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火灾发展规律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森林火灾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李勇
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昆明650224
摘要火灾作为一种灾害现象.其发生与发展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双重特性。

火灾统计分析是研究火灾随机性规律的种有效方法.它通过总结、整理和分
析人量的原始火灾资料.归纳出火灾发生的统计性规律。

本文从1952 -2008年我
国火灾形势着手.联系火灾形势发展过程,火灾起数、受灾面积和火灾三率等数据.重点分析了森林火灾的规律、原因及对策.总结了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
趋势。

关键词森林火灾发展趋势统计受灾森林面积比例分布
森林大火不是一般的自然灾害,而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自然灾害。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森林资源,而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我国是森林火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森林火灾频频发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不仅烧毁森林,降低林分密度,还破坏森林结构、降低森林的利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愈加频繁,研究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及其变化规律,提高人们的夏季防火意识已经刻不容缓,同时,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上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1 1952---2008年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基本概况
据统计,1952年一200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76.65万次,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3万次(图1),平均受害森林面积77.82万公顷(图2),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每年已达上亿元人民币。

例如, 1987年5月6日发生在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大火震惊中外,过火林地面积为114万hm2,烧毁了二个林业局所在的城镇,9个林场,211人丧生,5万人无家可归困;2008年我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4144起,其中包括特、重大森林火灾13起,受灾森林面积达52539公顷,死亡人数97人,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人民币。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以1987年大兴安岭5.6大火为转折。

我国加大了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大措施,设立了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1988年1月,正式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森林防火行政法规---《森林防火条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民森林防火意识普遍提高,防火组织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己初步建立包括组织领导、法规制度、专业队伍、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森林防火体系,提高了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综合能力,大大减少了森林火灾损失,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森林防火工作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预防上死看死守,扑救上人海战术,指挥上凭老经验,手段上原始落后,森林防火工作中一此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还有待于认真研究和探索。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森林防火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 我国森林火灾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1952-2008年,我国森林火灾呈现较明显的先减少再增加趋势,1986年之前,森林火灾居高不下,年均发生森林火灾大约1.5万起,年均受灾森林面积112.75万公
顷;1987-2000年火灾受到控制,发展比较平缓,年均发生火灾6082起,年均受灾森林面积17.98万公顷;2001-2008年,森林火灾出现迅速发展趋势,年均发生火灾已达1.2万起,年均受灾森林面积15.64万公顷。

详见图1、图2。

1952~2008年我国森林火灾次数统计折线图
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
6000070000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年份
次数(次)
图1 1952-2008年我国森林火灾的次数和五阶多项式趋势线
1952~2008年森林火灾受灾面积折线图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700000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年份
面积(公顷)
图2 1952-2008年我国森林火灾受灾森林面积折线图
2.1 1986年以前我国森林防火工作举步维艰,在曲折中发展
2.1.1 1949年-1956年是我国森林防火事业逐步开展阶段,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林业最早开展,1950年东北政府最早成立了武装护林大队,1952年以后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成立森林防火机构和群众防火组织,制定各类防火章程,我国的森林防火呈现稳定起步的局势。

2.1.2 1957年-1965年是我国森林防火事业的全面发展阶段,1957年1月林业部成立森林防火办公室,主管护林防火业务工作,从此护林防火建设进入以“群防群护为主,群众与专业护林相结合”的时期。

1960年1月29日中苏政府签订了《关于护林防火联防协定》,从1965年开始,林业部在重点林区建立防火站,修防火公路,架设通讯设备,修瞭望塔,开辟防火路线,购置防火设备,加强东北和西南林区的航空护林建设,加强各省、地区及国际间的护林防火联防活动,总体上来讲这一阶段森林火灾大幅度下降,是森林防火事业开展较好的时期。

2.1.3 由于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年-1976年期间我国森林防火事业陷于停顿,不少地方护林防火组织机构瘫痪,专职人员下放,一些林区基层防火站、西南林区航空护林站下放给地方领导,重点林区刚建成的防火设施被破坏,林区公、检、法部门被砸烂,行之有效的护林规章制度受到批判,乱砍乱伐现象十分严重。

1975年根据当时火灾严重情况,研究制定了制止森林火灾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批右风的干扰导致决议未能贯彻执行,因而森林火灾更加严重。

2.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森林防火事业同同其他事业一样开始恢复生机,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1981年2月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通知》,1986年春季国务院根据江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连续发生的森林火灾发出《关于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由此各省制定了森林防火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涌现出许多防火先进单位和个人。

37年来,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成就。

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组织领导弱化,仅限于林业部门,技术手段落后,防火法规几乎空白,全国森林火灾次数-直居高不下,损失惨重。

据统计从1950年至1986年的37年间,全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15838次,火灾发生率为13. 9次/10万公顷,年均受害森林面积94万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平均8.5‰,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8倍,全国因森林火灾年均伤亡800人。

