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文地理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概况
杭州市
一、总貌
杭州全市总人口6215768,其中市区人口1791795。
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83平方公里。
市辖7个县(市),6个城区。
杭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地区,钱塘江下游,距离上海180公里。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年平均降雨量1453mm。
杭州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史上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王朝都曾在此建都,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现为浙江省省会,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被中央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二、经济水平
杭州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8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300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列第二位。
其中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第二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6%;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1%。
杭州的六大支柱产业包括大型机械及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和医药、电子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和化学纤维工业。
三、对外开放
杭州市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2000年全市出口总额69.66亿美元。
至200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181家,总投资114.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6亿美元;境外兴办企业86家。
杭州市现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34.42亿元,批准进区企业2274家,其中外商投资项目513个,总投资44.05亿美元,协议外资30.87亿美元,至2000年底已有1509家企业开业投产。
杭州市现与10个国家的11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它们分别是:日本的岐阜市(1979年)、福井市(1989年)、美国的波士顿市(1982年)、菲律宾的碧瑶市(1982年)、英国的利兹市(1988年)、韩国的丽川市(1994年)、法国的尼斯市(1998)、苏里本帕拉马里博市(1998)、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1999)、以色列的贝特谢梅什市(1999)。
四、旅游资源
杭州拥有西湖风景名胜和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另有西天目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秀丽的自然风景和众多的人文古迹,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基础设施
杭州作为中国东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网络贯通。
市区拥有一级民用航空机场,可直飞国内各大城市,与香港每天有直航班机往返。
新的大型现代化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已建成通航。
杭州拥有程控交换、自动转报和长途直拨等一系列完善的通信设施,可与232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
市区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69部,移动电话16部。
六、社会发展
杭州市内有著名的联合国国际水稻研究中心、亚太小水电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海洋研究所等82个科研机构;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
等32所高等院校和460所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其中市区104所),1659所小学(其中市区216所)。
市内有公园51个,总面积423公顷;全市有影剧院129座,剧场18个,文化站268个(含乡镇文化站),图书馆11个,博物馆7个,展览馆1个,体育场馆2个。
市区有医院85家(含卫生院),病床12691张,卫生技术人员20344人。
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中国海岸线的中段,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全市辖鄞县、象山、宁海三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
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五个区。
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其中市区面积1033平方公里,人口124 万。
宁波历史悠久,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时期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宁波在唐时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社会经济事业蓬勃发展。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91.5 亿元,财政收入148亿元。
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9元。
宁波的经济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27位,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和投资环境四十优之列。
宁波港是由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宁波港区组成,内河港、河口港、海峡港并存,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港口。
已建成500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183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7座。
北仑港区港阔水深,不冻不淤,前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陆域开阔平坦,主航道大部分水深50米以上,30万吨级船舶可候潮进出,现建有2.5万吨至 25万吨级泊位17座,其中有10万吨和可靠泊30万吨级世界特大型货轮的20万吨级矿砂中转码头,可靠泊国际第5代集装箱的8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和25万吨级原油码头,已进入全球10个能接卸30万吨级货轮的深水大港行列。
2000年宁波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1547 万吨,成为中国大陆沿海第二座亿吨级大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万标箱。
宁波港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
宁波至日本、韩国、欧洲、北美、南美、中东、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等有集装箱航线。
宁波是浙江沿海的交通枢纽,已形成以深水良港为中心的水、陆、空集疏运网络。
