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附答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
(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a—40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车胎爆炸B.高粱酿酒
C.玻璃破碎D.干冰升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考查考生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A项,车胎爆炸只是车胎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项,高粱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项,玻璃破碎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项,干冰升华是固体二氧化碳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常用水冲洗自行车可以防锈
B.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C.用活性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铁合金是一种纯净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锈蚀、空气成分、活性炭的作用、物质分类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记忆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A项,经常用水冲洗自行车会加速铁的锈蚀,错误;B项,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正确;C项,活性炭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降低硬水中的钙、镁离子的浓度,错误;D 项,合金属于混合物,错误。

3.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为减少白色污染,少使用塑料袋
B.倡导低碳生活,多步行,少开车
C.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
D.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环保、灭火以及中和反应的应用,考查考生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A项,塑料因为不能降解会造成白色污染,减少使用塑料袋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正确;B项,多步行,少开车,可以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正确;C项,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而灭火,正确;D项,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常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错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食用“地沟油”对人体有害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为保障食品安全,杜绝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
D.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应大量施用化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A项,地沟油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以导致消化道癌变,正确;B项,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错误;C项,食品添加剂要按科学用量添加,并不是完全杜绝,错误;D项,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应合理施用化肥,错误。

5.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CO32CuO+X+CO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B.碱式碳酸铜中铜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C.X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D.加热Cu2(OH)2CO3的实验装置和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考查考生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A项,本反应是分解反应,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错误;B项,碱式碳酸铜中铜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5,错误;C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相等,X的化学式是H2O,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正确;D项,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初中要求同学们掌握两种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固液混合不需加热型和固体加热型装置,加热碱式碳酸铜需要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属于固液混合不需加热型,错误。

6.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换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X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B.反应②中一定有盐参加反应
C.向Ca(OH)2溶液加入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推断、物质分类、溶质质量分数以及置换反应。

难度中等。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X是二氧化碳。

A项,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相似,归为无机物,错误;B项,氢氧化钙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②中不一定有盐参加反应,错误;C项。

向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因为CaO+H2O=====Ca(OH)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若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D项,反应①的方程式为CaO+H2O=====Ca(OH)2,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②的方程式可能为CO2+Ca(OH)2=====CaCO3↓+H2O,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也可能为Ca(OH)2+
Na2CO3=====CaCO3↓+2NaOH,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的方程式为CaCO3CaO+CO2↑,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④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反应⑤的方程式为CaCO3CaO+CO2↑,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⑥的方程式为CO2+
Ca(OH)2=====CaCO3↓+H2O,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没有置换反应,正确。

7.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

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③⑤D.④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实验,考查考生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较大。

①图2用试管代替图1中的大烧杯,用比较少的药品就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且容器密闭更环保,正确;②通过图1中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图2戊中的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下而上依次变红,均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③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错误;④丁中小药瓶是密封的,丁试管内的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不变色,只有戊中的实验现象也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
⑤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比较低时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变红速度比较慢,错误。

故选C。

8.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C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探究其成分,小明同学按照下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有Fe;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一定是C;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
⑤若固体乙呈红色,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和CuO。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
C.3个D.4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推断、酸的化学性质以及盐的化学性质,考查考生理解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大。

本题中几种黑色固体,只有碳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可能涉及的反应方程式有Fe+H2SO4=====FeSO4+H2↑,FeO+H2SO4=====FeSO4+H2O,CuO+H2SO4=====CuSO4+H2O,Fe+CuSO4=====FeSO4+Cu。

①若甲溶液是浅绿色,可能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也可能是氧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错误;②步骤Ⅱ加入洁净铁丝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溶液甲中没有硫酸铜,也没有稀硫酸,固体乙中可能有碳、铜、氧化亚铁、氧化铜和铁五种物质,错误;③步骤Ⅱ加入洁净铁丝,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硫酸有剩余,则铁、氧化亚铁、氧化铜都被稀硫酸反应完全,同时发生Fe +CuSO4=====FeSO4+Cu,所以固体中一定有碳,还可能有铜,错误;④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溶液甲中有硫酸铜,但氧化铜可能有剩余,错误;⑤若固体乙呈红色,一定含有铜,一定发生反应CuO+H2SO4=====CuSO4+H2O,Fe+CuSO4=====FeSO4+Cu,所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和氧化铜,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6分)
9.(4分)图1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利用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1)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_________电子。

(2)图2所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15 得到
(2)4P+5O22P2O5(2分)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考查考生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质子数是15,核电荷数=质子数=15;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2)质子数是15的原子是磷原子,该元素的单质是磷,利用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10.(4分)NaOH、Na2CO3、Na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表1 NaOH、Na2CO3、NaCl分别在水中的溶解度(S/g)
表2 常温下,NaOH、Na2CO3、NaCl分别在乙醇中的溶解度(S/g)
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20℃时,饱和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为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将CO2通入饱和NaOH的乙醇溶液中。