据有关专家测算,这一时期全国共烧毁木材9. 55亿立方米,按每米价值150元计算,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达1433亿元,占全国各类火灾总损失的56.5%。

2.2 1987---2000年火灾受到控制,发展平缓
1987年是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转折点,大兴安岭5.6大火后,全国上下加大了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大措施。

1987年7月,设立了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1988年1月,正式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森林防火行政法规---《森林防火条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民森林防火意识普遍提高,防火组织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己初步建立包括组织领导、法规制度、专业队伍、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森林防火体系,提高了森林火灾顶防和扑救综合能力,大大减少了森林火灾损失,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2000年统计,全国共有县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部3069个,建成防火燎望台9545座,开设防火隔离带861670公里,购置电台等通讯工具115848部,风力灭火机81516台,建有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12730多支,4个森林警察总队15000人和24个航空护林站。

据统计,1988至2000年13年间,全国年均发生森林
火灾近7000次,受占森林面积5万多公顷,森林火灾受占率0.4‰,远远低于1‰的世界平均水平,年均伤亡260多人,比1987年前分别下降了近52%和54%,我国森林防火工作进入了科学管理阶段,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工程化,目标管理制度化,人员培训系统化,指挥扑救科学化。

2.3 2001---2008年反弹的森林火灾
2001年以来,我国森林火灾出现了反弹上升趋势,这与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首先,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面积特别是易着火的中幼林面积逐年增加,林内可燃物增多,火险等级提高,森林防火任务和难度不断加重;第二是全球气候异常,温度上升,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影响日益频繁剧烈,干旱、高温、大风或极端低温冻害等异常大气增多,全球森林火灾频繁发生,我国发生森林大火的危险性也将越来越大;第三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封山育林力度加大,加上一些林区多年没有发生大的火灾,林内可燃物载量日渐增多,特别是一些重点火险区高达每公顷50-60吨,大大超出国际公认的每公顷30吨的发生大火的界限,火险等级越来越高,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一旦起火,很容易酿成大灾;第四是随着林区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进入林区旅游度假、搞副业、采集山产品人员大量增多,成分复杂、活动分散,野外生产、生活用火点多、面广,人为火源成倍增长,火源竹理难度越来越大;第五是一些地区防扑火设施、机具和装备陈旧老化,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防扑火综合能力下降。

3 我国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
为了方便分析,引用《中国森林资源》中的资料统计方法,将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分为7个地区(区域):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999——2008年我国各区域森林火灾平均值
5001000150020002500
300035004000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华中西南西北
区域
火灾次数
图3 我国七大林区10年森林火灾平均值柱状图
东北4%
华北华东华南16%
华中41%
西北1%
图4 我国七大林区10年火灾比例图
由图3、图4可以看出,我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南部多于北部。

南方省(区)年森林火灾次数占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的80%以上。

全国其他林区仅占20%。

不难看出,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部分省(区)。

这些地区为低中山丘陵地带,交通不便,多为农林镶嵌区,生产、生活用火多,大多数森林火灾由农业生产用火不慎所引起;历年来森林火灾次数最多、受害面积最大的省(区)主要是:黑龙江、内蒙占、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省,而火灾在这些省(区)内也不是均匀分布的,多集中在16个重点地区的100多个重点县(市),以上所提到的省(区)发生火灾的次数占全国发生森林火灾次数的80%以上。

4 我国森林火灾月际变化
我国所有发生的森林火灾,多数集中在森林防火期(多数地方为今年12月至次年6月)内,即2、3、4月份。

(如图5 此图更适用于南方林区)
2001年~2006年我国森林火灾月平均统计图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次数
图5 我国森林火灾月际变化柱状图
由于森林火灾与气象因素有关,因此气候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冷、暖、干、湿等气象因素的趋势和特点,对森林火灾的影响较大,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 2至5月份森林里往年堆积的大量可燃物必然成为火灾隐患。

2、3、4、5月份通常成为火灾发生、蔓延和火行为变化较大时期,主要就是因为干燥的天气、风力、风向以及大量的干燥可燃物导致的。

5 火灾三率及原因分析
5.1 森林火灾三率分析
森林火灾的三率即指火灾的发生率(10万公顷森林面积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火灾的控制率(每次森林火灾受害的森林面积)和火灾的受害率(受灾的森林面积同森林总面积的千分比)。

1988~2008年森林火灾发生率柱状图
年份
图6 森林火灾发生率柱状图
1988~2008年森林火灾控制率柱状图
年份
图7 森林火灾控制率柱状图
1988~2008年森林火灾受灾率柱状图
年份
图8 森林火灾受灾率柱状图
森林火灾的三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地方森林防火工作的优劣。