连接北仑港、镇海港的萧甬复线基本建成,并与全国铁路联网;公路四通八达,沪杭甬高速公路使宁波到上海仅3个小时车程;沿海国道主干线宁波段即将建成;作为空港口岸的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已开通了宁波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海口、西安、厦门、武汉、青岛、福州、成都、南京、汕头、重庆、长沙、昆明、温州、沈阳、哈尔滨、南昌、桂林、郑州、济南、张家界、合肥、泉州、珠海、贵阳、天津、香港、泰国曼谷、日本福冈以及经澳门至台北、高雄等30多条航线。
宁波的邮电通讯设施先进,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拥有量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城市电话和乡村电话用户分别达到57.47万户和72.69万户。
宁波电力充
沛,北仑电厂、镇海电厂已有 28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
宁波是浙江省重要工业基地,也是粮、棉、油经济特产、水产品的重要产地。
拥有以服装、纺织、机械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和以石化、钢铁、电力、造纸等为代表的临港型大工业体系。
宁波农村是一个粮棉生产、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综合发展的农村经济区。
宁波作为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口岸,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快。
2000年全市进出口贸易额75.4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1.6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5%和48.6%。
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5040家,总投资132亿美元。
其中,投试产、在建、待建的千万美元至数十亿美元的大项目达302个。
全球500强企业来甬投资已有28家。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设置的,面积为29.6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开发区之一,也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出口加工区。
开发区内各类配套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良。
到2000年底,有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16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在内的33个国家和地区的实业家在开发区兴办“三资”企业,总投资45.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7.5亿美元。
至今,开发区已引进各类企业4540家。
2000年实现工业产值222 亿元。
宁波保税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
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保税区以北仑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实行贸易自由、货物出入自由、外汇汇兑自由、人员出入自由,是中国政策最优惠、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经济区域,也是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按国际惯例运作的自由贸易区。
到2000年底,已批准设立3379家企业,进出口贸易额每年以53.3% 的幅度递增,在全国十五个保税区中名列前茅。
1993年3月经国家批准,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片开发的大榭岛,享受开发区优惠政策。
大榭开发区位于宁波东部,距大陆仅600米,面积为30.84平方公里,有近15公里深水岸线,水深40至60米,可以建设20万吨级深水码头。
投资3.7亿元建造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即将通车。
至2000年底,已投入10亿元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大榭开发区正按照“世界一流港口的经济贸易区”的目标顺利发展。
位于市区中心位置的市科技园区是建设中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海洋生物医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有400多家海内外企业投资开发。
宁波自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来,与各国的友好交往日益发展。
全市已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外籍华人来访,并相继与日本长冈京市、德国亚琛市、美国威尔明顿市、法国鲁昂市、新西兰怀特克里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
同时,与日本益田市、上田市、韩国顺天市、西班牙巴赛罗那市、美国休斯顿市、加拿大萨里市先后缔结友好交流关系。
宁波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30多万宁波籍人士及其后裔旅居在海外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不少是当地的工商巨头、科技名人、社团首领和社会名流。
他们热爱家乡、报效桑梓的热情很高。
自宁波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来,海外宁波籍人士回乡人数累计已达32万多人次,他们回乡探亲、旅游观光、投资办厂、开展贸易,并慷慨捐资为家乡兴办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2000余项,合6.4亿元。
经国际有关组织批准,有5颗小行星分别以邵逸夫、王宽诚、李达三、曹光彪、谈家桢等5位著名宁波籍人士名字命名。
海外宁波籍人士是宁波与海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宁波素有“人文渊薮”之称,科、教、文、卫、体事业较为发达。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宁波籍院士有74名。
全市有科技人员20万名。
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300亿元。
全市现有各类高等院校12所,各类
全日制学校3467所,在校学生100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为100%。
拥有市级广播电视台3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75% 和 97.3%。
全市现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5万人。
宁波的体育事业年年有进步,2000年宁波成功承办了首次全国体育大会,参加国际和国内省级
以上比赛中获各类奖牌293枚,为宁波市赢得了荣誉。
宁波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2处,其中包括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
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上林湖越窑遗址、它山堰古代水利工程、镇海口海防遗址、奉化蒋氏故居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以及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的天童寺,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佛道场雪窦寺,有蒋氏父子故里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区和“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东钱湖省级风景
区等。
以宁波为轴心,东通“海天佛国”普陀山,南连天下秀峰雁荡山,西接美丽的杭州西湖,北倚上海,连接成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的旅游网络。
2000年
来宁波旅游的海外游客达12.4 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
宁波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央和省对宁波的开放、开发建设十分关怀,
李鹏为宁波作了“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的题词。
