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陪读”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陪读”现象
作者:安林
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08年第09期
摘要:陪读现象由来已久。

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

温饱条件下的教育,甚至有的家庭豪华条件下的教育是导致陪读现象的物质基础,而独生子女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又为陪读现象提供了温床。

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

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利少弊多。

关键词:陪读;普遍;不利;成长
一、陪读的起源
封建社会,突出皇权,皇子不进国子监等学校,须要单独聘请有学问的老师。

为了相互促进,为老师方便组织教学,也为了培养将来既忠实又趣味相投的奴仆,于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孩童一同学习,这可能就是陪读的起源吧。

仿效皇家的气派,有钱有势之家也大摆其谱,《红楼梦》与贾宝玉关系非同一般的秦钟若不够格,茗烟应该是典型的陪读例子了,不但上下学陪着,还陪着打架斗殴。

男孩子读书要陪,女孩子读书也要陪,《西厢记》中的红娘,陪着读书,还开些玩笑活跃气氛。

近代的小说电影中亦不乏其例,某富家子弟要出洋留学,为方便饮食起居,赶忙在国内匆匆结婚,领上女朋友远渡重洋,学习深造。

二、陪读现象的现状
现在的陪读风景有所改观,陪读现象有一些新的注释。

某县城附近的民宅里租住着一户人家,老太太领着两个来县城直属小学读书的孙子,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鞠躬尽瘁地做着陪读。

据说他们家在家乡包了一片林地,老丈和两个儿子都忙,且有一点钱。

由此看来,这个老太太陪读可以说目光远大,改变家族的命运从娃娃抓起。

小孩子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老奶奶来陪读无可厚非,但由此也折射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乡村小学师资短缺、设备落后、教学质量低下的现实情况。

富足的家庭送孩子到城里读书,那么贫困家庭的子弟怎么办呢?
据说某地级市新城区重点中学附近楼区的小户型顶层楼房卖得异常火爆,很多投资人买下这些房子并不自己住,而是租给家在各旗县区的且具备陪读条件的学子。

高中生的陪读往往不
是爷爷奶奶,而大多是妈妈,由她们来照顾莘莘学子的吃喝拉撒睡,并且监督学生远离网吧。

小学生生活不能自理家长来陪读情有可原,可是高中生出来念书还得带个老妈子,总让人感觉不是那么顺眼。

至少说明了下列三个问题:一是学校教育的缺失。

从小学开始,学校、家庭、社会只关注书本知识、考试分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却无人问津、无人培养,错误地认为简单的家务劳动会水到渠成、无师自通。

二是学校服务不到位,学生的吃饭、住宿、休息、娱乐跟不上,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至少说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社会复杂人心不古,家长来陪读,主要是怕
孩子学坏,起监管作用,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陪读现象盛行的原因探讨
陪读盛行,近年尤甚。

不能不看到我们教育的转型现象,一是饥饿下的教育转向了温饱型教育,另一个是多子女时代教育转向了独生子女时代教育。

过去年代,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如果出现错误,父母不是打也不是骂,当然也谈不上引导,采取的办法往往是不让吃饭。

为避免饥肠辘辘,只有认真学习,少犯或不犯错误。

现在则不同,不让小孩子吃饭,会正中下怀,他会高兴地对你说:“正好,好去吃方便面,好去吃火腿肠。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改革开放以前的教育乃是饥饿下的教育,劝儿童向善、劝儿童苦学,往往用食物做诱导,类似于马戏团训练动物。

现在情况不同了,绝大多数家庭解决了温饱问题,再拿过去的教育办法不灵了。

温饱下的教育,我们只经历了一两代人,经验不足;而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历了三四百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学习借鉴应是当务之急。

总之,温饱乃至小康条件下的教育过于迎合孩子的要求,意志力相对薄弱、辨别能力差的孩子当然喜欢有个陪读,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轻松自在的懒散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多子女家庭为多数。

虽然与国策不符,人口急速增长,但是却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相当多的便利。

一个家庭的众多子女中,往往小孩子跟着大孩子学会了很多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如何穿衣服,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做家务,如何做农活等。

上学之后,大孩子还可以领着小孩子做作业。

所以流传着“老大憨,老二圆,老三素质最冒尖”的说法、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孩子更容易学习和模仿与他年龄相近的老师,因此来自哥哥姐姐的影响往往比来自老师、来自父母的教育更直观、更有效。

从这一角度讲,陪读也是家长不得已而为之,除了做父母之外,还要起到哥哥姐姐的引导作用。

温饱条件下和豪华条件下的教育是导致陪读现象的物质基础,而独生子女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又为陪读现象提供了温床。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陪读在带给孩子方便的同时,其负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孩子考上大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长要送到学校。

这固然与现在经济比较宽裕分不开,家长拿得出这笔钱,有的家长甚至想趁此机会旅游,到较大的城市看看。

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不研究。

孩子上大学,一家三口来报到,母亲手拿通知
书走在前边打听接待地点和各种注意事项,父亲在后边很吃力地双手提着重重的行李,只有报到的大学生显得清闲,走在中间,东张西望,有些还冒出几分傻气。

看到这些现象,总让人联想到20世纪,子女上大学,父母只送到家门口,嘱咐的话是节省花钱,走出家门就得独立,就得处处小心。

四、避免陪读弊端的策略探讨
现在小学要陪读,中学要陪读,大学生有一部分也要陪读。

发展下来,找工作要陪,找对象也要陪,孩子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娃,性格脆弱,脾气暴躁,稍有不顺,自暴自弃。

避免陪读,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引导。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呵护有加。

只要孩子能读好书,生活上的事务一切都可以代劳,其结果是孩子即使已经长大了还不懂得什么叫生活,不知道怎样生活,乃至离开了家长就无法生活。

在学校里也是一样,老师们迫于升学的压力,很少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看起来健康,实际上经受不了风霜雨雪。

须知子女也好,学生也罢,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家庭、学校独立生活,我们不及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就会害了他们,使他们不能自立。

另外,还应该培养孩子与别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合作精神、性格开放健全的人。

一个良好的集体是最容易培养健全人格的,可家长陪读却会造成孩子的离群独处,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还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能面对复杂情况的人。

而陪读则往往由家长把孩子可能碰到的困难都直接解决了,结果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将来一旦遇到麻烦就会不知所措。

所以,为了孩子,家长还是不要陪读的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