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论新阶段》
2.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2)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3)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7.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9.“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性质)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
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3.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
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
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7.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
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
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2)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
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
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新民主主
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5.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标志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简答):
(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4)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简答)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实际”。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认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新世纪以来,我国显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构障碍依旧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壮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6.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7.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中国梦的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者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1)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最核心的是在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
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
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辨析)
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6.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因:
(1)对中国历史发展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2)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3)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4)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7.“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
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

(单选)
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简答):
(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总布局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4.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7.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3)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部门。

(4)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们应主动把我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
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8.怎样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How?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5.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简答):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念信念教育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3)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2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3.怎样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多项选择)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2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核心)
(2)两制并存(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4.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 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5.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依靠力量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
族共同繁荣
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5.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6.“全面从严治党”
(1)含义:“全面”,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

“从严”,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2)意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虑、完场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要求;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3)措施:
a)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b)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

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
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

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首
位);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
c)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组织建设:1. 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
2. 从严管理干部举措贯彻到组织建设全过程,从严教育、管理和监督
3. 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遵循“三严三实”要求,自觉践行“好干部”标准
4.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和严格管理
●严明纪律:1. 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
2. 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作风建设:1. 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 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3. 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
4. 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d)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重中之重)
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
3.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4.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