中央和省明确提出要把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
宁波正全面启动“新世纪工程”,在港口集疏运网络、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教发展、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推出一大批投资大、起点高的重要工程,它的实施将大幅度提升宁波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地位。
宁波的前景是要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对外开放度高、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城乡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温州市
一.概况
温州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中段,全境介于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 °18'之间,是浙江省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现辖鹿城、龙湾、瓯海三区,瑞安、乐清两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六县。
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82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
总人口721万。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6.8~8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5.5~ 28.2摄氏度。
冬无严寒,夏少酷暑。
年降水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
春夏之交有梅雨,7~ 9月间有台风,无霜期为260~280天。
全年日照时数在1700~2000小时之间。
温州历史悠久,古为瓯地。
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
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隶扬州,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为温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始置温州。
温州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古迹丰富。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雁荡山、楠溪江、乌岩岭、南麂岛4处,有省级风景区仙岩、瑶溪、泽雅、滨海--玉苍山、洞头、寨寮溪、百丈漈 7处,还有茶山、岷岗、天柱寺等10多处市县级景区。
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1907.74 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
16.7%。
历史文化古迹有国家级文物古迹苍南蒲壮所城和瑞安玉海楼2处,有省级文物古迹石棚墓、刘基庙、南阁牌楼、正和堂窑址、观音寺石塔、叶适墓等44处,还有350多处市县级古迹。
二、区域经济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温州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不少人利用自有资金、传统技术和家庭住宅,创办家庭工副业,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与之相适应,城乡出现大批专业市场和搞流通的供销员队伍。
由此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一种经济格局。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创新,温州经济格局逐步完善,呈现出五个鲜明的特色:一是灵活的市场机制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二是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三是社会投入成为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四是小城镇的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五是敢闯市场的温州人成为温州发展的独特优势。
1998年,温州在二次创业取得丰硕成果基础上,开始实施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发展战略,并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基础设施优化计划、文化升位计划、跨世纪人才发展计划,抓住信息时代到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的发展战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825亿元,比上年增加12.7%;工业总产值1806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73.87亿元,增长3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52 亿元,增长33.1%;外贸进出口总额20.15亿美元,增长64.3%,其中出口总额15亿美元,增长8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4296元,增长6.8%。
三、基础设施
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高效通畅。
温州机场200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62.77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3.17万吨,全年安全起降航班2.26万架次,通航城市58个。
金温铁路温州站2000年每日开行全国各地客车12对,年发送旅客353.9万人次,到达旅客347.8万人次;货运站每日开行货车6对,年发送货物43.4万吨,到达货物204.6万吨。
九五以来,投资 91亿元,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两路同时并进,至2000 年底,已建成通车31.887公里。
其中甬台温高速公路跨越瓯江的温州大桥全长17.1公里,已经成为温州的象征之一。
至此,瓯江市区段宽阔的江面上一共建起了四座大桥:瓯江大桥、温州大桥、东瓯大桥、瓯江五桥。
海上运输增势迅猛,龙湾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000年吞吐量达74134标准箱,比上年增长57.02%。
温州最大的深水码头七里港深水码头一期已经完成全部工程量。
电力建设突破能源“瓶颈”。
近年来温州电力建设投入80多亿元。
龙湾燃机电厂已建成并网发电。
温州电厂2期3号机组已在调试,并安装4号机组。
至2000年底,我省最大的利用外资建设的珊溪水利枢纽工程1号、2号发电机组和赵山渡两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
2000年全市总用电量达84.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2%。
信息化建设基础雄厚。
2000年全市市农话用户总数达128.46万户;公用
电话、IC卡公用电话、201校园电话总数达5万部,电话主线普及率达
17.18%,市话主线普及率达 45.78%,农话主线普及率达12.72%。
数据基础业务用户达4927户;因特网用户达15.36 万户。
政府上网单位达345个,企业上网单位总数达94个。
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203.64 万门。
在同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2000年开始实施温州数码城建设项目。
数码城大厦坐落在温州新城中心区,建筑总面积2.4万平方米。
数码城将实施三大网络工程:政府网络工程,企业网络工程,家庭网络工程;建立三个中心:温州产品创新设计中心,开放型多媒体实验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设三大基地:孵化基地,应用软件基地和网络人才培训基地等。
数码城立足温州、超越温州,实行政府推动、企业运作。
目前已有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IT企业入驻;国外一些著名IT 企业如HP、IBM等公司也将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00年温州如期完成了国务院和省政府下达的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任务,基本实现“九五”环保目标。
