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古生物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
蜓类
蜓类属原生动物门-有孔虫纲-蜓目-蜓超科,因其外形多为纺锤形,故也称之为纺锤虫,也可见透镜状或球状,大小一般为3厘米左右。
始于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于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是石炭、二叠纪的重要标准化石。
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带或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营底栖生活。
壳体一般大小如麦粒,最小不到1厘米,最大可达20__30厘米以上。
具多房室包旋壳,见上图。
初房—最初的房室。
房室—两隔壁之间的空间。
隔壁—分割两隔壁的壳室。
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
旋壁——蜓的外壳。
轴切面—垂直壳壁生长方向的切面。
旋切面—平行壳壁生长方。
珊瑚——四射珊瑚,横板珊瑚
一般特征:是腔肠动物门的珊瑚纲,腔肠动物门为真正的两胚层多细胞动物;体制为辐射对称;大部分为钙质骨骼,少量为角质骨骼;体型为水螅型;单体或者群体生活。
是一种指相化石--浅海,全部为水螅世代,有外骨骼。
珊瑚纲中主要的类别为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
珊瑚全属海生,是固着底栖动物,主要富集在温暖的浅海环境。
四射珊瑚的特征:四射珊瑚因其外壁表面常覆以生长皱纹,又称皱纹珊瑚;一级隔壁仅在4个部位生长,隔壁数一般为4的倍数。
横板珊瑚的特征:因隔壁发育微弱,横板特别发育而得名;个体无单体,全部为复体;隔壁不发育,一般呈刺状;无边缘构
造和轴部构造;联接构造特别发育。
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是海生的底栖动物, 全为单体,有两瓣外壳,两壳不等大,大的一个叫腹壳,小的一个叫背壳,但每壳两侧对称。
壳的后端具有供肉茎伸出的洞孔,使肉茎钻穴或固着于它物上。
腕足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大都营底栖固着生活。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目众多的一个门类,已知现代种和化石种共有12•万个,约占动物总数的11%,仅次于节肢动物。
分布广泛,生活适应能力强,陆上,淡水,咸水中均有代表,如蜗牛,河蚌,海螺及乌贼等。
虽然各类软体动物的外形差异很大,但基本构造相似,身体柔软而不分节。
一般可分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身体两侧对称,多数以鳃呼吸。
腹足纲:包括分布在海洋,湖沼和陆地上的各种螺类和蜗牛•。
其肉足位于身体的腹面,常呈宽平状,足的前部是头,呼吸器官为鳃或肺,大多营爬行的生活。
腹足动物在幼年初期,其内脏器官和外壳都是两侧对称,到幼年后期,内脏器官发生扭转,同时外壳也开始作旋转,形成了不对称的体制,这是腹足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1)此类动物因足生长在腹部而得名。
(2)腹足纲动物的头部两侧对称
(3)在生长发育中内脏囊发生扭转,外套膜也随之扭转,因此其外壳也成旋转形。
双壳纲: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又有名瓣鳃纲头足纲:两侧对称,头在前方且显著,头部中央有口,两侧具发达的眼。
足的前部为环列于口周围的腕,最长的腕肢称触腕,用以捕食及匍匐。
足的后部变成排水的管状漏斗,故名为头足类。
它们全为海生的食肉性动物,善于在水底底栖爬行或水中游泳,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发育最完善的的一个纲。
菊石:旋壳(如图)
鹦鹉螺:直壳(如图)
三叶虫
三叶虫是已经绝灭的海生节肢动物,
身体扁平,分背腹两面,•腹面各体节上
生有节状的附肢。
由前至后可区分为
头,胸,尾三部。
眼位于头之背面,口则
位于头之腹面。
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
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
叶,因而称三叶虫。
三叶虫成虫通常长
3-10厘米,小者不足6毫米,大者可达
70厘米。
三叶虫头部为一硬壳板,外形以半椭圆形为主,也有的呈半圆形,新月形,次梯形和次三角形,又可称为头甲.
三叶虫的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胸节数目各类不一,成虫最少为二节,•最多可达40节以上,各肋节所具的沟称肋沟.
三叶虫的尾部由若干尾节互相融合而成,其形状,大小和凸度变化很大,少数类别尾部极小而不分节,尾部也由背沟纵分为三叶.•尾部的外缘整齐或具刺状构造.
