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桉例分析(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桉例分析(5篇)
第一篇:民法桉例分析
第一部分民事主体典型案例分析
(一)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认定
案例:2004年初的一个早上,胡某驾驶出租车,为抢客源,胡某看周围无交警,便闯红灯飞速行使。

车到一个菜市场的时候由于速度较快、刹车不及,撞倒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王某。

交警部门认定,该交通事故的发生应有胡某负事故全部责任,且胡某无驾驶资格。

经过法医鉴定,王某构成十级伤残。

王某分娩后,发现孩子(甲)残疾,经鉴定,甲伤残是因为王某受伤后服用的恢复药物(为治疗而必须服用)所致。

于是在检察院对胡某以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的时候,王某也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的诉讼,要求胡某赔偿其医疗费、伤残补助费及对胎儿的伤害费等。

问:甲是否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评析:此案例是根据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改编的,法院在审理时,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意见:一种观点是甲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一种观点是甲不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其实,存在分歧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认定不同。

(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在我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承担民事义务。

”这就是说,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对于出生的认定,我国采取的是“独立呼吸说”,该说认为应以胎儿能够独立呼吸之时为出生时间。

所以,自然人在独立呼吸之时才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二)《继承法》对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
我国的《继承法》28条规定:“在遗产分割时,要为胎儿保留其份额;若是死胎的,为其保留的份额要按法定继承顺序来进行。

”可见,在我国继承法对胎儿的父亲——被继承人死亡时,规定应当为胎
儿保留继承份额。

除此以外,我国民法上没有对胎儿规定任何的民事权利能力。

(三)王某的孩子不能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理论根据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这就意味着只有已出生的人才享有民事权利。

胎儿尚未出生,因此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依法不具有任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胎儿没有任何民事权利,加害人的行为对其也就不构成侵权行为,因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对受法律保护的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实施侵害,并对造成的后果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既然没有侵权行为,当然对胎儿就无赔偿责任。

由此可见,胡某的行为在当时并不构成对王甲的侵权。

而甲出生后,胡某也没有对其实施过任何行为,不可能构成侵权。

综上所述可知,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胎儿在胎儿期受到他人伤害,出生后并不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不能够以独立的主体身份要求加害方承担赔偿责任。

(四)对甲造成的损害的解决办法
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对甲造成的损害可以请求民事赔偿,但在实践中,甲所受到的损害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解决的:
1、胎儿在未出生时是母体的一部分,胎儿的受损在法律上就是对母体生命健康权的侵犯。

所以,可以利用我国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达到与在法律上赋予胎儿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后大致相同的法律效果。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公民的健康权受到侵犯是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以母亲自己的身份行使精神损害赔偿权在法律上没有任何的障碍。

2、在母亲以自己的身份起诉要求赔偿时,将婴儿因受到损害而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补偿费、继续治疗费等费用作为自己所受到的损失的一部分而提起诉讼。

因为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胎儿和母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母体的侵害造成了胎儿出世后必须接受治疗的后果,二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样,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既以变通的方式维护了胎儿的本来应有而没有被现行法律认
可的权利(人身损害赔偿权、受抚养权等),又不会造成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二)被监护人的侵权责任
案例:甲(男)与乙(女)于1990年结婚,婚后生有一子(丙)。

1996年甲调动到A城工作,随后因与乙感情不和而通过诉讼离婚。

1998年A城某区人民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并判决丙随其母乙共同生活,甲每月支付给丙抚养费150元。

1999年春节,丙在与邻居小孩丁玩耍时,不慎用石头打伤丁的眼睛。

丁父母为给其治疗化去医药费3000余元。

丁的父亲要求乙赔偿这一损失。

但由于乙所在工厂不景气,已经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又无其他经济收入,故无力承担该责任。

