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禹王庙|宁阳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润,虬枝歧柏龙髯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宁阳禹王庙|宁阳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润,虬枝歧柏
龙髯飞
山东宁阳汶河堽城坝禹王庙,位于宁阳县城北15公里,大汶河南岸,伏山镇堽城坝村北。

禹王庙原名叫“汶河神庙”,不知什么时候改称禹王庙,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员外郎张盛建堽城坝因而立庙,奏请朝廷敕封祭用。

距今已有540余年历史。

因离我老家不远,且禹王庙邻村有亲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逢去走亲戚,必然要去禹王庙游玩一番,因那时候对该庙的历史不了解,除了惊叹于该庙的古朴,院内古柏的粗大巍峨、苍劲挺拔之外,没有多少其他感受,游玩也仅仅是玩玩而已。

那时候的禹王庙处在一片黄沙地上,没有院墙,到处除了零星小片的庄稼,就是疯长的野草,禹王庙就是一处荒郊野外古老的遗迹。

老远能看到几株古柏树枝干挺拔,宛如虬龙,张须探爪,苍劲蓊郁,参入云天。

那时候禹王殿是这里仅有的一座低矮的普通庙宇,为清代建筑,砖、木、石结构,五开间,灰瓦歇山顶,蟠龙大脊,门额上刻有“风调雨顺”四个篆字(当时还不认识)。

禹王殿屋顶东头已经破败,大殿内除了几根合抱粗的朱漆原木大柱,没有别的,就是一大间空屋子,墙壁上已见不到彩绘,人从前门进去,可以直接从后门出去。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禹王庙原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县里拨款对禹王庙进行了整修,除了将禹王殿翻修一新外,还加盖了左右两边的房子,加修了院墙和大门。

近年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尤其是翻阅宁阳县志,越来越发现禹王庙的独特魅力,实为一名胜古迹,有机会还是要去游览一番,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受。

“造堽城石堰记”碑
大殿门前院内原有明代所立龟趺螭首石碑两通,为堽城堰碑,东西相向而立,通高约5.6米,其中碑身高3.15米,宽1.43米,厚0.44米,同是记载1474年(明成化十年)堽城坝易址造坝始末及石坝构造等文,碑座早已被黄沙湮没地下,后经清理才出露出地面。

东碑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造堽城石堰记”碑,碑文由明代重臣商辂撰写,征仕郎、中书舍人、乡贡进士、东吴李应祯篆额书丹;西碑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同立堽城堰记”碑,由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万安撰文,布政使司攀辅书丹。

(禹王庙内景)
(禹王庙内景)
且说这东碑,石灰岩质,座东朝西,龟趺螭首,边饰錾刻山峦瑞鸟、缠枝花草纹饰。

碑首篆额“造堽城石堰记”。

碑文阴刻楷书,字体端庄工整,刻工精良,字径4厘米。

署款与正文27行,每行3—66字不等,共1144字。

碑首题《堽城堰记》。

碑文记载堽城坝拦截汶水,通过洸河为京杭大运河注入水量,以利漕运的配套工程。

此碑记记述详尽,可补充完善《元史》、《明史》中关于记载著名水利工程堽城堰的变迁、建筑结构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内容,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我国古代水文碑刻。

东碑书丹者李应祯,被誉为明朝书法第一人,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祝允明二人的书法导师,称号为中书舍人、太仆少卿,名望很高。

撰文者商辂,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

官至兵、户、吏三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该碑记文辞与书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文学艺术价值。

“禹碑虹渚”:宁阳八景第八
“造堽城石堰记”碑碑首造型奇特,为两条相互盘绕在一起的青螭。

螭身向上高高弓起,其首微微下垂,颇有潜江入海之势,动感十足。

两螭口中各含一石珠,石珠欲吐还留。

尤为神奇的是,两螭身均通体湿润,不停地有细密的水珠渗出,然后聚于螭口,形成豆大的水滴落到碑底细细的沙中,这种与季节、气候无关的现象,成为禹王庙的一大奇观,“禹碑虹渚”由此得名。