请推测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每空1分)
(1)增大
(2)26.5%
(3)生成沉淀反应生成的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0.01 g(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考查考生观察、理解及知识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1)观察表1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 g,故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因为CO2+2NaOH=Na2CO3+H2O,常温下,氢氧化
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17.3 g,生成的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0.01 g,所以能观察到生成沉淀的现象。

11.(7分)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C到D液体的pH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

(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加___________,过滤;再向滤液中加___________,观察现象。

答案:(7分,每空1分)
(1)固体部分溶解,冒气泡减小
(2)Na2CO3、Na2SO4、Ba(NO3)2KCl
(3)NaNO3、Ba(NO3)2、HNO3
(4)过量Ba(NO3)2溶液AgNO3溶液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推断、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考查考生理解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大。

通过图1可知,有一部分固体是溶解于水的,不溶于水的固体可能是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或硫酸钡,即Ba(NO3)2+Na2CO3=====BaCO3
↓+2NaNO3,Ba(NO3)2+Na2SO4=====BaSO4↓+2NaNO3,根据Ⅱ中实验,酚酞溶液不变红,说明没有氢氧化钠,根据实验Ⅲ,向烧杯内加入稀硝酸,固体部分溶解,说明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溶解于稀硝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硝酸钡、碳酸钠、硫酸钠,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钠,可能存在氯化钾。

(1)BC段是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所以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反应到点C,将碳酸钡沉淀反应完全,此时继续加入稀硝酸,剩余的稀硝酸使溶液的pH逐渐减小。

(2)通过上述推断可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硝酸钡、碳酸钠、硫酸钠,可能存在氯化钾。

(3)因为Ba(NO3)2+Na2CO3=====BaCO3↓+2NaNO3,Ba(NO3)2+Na2SO4=====BaSO4↓+2NaNO3,BaCO3+2HNO3
=====Ba(NO3)2+H2O+CO2↑,D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硝酸钠、硝酸钡和硝酸。

(4)进一步探究即是探究是否含有氯化钾,所以先除去碳酸钠和硫酸钠。

防止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干扰,向液体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氯化钾,否则不含有氯化钾。

【易错分析】(3)容易出错,溶液中的溶质考虑不全面而出错,考虑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除了考虑可溶性的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2.(5分)有些晶体按比例带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带有结晶水的晶体在一定温度下会脱去结晶水。

草酸晶体(H2C2O4·x H2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透明晶体。

草酸晶体受热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2O4·x H2O(x+1)H2O+CO2↑+CO↑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该信息以及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开展实验,测定草酸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

(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B中的试剂足量,注射器量程足够)
Ⅰ.测量装置A、B的质量,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连接装置;
Ⅱ.取质量为m的草酸晶体,加热至完全分解,将产物全部通入以上装置;
Ⅲ.测量并记录装置A增加的质量为a,装置B增加的质量为b,装置C读数为V;
Ⅳ.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利用装置A、B、C所得数据计算该草酸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之一是测量______________的体积。

(2)乙同学对利用装置B测量结果计算的可靠性进行反思与评价,认为反应后装置A 中残留的气体会使自己的计算结果______________(填“偏小”或“偏大”)。

(3)甲同学依据装置A测量结果计算结晶水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答案:(5分,每空1分)
(1)浓硫酸测CO2的质量(或其他合理答案)CO
(2)偏大
(3)(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方案评价、误差分析,考查考生理解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大。

(1)根据实验目的以及草酸晶体分解的方程式可知,因为有水生成,所以必须先检验生成水的质量,一般用浓硫酸来吸收水,反应后A中增加的质量a就是生成的水的质量;二氧化碳能被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B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装置B增加的质量b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装置C的注射器用来吸收一氧化碳,故C是用来测量一氧化碳的体积V。

(2)气体部分残留在A中,导致少量的二氧化碳没有被B装置吸收,反应后A增加的质量偏大,导致测量结晶水的含量偏大。

(3)解:H2C2O4·x H2O(x+1)H2O+CO2↑+CO↑
90+18x18(x+1)
m a

则结晶水的质量分数为。

13.(6分)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白色的硫酸铜固体粉末,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4.2%的无色溶液10 g。

请计算: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___。

(2)实验前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答案:(6分)
(1)1.42 g (1分)
(2)【方法1】解:设参加反应的NaOH质量为x。

2NaOH+CuSO4=====Cu(OH)2↓+Na2SO4(2分)
(1分)
x=0.8 g(1分)
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0.8 g+10 g-1.42 g=9.38 g (1分)
答: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9.38 g。

【方法2】解:设加入CuSO4的质量为x,生成Cu(OH)2的质量为y。

2NaOH+CuSO4=====Cu(OH)2↓+Na2SO4(2分)
(1分)
x=1.6 g y=0.98 g (1分)
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0 g+0.98 g-1.6 g=9.38 g (1分)
答: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9.38 g。

综评:本套试题难度较大。

试题考查知识比较全面,注重考查考生最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基本反应类型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体现了重基础的根本原则,涵盖了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利用,试题还注重了实验探究的考查,体现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特点。

难题:第8、11、12题。

创新题:第7题。

适用时间:第三轮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