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

导入新课时,我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

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

""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让学生读的比较少,应该引导学生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让学生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2
今天,我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感触颇深。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转载于: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纵观整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

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

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问学生:“作者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说,妈妈你回来吧!”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

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

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学生找了很多自己认为感动的句子,我不分重点平均用力,结果既浪费时间,又感受不深。

我想一篇文章两三处深入体会挖掘即可。

因此,不同感情基调的文章教师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这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显而易见,《怀念母亲》文章,应该说非常到位。

这篇文章,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文章、讲文章,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3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
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

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

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

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
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4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

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5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

”“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三、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
情。

为了进一步表达感情,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6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他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

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

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

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
得到升华。

整体感觉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我预设的目标,学生的回答体会很单一,除了怀念就是思念、热爱,也许一些事离现在距离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不过,我也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汇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情感,对这两位母亲,也确实只有思念和热爱了,还是多读读课文吧,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7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

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

因此,文章特别“散”。

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

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
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
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

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

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础
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读课题:《怀念母亲》
2、介绍作者
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
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曾在20xx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

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思母之痛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

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

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

(生齐读。


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

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

(二)学习11月18日日记
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
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的
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

(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

我现在才知道——(引读)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
母亲)
三、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季老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出示11月16日日记
②快速浏览这则日记,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季老对祖国的怀念?。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一想到故乡作者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凄凉,甜蜜)
③、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

指名读
师:同样表达怀念故国情感的日记还有11月20日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思念祖国)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④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