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食货志》 思考:西汉如何巩固的统治?
·CHAPTER ONE·
民心所向: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 1.对比秦汉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汉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异同。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地方行政制度 统治思想 法律
— —《风俗通义》 【注释】❶向: 刘向。
1.结合史料,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史书关于汉文帝的评价?
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
1.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西汉 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任用酷吏
改革货币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专卖等 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 —《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❶谊: 同 “义”。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何儒家在汉武帝时期能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 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 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编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 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 处矣。
— —《盐铁论·水旱》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 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 —《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❶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 ②以8月为功:指根据任职时间长 短积累功绩。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以德取人与以能取人结合,“霸王道杂之”
·CHAPTER TWO·
民心所背:西汉后期的腐朽与黑暗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 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今总其原,一其贾,器多坚铿,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 器难得。家人不能多储,多储则镇生。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盐、铁贾贵, 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 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
—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注释】❶ 徼: 同“邀”,求,求取。 2裂土: 指分封。 ➌庆: 福。 流 流传。
1.你认为,上述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从上述史料来看,你认为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应对当时形势的需要而裂土封王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内地北距山以东 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 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 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 —《汉书·景帝纪》 【注释】❶罔密文峻:刑罚严酷,律令 苛峻。
1.汉朝初年采取什么政策巩固统治?出现了什么局面?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得民心,出现了文景 之治的局面
“文景之治”的现实与想象?
上曰:“后世皆言文帝治天下 几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语何从生?”向对曰:“生 于言事。文帝禾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听之, 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后人见遗文,则以为然。世之毁 誉, 莫能得实,审形者少, 随声者多,或至以 无为有。”
中央行政制度 其他
秦朝 郡县制 法家学说 严刑峻法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大兴土木、赋役繁重
汉朝(前期) 郡国并行制
黄老学说 减轻刑罚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
1.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五个方面归纳秦、汉制度的异同。 2.你如何理解秦汉地方管理制度变化的产生?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 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 ,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 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 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
—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表》 【注释】❶序二等:汉初分封功臣,有大功者封王,有小功者封侯。 ❷内 史: 首都 所在的郡。
1.从上述史料来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剪灭异姓诸侯之后,刘邦为何要设立同姓诸侯?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巩固汉初政权需要。
“文景之治”的现实与想象?
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如干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 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上,五六十 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 景,美矣!
基本问题:王朝的兴与衰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样的历史演变 逻辑?
大概念:王朝兴衰的背后是民心的向背变化,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目录
— CONTENTS —
01 民心所向: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02 民心所背:西汉后期的腐朽与黑暗 03 俯瞰历史:王朝兴衰的背后
公元前209年
课堂导入
公元前202年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反击匈奴,三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
对比下列两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CHAPTER ONE·
民心所向: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 1.对比秦汉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汉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异同。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地方行政制度 统治思想 法律
— —《风俗通义》 【注释】❶向: 刘向。
1.结合史料,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史书关于汉文帝的评价?
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
1.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西汉 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任用酷吏
改革货币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专卖等 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 —《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❶谊: 同 “义”。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何儒家在汉武帝时期能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 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 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编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 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 处矣。
— —《盐铁论·水旱》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 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 —《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❶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 ②以8月为功:指根据任职时间长 短积累功绩。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以德取人与以能取人结合,“霸王道杂之”
·CHAPTER TWO·
民心所背:西汉后期的腐朽与黑暗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 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今总其原,一其贾,器多坚铿,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 器难得。家人不能多储,多储则镇生。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盐、铁贾贵, 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 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
—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注释】❶ 徼: 同“邀”,求,求取。 2裂土: 指分封。 ➌庆: 福。 流 流传。
1.你认为,上述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从上述史料来看,你认为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应对当时形势的需要而裂土封王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内地北距山以东 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 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 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 —《汉书·景帝纪》 【注释】❶罔密文峻:刑罚严酷,律令 苛峻。
1.汉朝初年采取什么政策巩固统治?出现了什么局面?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得民心,出现了文景 之治的局面
“文景之治”的现实与想象?
上曰:“后世皆言文帝治天下 几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语何从生?”向对曰:“生 于言事。文帝禾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听之, 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后人见遗文,则以为然。世之毁 誉, 莫能得实,审形者少, 随声者多,或至以 无为有。”
中央行政制度 其他
秦朝 郡县制 法家学说 严刑峻法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大兴土木、赋役繁重
汉朝(前期) 郡国并行制
黄老学说 减轻刑罚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
1.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五个方面归纳秦、汉制度的异同。 2.你如何理解秦汉地方管理制度变化的产生?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 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 ,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 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 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
—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表》 【注释】❶序二等:汉初分封功臣,有大功者封王,有小功者封侯。 ❷内 史: 首都 所在的郡。
1.从上述史料来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剪灭异姓诸侯之后,刘邦为何要设立同姓诸侯?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巩固汉初政权需要。
“文景之治”的现实与想象?
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如干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 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上,五六十 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 景,美矣!
基本问题:王朝的兴与衰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样的历史演变 逻辑?
大概念:王朝兴衰的背后是民心的向背变化,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目录
— CONTENTS —
01 民心所向: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02 民心所背:西汉后期的腐朽与黑暗 03 俯瞰历史:王朝兴衰的背后
公元前209年
课堂导入
公元前202年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反击匈奴,三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
对比下列两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