后乙找到甲,要求甲付给部分钱,以赔偿丁父母的损失。

甲一口拒绝,并说道:“我们早就已经离婚,孩子是判给你抚养管教的,你是监护人,孩子现在惹了祸是你管教不严造成的,责任在你。

我每月已支付了抚养费,别的责任我就没有了。

”由于乙迟迟不能赔偿损失,丁父亲便以丙为被告,以乙为法定代理人起诉至人民法院。

问:(1)夫妻离婚后,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是否还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2)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其是否还应承担民事责任?
评析:民法的监护是为了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的权益而设置的—项民事法律制度。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第1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可见,《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父母双方,而不是父母中的任意一个,对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由未成年的父母承担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人的父母在民事责任发生之前就已经离婚的,最高人民法院早在《民通意见》第21条做了明确说明:“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

” 我国婚姻法第29条规
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结合《民法通则》第18条关于取消监护资格以及《婚姻法》第23条和36条的规定,可以很清楚地理解立法本意: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仍有监护义务,只是这种权利受到了一定限制,相应的,他(她)的义务也应有所减弱。

《民通意见》第158条规定,当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时,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由此看出,对于父母离婚的未成年人,原则上由与其共同生活的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共同生活的监护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有困难,法院仍应判决未成年人的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此题,按照《民法通则》和《民通意见》规定的精神,甲乙离婚后,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甲仍是丙的监护人,对丙造成他人的损害,甲应当应与乙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三)宣告死亡的条件
案例:1998年5月25日上午,江苏省兴化市公安局警察王某与辅警仇某赴浙江省德清市武康镇,将涉嫌犯抢劫罪已经批准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吴加洪抓获。

押解吴加洪回兴化途中,中午为吴加洪打开戒具(手铐)让其吃饭,此后未再给吴加洪带上戒具。

下午4时左右,在镇江至扬州汽渡船上,吴加洪为脱逃乘隙跳江,至今生死未卜。

事发后,吴加洪之父吴广德认为,其子吴加洪在被押解过程中跳江,且吴加洪跳江后押解人员未采取任何措施,目击证人反映吴加洪沉入江底再未看到浮出江面,至今杳无音信,必已死亡,故要求兴化市公安局赔偿。

兴化市公安局认为,吴加洪为脱逃乘隙跳江,不能证实其业已死亡,公安机关仍在追捕,故拒绝赔偿。

事发四年之后,吴加洪之父吴广德以利害关系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吴加洪死亡。

问:吴加洪之父吴广德可否以利害关系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吴加洪死亡?
评析:此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件,本案争议的焦点是犯罪
嫌疑人或被告人逃匿后,下落不明满四年,公安机关仍在追捕,法院能否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宣告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宣告下落不明一定期限的公民死亡以结束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制度。

《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4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根据这一规定,宣告公民死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被宣告死亡的公民须下落不明;第二、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已满法定期间;第三、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除此之外,法律并无其他限制性规定。

从立法宗旨看,宣告失踪制度和宣告死亡制度解决的均是一个公民参与的民事法律关系因其长期下落不明造成的不确定状态问题。

但是,宣告失踪制度侧重于保护失踪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制度侧重于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有鉴于此,既然法律没有其他限制性规定,任何公民包括逃匿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只要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已满法定期间,就符合被申请宣告死亡的实质要件,其利害关系人提出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民法院就应当依法受理和判决。

民法上的宣告死亡并非确然地证明自然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其仅是由人民法院根据公民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的事实而认定其死亡的一种法律推定,也就是说,宣告死亡并非公民死亡的确切事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刑事诉讼法》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表述,仅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生理死亡,而不应包括推定的死亡即宣告死亡。

所以,对宣告死亡的人,仍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就本案而言,宣告吴加洪死亡,并不能阻挠公安机关对吴加洪的继续追捕。

吴加洪归案后,利害关系人不提出撤销死亡宣告的申请,人民法院亦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撤销。

(四)作为民事主体,某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案例:最近,某服装厂将原来的简易厕所扩建为200多人公用的永久性厕所(10个蹲位),距我家住房很近,严重影响全家人的身体健康。

我家多次向该厂提出,要求解决。

厂方以“我们是全民企业,个人不得干涉”为由,置之不理。

我该怎么办?
评析:这个问题,是公民与法人之间的纠纷,关系到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问题。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所谓平等主体,就是作为民事主体,某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作为民事主体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

