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压缩空气》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三套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
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一样,是一种物质。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

二、说学情
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到。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压缩空气现象,并知道空气的体积是可以压缩和扩张的。

2.经历空气和水体积的压缩与扩张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和水特征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不同于水,是可以被压缩和扩张的。

【教学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教学准备】:水、注射器、透明塑料杯、橙子皮、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给瘪篮球充气”,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篮球鼓了起来。

3.教师提问学生:篮球能一直鼓下去吗?一直给篮球充气会怎么样?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空气能被压缩吗?(板书课题)
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
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随堂学部分展开实验、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在观察水和空气被压缩和扩张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学生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压缩和扩张空气,感觉到用的力度较小,并且能观察到空气的体积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压缩和扩张水,感觉到即使用很大的力度,也观察不到水的体积有变化。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和水在被压缩和扩张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改变空气与水体积的实验,能感受按压、拉伸注射器时,手受到的力。

2.从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知道压缩空气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手受到的力与空气体积改变之间的关系。

3.总结,空气的体积被改变时,会产生弹力。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制作空气压缩枪。

七、板书设计
水→不能被压缩或扩张空气→能被压缩或扩张→
产生弹力
八、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思想。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目标的落实做得不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玩“注射器”,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发现许多的“亮点”。

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引下,我们教师应重新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方法挑战,用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三课《压缩空气》,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非常不确定,不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
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五、说教法和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准备】: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出示气泡图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
2.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二)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注射器。

提问:你会使用吗?(学生上来演示)
提问: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预设: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预设: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预设:活塞)
2.演示抽一段空气。

提问: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
提问: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

交流预测,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
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再预测。

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

(三)、研讨:发现以及解释原因(预设15分钟)
1.学生交流反馈: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
3.教师解释: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
当空间变大时。

微粒又会怎么样?
(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

(预设: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
变化)
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四)、拓展:知识应用(预设3分钟)
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
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空气压缩枪。

七、板书设计
《压缩空气》板书
特征
空气
可以被压缩和扩张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
原因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刻度的记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现象说明,需要学生对实验现象经过加工之后,再总结得出。

【作业设计】
1.下列物品中,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

A.瓶子 B.风扇
C.轮胎向下压
向上拉
2.充足气的足球踢的远的原因是()。

A.足球质量比较好
B.压缩空气产生的弹力大
C.踢的力比较大
第三课《压缩空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三课《压缩空气》主要内容是要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拓展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
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3、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
解释。

2、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
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
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带刻度的注射器、橙子皮、靶盘、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先出示水、空气、石头三种物体的图片,让小组讨论:这些物体都占据空间,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课的观察积累,本环节很容易将学生的关注点落到两者的轻重、占据空间大小、受挤压(压缩)能否变形、变形后能否恢复等特征上,可以迅速将问题聚焦到后面将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2)把你的预测画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3)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

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4)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现了什么?
(5)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6)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挤压和向上拉伸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2.学生做实验,填写汇总表。

观察活塞的位置,记录实验现象。

(体积改变打对勾,体积不变打叉)
组号12345678910下压空气
下压水
上拉空气
上拉水
3.学生汇报。

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描述现象。

(1)刻度的变化。

和水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受力后容易
被压缩和扩张。

(2)力的感受。

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时候,水和空气的实验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4.提示要用恰当的图示方法来表示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小圆圈。

通过微视频或者板书演示的方式,告诉学生如何用小圆圈的方式来表征预测结果。

关注颗粒数量、颗粒间隙、颗粒分布三个维度。

让学生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不仅要记录看到的现象,还可以记录体会到的空气被压缩后的力。

当停止用力后,会有一股力使活塞恢复原来的位置。

提示学生多次重复实验,多次观察和体验。


学生记录每次实验活塞压缩或拉升到极致的位置,最后将记录汇总到黑板上。

利用班级汇总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

(体积改变打对勾,体积不变打叉)
(三)、拓展
学生观察第29页拓展部分的图,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接着用注射器口压桌面的橙子皮,如图用力压活塞,使管口的橙子皮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可以准备靶盘,让学生制作空气压缩枪并打靶射击,中靶心有奖,增加乐趣。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安全提示,喷射时,注射器口不能对着别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空气的空间可被压缩。

七、板书设计
《压缩空气》板书
空气的空间可被压缩
组号12345678910下压空气√√√√√√√√√√下压水××××××××××上拉空气√√√√√√√√√√上拉水××××××××××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收益非浅,也深刻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活动手册使用说
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记录活塞所在位置的刻
度线,画一条线就可以表示。

如果既要记录预测的结果,又要记录实测的结果,就可以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记录,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灵活处理。

如果学生学有余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表征注射器内的物质,提前帮学生确定好恰当的图示方法——用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

否则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表征方法,比如涂颜色、画阴影(斜线、波浪线、虚线),这些方法都不利于最后根据现象展开科学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