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陋室铭》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 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份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调素琴,阅金经”,见出陋室生活之清雅;“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 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
•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 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 白”,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 称“三杰”。留下《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 《乌衣巷》等名篇。
作者的生平经历
•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 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 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
具体赏析
• 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 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 室。
•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
• 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 蕴。作者自远而近,次第写来,以并列句式造成顺流直 下的气势,随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觉妙 语如珠,胜意迭出。
合作探究
• 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 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 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 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 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 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 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 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艺术特色
•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成功地运用了 比兴手法。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龙比喻 室主的德馨;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 古代贤人比喻作者自己。
• 其次,有叙述、描写,有抒情、议论,有染有点。点染 结合,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 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对偶句,有排 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 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 而“绿”、“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 清幽与别致。这两句为叙写陋室中的人和事创造了适宜 的环境。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 •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 金经: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儒家经典。 • 翻译: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 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
• 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 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 “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 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应上文“惟吾德 馨”,又隐含君子居住其内之意,妙在机趣横生,不露自 炫之迹。上下古今,浑然一体,包含着无限的情兴和深长 的韵味。
•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 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 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 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在:在于。 •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 灵:神奇;灵异。
陋室铭
刘禹锡
1.走进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3.精读全文,学会鉴赏分析古文
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作者简介
•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 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 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 阳” 。唐朝时期大臣、文 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 示例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 写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不受世俗的羁绊,以情趣之雅见“惟吾 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合作探究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这种交友之道 是否认同?理由是什么? • 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 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 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 民百姓。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 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形:形体、身体。 •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 公文使身体劳累。
具体赏析
•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 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 败后,屡遭贬谪。
•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 尚书,葬于荥阳。
创作背景
•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 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 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 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 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 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 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感谢聆听
具体赏析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 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以诗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
• “痕”、“色”二字,变概念化的“苔”、“草”为可 感、可视的具体形象。“上阶”、“入帘”,化静为动, 写出“苔”、“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 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春意。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 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 翻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 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具体赏析
合作探究
• 文章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选 择其中一方面具体分析。
• 示例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上”“入”化静为动,突 出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用“绿”“青”,色彩清丽,衬托陋室环 境的清新、幽雅,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突出“陋室”不陋。
• 示例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 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表现“陋室” 不陋。
• 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 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斯:指示代词,此,这。 •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上:长到。 • 入:映入。 • 翻译: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 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 室葱青。
合作探究
•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意?与 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 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 之有”。作者截取后半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一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引用孔子的话,更 具有雄辩的力量。
主题思想
•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 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 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 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 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 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合作探究
• 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 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 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
• (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而后以仙、龙喻德馨,这就自然 而然引出本文主旨。
• (2) 陋室之所以不陋,都是因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 志趣高尚的人,这就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