1999年度温州城市环境整治定量考核获全国第九名,已连续2年进入全国城考前10名行列,连续3年保持全省城考第二名。
市区环境噪声一类(居民文教区)、四类(交通干线两侧)标准区昼间噪声和2类(商业居住混合区)标准区昼、夜噪声达到国家标准;近年来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建成松台山、星河、海坛山等广场;完成21条城市道路建设,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00多万平方米。
城市中心区建设规模达5.2平方公里,绣山公园建成开园,市府路、府西路、府东路主要干道进入施工高潮;温州博物馆、科技馆、世纪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审批服务中心已破土动工;会议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档案馆、歌剧院等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均100%达标,2000年实现了日供水60万吨的目标。
随着赵山渡引水渠全线贯通,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开工和温瑞塘河截污整治工程的顺利进展,温州城市用水和城市河流环境将实现质的飞跃。
四、对外开放
开放型经济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市约有160万人分赴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
创办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3万多家,经营户70多万家。
资产在亿元以上的40多家,资产超千万元的5200多家。
在各地形成温州商贸城、商贸大厦、温州街、温州村、家具村、灯具城、陶瓷城、电器城等各种商业销售网络,年销售收入1600 多亿元,每年为温州产品销售800多亿元。
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也为温州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到2000年底,在全国各地的温州人,加强联系,发挥整体优势,在四川、内蒙古、上海、天津、南京、昆明、沈阳、哈尔滨等25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温州商会或企业家协会,并在13个城市成立温州商会筹备组,进行会员培训、信息交流、中介服务、行业自律、调解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等活动。
推动温州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温州还有侨居海外和港澳台同胞约40万人,分布在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把温州的产品输往国际市场,把国外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投资资金带到家乡,为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海内外的温州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开放式的市场网络。
2000年,温州对外贸易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20.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4.3%。
其中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82.2%。
出口呈三路大军并进之势:外贸公司出口额8.67亿美元,同比增长
66%,自营生产企业出口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
3.7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出口队伍逐年充实壮大,至2000年底,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计323家,外贸公司(含商业、流通等)34家。
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额超过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一;眼镜、打火机、空调器、摩托车出口增势较猛。
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欧、亚、美三个主要市场出口继续增长。
2000年出口欧盟、日本、和香港四大市场达5.44亿美元;开拓非洲市场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69个。
2000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4家;总投资2.21亿美元;合同外资670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02万美元,分别增长20%、67.3%、44.4%、和
28.26%。
其中,合同外资超过100 万美元的有12家;至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475个,总投资31美元,合同外资14.86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3698亿美元。
五、社会发展
教育事业继续成为全社会投资的重点。
2000年全社会投入教育的资金达25亿元,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57%,青壮年非盲率达98.93%;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达到66.89%;高考上线人数位居全省第一,录取人数名列全省前茅。
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2000年全市基本消灭卫生院危房。
继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全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后,2000年已有112个乡镇达到或基本达到初保规划要求。
体育事业方兴未艾。
2000年全市体育产业投资达4.4亿元,参加健身消费达150万人次,参加各种群体竞赛达260余万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
截止2000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已达85.6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69.192万人,有16.50万名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待遇;有14.6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有30.4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
各项保险基金滚存节余11.34亿元。
六、发展前景
今后一个时期,温州市主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目标是到201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走在浙江省现代化建设前列,为全国大局作贡献。
今后的温州,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随着温州特大城市的确立,随着沿海高等级公路和温福铁路的建设,随着东海油气田的开发,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交界区域,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区域,温州是最有条件也最有可能建成中心城市。
今后的温州,发展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温州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具备更快发展的条件;温州有灵活的市场机制,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温州更加能够放胆放手大干;温州人有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这是过去温州赢得发展的优势,也是今后温州赢得更大发展的优势。
今后的温州,形象将会更好。
随着现代化新温州建设步伐的加快,温州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