位列宁阳八景第八。

“虬枝歧柏”:宁阳八景第七
前文→(本头条号昨天发《宁阳八景来历:其中“云山烟雨”曾位列第七,变成了第一!》)提到“虬枝歧柏”位列第七。

禹王庙院内今存古柏11株,腰围均两米以上,其中桧柏两株,虽已数百年,仍枝繁叶茂,拔地擎天,冠如华盖。

禹王庙院内最奇妙的景观之一就是大殿后一株因夭矫作龙形的古柏,树上两根主枝,东南一枝枯死,却长成古怪的枝结,隆结酷似龙首,中间龙目圆睁,结上长出两根微屈的龙角,苍劲有力,结侧树根“龙须”左右对称,泾渭分明。

西北的一长枯枝翘向苍穹。

两枯枝的造型犹如一条从西北方向飞向东南、惟妙惟肖的蛟龙,因而为之取名作“虬枝歧柏”,历来被誉为宁阳八景之一,位列第七。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重修禹王庙记》载:“庙故伟丽,庭有桧柏,不见白日,后有一树作龙形,皆数百年之物也。

”清代曾任广东巡抚官居二品大员、曾两任宁阳县志总纂的本县蒋集镇添福庄人黄恩彤有诗赞曰:
双歧夸瑞麦,虬柏更矜奇。

翠鬣连铜干,苍髯傅铁枝。

攫孥鳞爪现,摧剥雪霜知。

莫漫悲枯槁,龙头属后期。

虬龙吸水的传说
这株“虬枝歧柏”龙头的下面有一口井(树下圆形处)。

这里有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大禹在树下乘凉,到了半夜,被一阵阵响声惊醒,只见乌云满天,大禹看见这枝龙头柏变成一条龙,把投伸到树下面井里去喝水,喝完水,把周围的庄稼啃得光秃秃的,然后吐起了水,下起了瓢泼大雨,淹没了好多庄稼,冲毁了很多房屋,这条龙飞回树身,恢复原形。

大禹暗想,近年此地涝灾骤增,原来是这孽障作的怪,喝了井水就会造成水灾,决心惩治这条怪龙,便召集手下运来了土石,把井填平。

从此,这地方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那个龙头样的枝杈也渐渐枯死了,而这棵树的其他枝叶却依然茂盛,被填的井口至今隐约可见。

另有传说,这井口如果盖上,那条龙就无法伸头到井里喝水,
这根柏枝就干枯,汶河不发大水;一旦井口敞开,那条龙就能伸头到井里喝水,这根柏枝就成活,枝叶就繁茂,汶河也会发大水。

几百年来,树下的圆井一直被填实,从未再掘开过。

(禹王庙后景)
明清以来,文人诗客来此揽胜,多赋诗赞美。

明代最早的《宁阳县志》、《兖州府志》都有咏颂禹王庙“虬龙歧柏”的诗文。

曲阜人颜光敏(字修来,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写有《汶阴禹庙歌》:汶阴禹庙歌(颜光敏)
汶流西折如白虹,高源遥出徂俫东。

穿穷石窟漱灵液,披翻峭壁凌刚风。

涂山遗庙谁所作?秘宫终古留鸿蒙
阶前老柏饱雷电,霜皮脱落成虬龙。

火鬣高张势崷崪,双晴四射疑磨砻。

引颈北来渴且怒,将无锁钮烦神工。

泰山岩岩作襟带,洸沂洙泗皆朝宗。

从分水济飞轮輓,疏凿颇与淮渎同。

南流涛天北流竭,万夫始得帆樯通。

天穷人厄信巫觋,杀牛伐鼓冯夷官。

昔闻洪水铸铁树,蛟鼉偃蹇沉泥中。

谁使古鼎沦泗上?下民昏垫无时终。

当年随山办九土,流沙荒服开尧封。

可怜精卫漫填海,铩羽垂头谁谓功?
元圭告成屡相贺,昨来徵调何匆匆?
庙门寂寞独下拜,侧身南望长书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