笔石
笔石是半索动物门的笔石纲,笔石常以压扁的碳质薄膜形成保存化石,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的痕迹,因此而得名。
胎管:第一个分泌的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基础
胞管:是笔石体的外壳;胞管是笔石鉴定的主要依据
笔石枝:许多胞管构成笔石枝,分枝方向有7种形式
笔石簇:在一个浮胞上的许多笔石体
脊椎动物
动物进化阶段:无颌类:E1
有颌类:S1
两栖类:D3
爬行类:C3
鸟类:J3
哺乳类:T3
古植物
植物进化阶段:
菌藻植物阶段:anc—S3
早期维管阶段:D1—D2
蕨类植物阶段:D3—P2
裸子植物阶段:P3—K1
被子植物阶段:K2—now
蕨类植物:是以孢子繁殖的陆生高等植
物, 具有陆生植物生存必需的输导系统——
维管组织. 除裸蕨纲外, 都有根,茎,叶之分.
按照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 蕨类植物门
分为四纲, 即裸蕨纲, 石松纲, 楔叶纲(节蕨纲)裸蕨纲
和真蕨纲。
裸蕨纲因其基轴裸露无叶而得名,又称无叶类
石松纲具有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类型,茎作二歧式分枝,叶小,多为单脉,呈螺旋状或假轮状排列于茎或枝上. 叶的基部膨大,叶脱落后可在茎和枝上留下痕迹叫叶座,叶座中上部有叶痕,为叶基直接着生处的痕迹,叶痕中央有维管束痕,为叶脉断离的痕迹,维管束两侧的通气道痕又称侧痕。
节蕨纲草本或木本,茎为单轴式分枝,明显地分为节和节间,叶和分枝轮生于节上.叶不发达,为小型叶,有的叶基部相互联合成叶
鞘.节间表面具有纵向分布的肋和沟,分别称为纵肋和纵沟. 孢子囊生于特殊的孢子囊柄上,组成孢子叶穗。
真蕨类是蕨类植物门中现代生存数量最多的一纲,绝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茎一般不发育,不具次生组织,以具有大型羽状复叶为特征,一般1-多次羽状复叶,也有单叶和掌状叶,总称为蕨叶.叶脉有羽状脉,网状脉和扇状脉,孢子囊单个和成群着生于叶背面。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最大特征
是以种子进行繁殖, 都是多年生的乔木
或灌木,具有明显的根,茎,叶.茎内次生木
质部很发达, 种子裸露,输导组织比蕨类
植物进化. 根据繁殖器官,茎的结构和叶
的特征等分为种子蕨纲,苏铁纲,银杏纲,科
达纲和松柏纲。
种子蕨是裸子植物门中比较原始的一类,为乔木,灌木或藤本. 茎部具次生木质部,•叶多为大型羽状复叶,常有间羽片和间小羽片. 生殖叶上长有种子,种子常单个生长在小羽片和羽轴上。
苏铁钢多为矮短的木本,通常不分枝,常绿,茎干球状,块状或圆柱状,茎顶端丛生坚硬革质的大型羽状复叶,多为单羽状复叶,叶脉平行或放射状,少数网状,茎表面光滑或粗糙。
银杏纲为高达30余米的乔木,单轴式分枝,有长,短枝之分.长枝上稀螺旋状着生单叶,短枝上叶呈密螺旋状排列,形成簇状.单叶,具
长柄,扇形,肾形至宽楔形,叶顶中央有一浅裂缺.叶自基部伸出两条脉,然后均匀地多次二歧式分叉形成扇状脉。
松柏纲绝大多数为乔木,少数为灌木,单轴式分枝.单叶,叶小型,形状简单,鳞片形,锥形,针形,条形,披针形等,顶端尖或钝,具单脉或平行脉,一般称为针叶树.叶排列方式多样化,有覆瓦状,螺旋状,假二列状,轮生,簇生或交错对生. 晚石炭世出现,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与裸子植物不同处是种子为果实所包围,如桃,梨等。
繁殖器官为明显的花,所以又称为显花植物。
是植物界中结构最完善的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陆生,水生或寄生。
输导系统发育.单叶或复叶,形态多种多样。
羽状脉或平行脉,细脉都结成网状,大多数为重网。
根据种子内子叶的数目分为两个纲: 双子叶纲和单子叶纲.
单子叶纲的特征是: 胚只有一个子叶,多为草本植物,叶脉为平行脉或弧形脉,少数羽状脉.
双子叶纲的特征是: 胚有两个子叶,茎有形成层,乔木,灌木或草本,叶脉多为复杂的网状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