作为民事主体的法人,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法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其民事权利能力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说,无论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还是公民与法人之间的民事权利能力,均没有高低之分。

也不因一方是公民,一方是法人,或者一方是大单位,一方是小单位,民事权利能力就不平等。

某服装厂在离你家很近的地方修盖了10个蹲位的永久性厕所,严重影响了你家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侵害你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你有权要求厂方妥善解决,如协商不成,可起诉到你家所在地人民法院,请求法律解决。

(五)商品被冒领案
案例:台胞王先生在北京某免税外汇商场购买了日本GG—125型摩托车一辆,因当时无货,故委托赵某在商场到货后提货。

赵不慎于1992年9月27日将该提货单遗失,即于第二天到该免税外汇商场挂失。

按照商场挂失年的要求,赵某交纳了挂失费200元和海关查单费10元,该处同志拿出一份印制好的《北京某某免税外汇商场货券报失办法(代协议书)》要赵某签字。

赵某一看协议书第6条规定:“货券报失期间,万一货物被他人冒领,提货处向报失人提供冒领者的情况,由报失人自行向冒领者追回货物。

提货处不承担任何责任。

”赵某认为这条规定不合理,不同意签字,该同志说:“你不签字就不能挂失,那我们就什么也不管了。

”在这种被迫无奈情况下,赵某只好签字,交了挂失费办完一切正式手续后,赵某经常到提货处询问是否
有人来冒领,商场让他听通知,如果没有通知,让赵某半年后来提货。

同年11月8日赵某托人到商场查问,电脑显示:10月27日摩托车已被人提走。

第二天赵某到商场交涉,商场推之不管。

请问:商场办理了正式挂失手续,对挂失的商品被冒领应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评析: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每一民事主体在参加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应当对等、公平合理。

商场享有收取挂失费用的权利而不尽任何义务显然是不合理的。

《民法通则》还规定,显失公平的行为是可以撤销的民事行为。

所以,该商场制定的挂失办法中关于货物被人冒领,商场不承担任何责任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因而是无效的。

另外,挂失是指遗失票据和证件时,到原发的机关去登记,声明作废。

赵某已向原购物商场登记,声明作废,而仍被冒领者凭已挂失作废的提货单提走货物,是商场失职,对此,商场就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因此而引起纠纷,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何时?终于何时?
案例:某甲代5岁的儿子保管祖父留下的一笔财产。

儿子满18岁后,要求使用这笔财产。

某甲认为儿子大逆不道,忘恩负义,并认为幼儿根本不能拥有任何财产。

那么法律对此会怎么看呢?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因此,公民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终生具有的。

某甲的儿子在5岁时继承祖父的一笔财产,无论他是不是成年人,这笔财产依法由其享有,只不过在其未成年时由某甲代管而已。

所以,某甲拒不交付其子所继承的遗产,是违法的。

(七)子债应该父还吗?
案例:童某借给安某700元,并有借条。

不久,安某因盗窃罪判处9年有期徒刑投入劳改。

童某拿着安某的借条逼安父替子还债。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所谓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以自己的
行为依法确立、变更和废止民事法律关系,承担其后果的能力。

如果安某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并且他所借款用途与其父无关,那么他与童某的借贷民事法律关系仅对童、安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那就是说只有借债的人,才有还债的法定义务,其他的人,包括安父在内均无还债义务。

所以,安父不应替子还债。

(八)孩子偷卖手表,可以要买方返还吗?
案例:我有一个10岁男孩十分顽皮。

今年三月,孩子把我妻子的刚买的一块进口手表偷出去,以五元钱的价格卖掉,我妻子几经追问才找到买主,耐心向对方说明情况,要求返还手表,并退回他五元钱。

但对方却说手表是买的,又不是骗来的,怎么能退呢?请问,我们可以要求买方返还手表吗?
评析: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进行与他们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你的孩子年仅10岁,偷偷将你妻子的手表拿出卖掉,这种买卖活动明显地超出了他的年龄、智力的适应程度。

