识到对 正义的坚守,请概括苏格拉底巧妙的“劝说”艺术特点并依据 原 文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这是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 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反问或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思想 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这 种论辩艺术称为“助产术”。
谢谢!
问题六:格黎东在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下有着怎样的 表现?
·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 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
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 底” “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 有还手之力。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 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在苏格拉底70岁时,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名”“信仰新 神”“蛊 惑青年”罪名审判,最终选择喝下毒酒而死。
·在苏格拉底死后14年,雅典法庭重审了苏格拉底案,改判 苏格拉底无罪,并判处当时诬告苏格拉底的美勒拖死刑, 吕孔和阿尼图斯等人被判处流放。并且石匠还刻画了苏格 拉底的头像,来纪念此事。
背景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 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 但是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当时的雅典死刑犯并不一并会死, 至少还存在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和自请流放。 苏格拉底本身是可以免刑的,但是他却拒绝了法庭的开释,他的朋友 们也在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也被他拒绝了。苏格拉底为何连命都 不顾?有什么比他命更重要呢?
·③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 话技术。
总结
4
内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苏格拉底入狱之后,他的朋友格 黎东来到监狱,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的事情。苏格 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不断提问,层层递进,将 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 从的道德信念,体现了苏格拉底愿意为正义而献身 的精神。
讨论一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 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 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 的 ,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 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
讨论一:这种态度是否值得赞赏?
·赞赏。在苏格拉底看来,他恪守的是一种正义,而正义就是守法。在这个案件中,无疑存在 着 一个悖论:看似完美主义的制度却处死了正义的公民。虽然,苏格拉底是一个流行观念的 质 疑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行智慧的提倡者,或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者。他坚定地认 为 法律是至上的、正义的、公平的,有良知的人首先便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 天 职和责任,更是公民对城邦的义务。在他的心中,人民对于他的判决是集体智慧和理性的 产 物,具有权威性,即使他自己明白这种裁决是不公正的,他依然不会选择逃避惩罚。因此, 身居其间的苏格拉底作出了智慧的抉择,使个人正义服从于制度正义,并为此付出了珍贵的 生命代价。从正义角度看,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 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守法的榜样,使遵守法律成为一种美德并得以传承和认可。苏格拉 底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不义之人,如果流亡到他乡,会是怎样的苟活度日。 他已经不像年轻人那样,还有“不怕没柴烧”的希望。如果非法逃走,他的城邦、亲人、朋 友 也会因为自己被迫的不义之举而遭受伤害。所以,苏格拉底决定奔赴死亡。死亡捍卫了他 的 正义,保护了他的亲朋,谴责了他的敌人,控诉了他的城邦。为正义而死,坚决不做不义 之 举,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在危急关头, “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你会如何抉择?
《人应当坚持正义 》
柏拉图
学习目标
1. 梳理文章内容,理解苏格拉底的论辩思路。 2. 赏析苏格拉底独特的论辩艺术。 3. 结合文本和实际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主张。
讨论二:是否存在永恒的正义?它有没有时代性?
·正义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的,但由于世界观的不同, 心中的正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并没有绝对一说。追求正 义,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情,但是每个人期望的正义, 都不相同。这才衍生成了在一定社会区域内一个系统的 规范化的通用社会准则。这就是法律。 “绝对的正义” 在现 实社会中不存在,但可以存在于理念世界当中。
·结论: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应该听从深知道义者的说法,听从真 理 本身。
问题一 :格黎东的提议是什么?苏格拉底怎样反驳的?
·格黎东的劝说:逃狱是对亲朋好友的负责,具有可行性。 ·苏格拉底的反驳思路: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合于
正义,而与亲朋好友、是否可行、是否受到伤害乃至付出 生命无关。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活得好,活得 体面、正派。 ·结论:逃狱是不正当的,不应当逃狱。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前来求学的人时,常常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声一 喝,促其领悟。必须促人醒悟的警告。
·首当其冲: 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乏善可陈: 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着了火,大家都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尽了, 鱼
也就干死了。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
作者
·苏格拉底 (Zwkpárns (约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 哲学家。他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 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苏格拉底 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 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 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问题五:选出格黎东说“你说的对”的语句,这些 “对 的”内容具体是什么?
·第一处:听从真理;听从好的,明白人的意见。 (第1段、第5段) ·第二处:不能听从外行人的意见(第17段)不能毁掉了为道义所改善,
为不义所毁掉的部分(第23段)
·第三处:未得到雅典人同意释放逃跑不正当。 (第33段) ·第四处: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第49段)
积累词语
·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相同点:都表示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不同点: “无可非议”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诚惶诚恐/惊慌失措 ·相同点:都形容害怕慌张。 ·不同点: “诚惶诚恐”指惶恐不安。 “惊慌失措”指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毕恭毕敬/顶礼膜拜 ·相同点:都形容对人恭敬。 ·不同点: “毕恭毕敬”形容对人十分恭敬”。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 “顶礼膜拜” 程度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