这就是说,作为一个10岁的孩子,还不足以认识手表的实际价值,因而也不能有效地从事买卖活动。

因此,你的孩子卖掉手表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你要求对方返还手表是可以的。

如果对方坚持不予以返还,你可以诉请人民法院裁决。

(九)未成年人能不能享有著作权、发明权、荣誉权?
案例:年仅15岁的宋姣搞成了项发明,各种荣誉也将接踵而至,其发明专利权、荣誉权由谁享有呢?是宋姣?还是她的父母?
评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从出生起就享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发明权、著作权、荣誉权都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上述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不受年龄的限制。

宋姣搞出一项发明,依我国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当然享有发明专利权。

而随之而来的各种荣耀,是她发明的必然结果,因此,荣誉也只能由她拥有。

著作权也属此种情况,也不受年龄的限制。

(十)精神病患者在其能辨认自己行为时购买收录机有效吗?
案例:王某1989年患精神分裂症,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

1993年6月,王某在一家商店看到一台收录机价廉物美,就将它买了回来。

其夫李某觉得这台收录机功率太小,想将其退掉,另买功率大的。

营业员声明,货已卖出,若不是质量问题或者有重大原因,商店不办理退货手续。

李某退货心切,谎称王某正在发病期间,她的买卖行为无效。

营业员声称从未发现过任何精神异常的人来买过收录机。

双方诉至法院,法院认定买卖关系有效。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条第2款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由此可见,对那些尚未完全丧失其辨认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只要所进行的民事活动与其当时的精神状态相适应,那么他的行为就有效,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上例中的王某购买收录机的行为,显然是在其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所为的,所以是有效的。

其他任何人不得以其精神曾失常为由,阻止其正常地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更不能以此来否定其行为的有效性。

(十一)妻子精神失常,丈夫能代她处理财产纠纷吗?
案例:我妻子去年夏天患精神分裂症,时好时犯,生活难以自理。

今年五月,我岳父岳母相继去世,我代妻子前往处理遗产继承,但两个妻舅却说我是外姓人,不能插手他们兄妹的事。

请问:我不能过问妻子的财产利益吗?
评析:你妻子患精神分裂症,时好时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是属于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我国《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可见,你妻子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处理财产纠纷这类较重大的民事活动,是她的精神健康状况所不能适应的,应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根据《民法通则》第14条、第17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精神病人的,其法定监护人首先是配偶。

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她的法定代理人。

因此,你作为丈夫,就是患精神病妻子的法定监
护人,也是她的法定代理人。

现在,你岳父母去世,你妻子依法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你完全有权代她取得这一合法利益。

你两个妻舅认为你是外姓人不能插手他们兄妹间的财产纠纷,这是十分错误的,你可以耐心对他们证明道理,必要时可诉请人民法院裁决。

(十二)公民的住所是指它的户籍所在地还是经常居住地?
案例:陈某户籍所在地是北京。

从1983的起,陈某与人合伙在深圳开了一家饭店,住在深圳经营饭店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1990年,陈某因合伙纠纷,受到另一合伙人的起诉。

官司打到北京市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法院将案件送至深圳市人民法院审查,并告知原告在深圳起诉。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住所,对于公民来说其重要性在于其有关的法律关系大多发生在住所周围,法律要求诉讼在当事人的住所地进行,目的也在于便于查清与当事人有关的法律关系,达到正确判案的目的。

上例中陈某户籍所在地虽在北京,但他长年住在深圳,经营的饭店也在深圳,合伙纠纷的发生地当然也是深圳,所以以深圳为其住所符合法律的要求,北京市人民法院告知原告到深圳起诉陈某,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十三)战友夫妇双亡,我可做他们孩子的监护人吗?
案例:我有一战友,半年前在一事故中夫妇双亡,只留一个10岁的女孩子,只有在新疆工作的姨妈是唯一的亲属。

我和这位战友是多年至交,想代他把孩子抚养大,直到独立生活。

但我与这位战友没有亲属关系,我可以做孩子的监护人吗?评析:你在战友夫妇不幸死亡后,出于深厚的战友情谊和对他孩子的关心,想承担孩子的监护责任,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

也是完全合法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