从以上三图的发展趋势来看,森林火灾的三率发展不容乐观。

1978年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约在12%左右,2008年达到19%,可见我国的林业发展,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六大工程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火灾三率呈现一种平稳上升的趋势与之是相符合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森林防火管理规范化的现状与越来越严峻的上作形势、越来越艰卜的上作任务还不相适应,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我国的防火技术,控制火灾能力还远远落后于我国日益发展的林业事业,要想更好的护林防火还需做更大的研究和努力。

5.2 火灾原因分析
森林火灾的火源主要分为人为火(98%以上)和自然火,人为火主要分为生产性火源,非生产性火源,故意放火,自然火主要有雷击火,泥石流,陨石产生的火。

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一是烧田坎、烧荒等生产性用火引起森林火灾;二是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小孩玩火和取暖做饭等非生产性用火引起森林火灾;三是居民的陋习:节日、开业、婚丧等放焰火、鞭炮引起;四是青田华侨一年四季都有上坟祭祖的习惯,因为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子什么时候就可能去祭拜,给森林火灾埋下不定时的隐患。

五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一部分人通过故意纵火来发泄自己的意愿意志,这种现象在本世纪尤为常见。

纵观我国森林火灾的发展,从各类中不难看出,火灾的成因是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建国初期除了自然火灾和过境火灾外,主要是由于烧荒烧垦引起的森林火灾,因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实力相当薄弱,人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足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烧荒烧垦行为渐渐减少,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野外吸烟,小孩玩火,痴呆人放火,上坟烧纸等非生产性用火引起的火灾;本世纪初,短短八年间我国的GDP就翻了近五翻,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加之气候等因素也复杂多变,因此非生产性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也占据了约60%以上的比例。

我国的森林防火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

6 现阶段我国森林火灾的潜在危险
森林火灾的发生取决于3个因素,即林内外可燃物,合适的气象条件以及野外火源,这3个因素同时具备就有林火发生,缺任何一个因素林火也烧不起来。

森林防火的任务就是设法破坏这3个因素,使森林不具备燃烧的条件。

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森林火灾隐患重重,不容乐观。

6.1 森林可燃物超载
超载的森林可燃物,提供了森林大火燃烧的物质基础,森林可燃物的积累逐年增多,林区气候干冷,可燃物分解缓慢,在正常条件下积累高于分解。

6.2 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气候异常提供了为孕育森林大火发生的自然条件,由于太阳活动的影响,厄尔尼现象不断增强,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等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正常运行规律,形成水热重新分配,造成该下雨的地方不下雨形成干旱,增加森林火灾的发生。

相反,不该下雨的地方形成水涝,出现了气候异常。

6.3 火源增加
野外火源增加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导火线,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森林火灾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开发林区资源,开荒、办场、修路、建厂、狩猎、打鱼、
采山货等,人员流向林区,增加森林火灾;另外人类对环境要求:远离工业污染、嘈杂于扰、追求大自然,享受绿色环境的清新,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去林区定居、旅游、野炊、活动等,逐年剧增,势必造成火源增多,增加森林火灾。

7 对策建议
7.1 计划烧除
针对森林内部的大量堆积可燃物,应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清理和烧除,最大可能的降低火险,值得注意的是烧除不能盲烧,而是需要专业人员或林火管理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执行。

7.2 加大林火科学研究
在林火监测、预防、扑救等力方面都要加大科学研究,加大科技投人,如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采用高新技术,提高林火管理效能。

向林火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挺进。

7.3 提高我国森防队伍科技素质
各省、县的主要森林防火领导,必须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资格,经过统一培训成为有职有权的指挥长。

从事森林防火工作的人员要稳定,要经过分期分批培训后持证上岗。

7.4 加大森林防火安全宣传
我国的森林主要集中在边远的区,这些地方少数民族聚居,因此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宣传森林防火安全知识,并对基础政府相关人员做定期培训和考核。

7.5 规范防火机构设置,划分机构职能
国家应该成立单独的森林消防局,各级地方政府设置森林消防分局,并配备专职人员,专心从事防火工作。

7.6 加强森林防火教育
继续扩大高校森林防火教育,跟踪世界森林防火发展前沿,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防火新理论、新技术,强院校间的攻关协作,在国家林业局和各院校的支持下,尽快形成科学、新颖的教学支撑材料,改变森林防火教育手段落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松波,杨志君,刘利涛,刑国峰.对我国森林防火管理规范化问题的思考.湖南
林业科技出版社,2008年35卷第4期
[2]梁聚文.关于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森林防火,2004(1)
[3]敖孔华.加强我国森林防火力建设的几点思考.森林防火,2007(4)
[4]舒立福,田晓瑞,马林涛.我国的森林火灾状况和对策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9)
[5]刘萌.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森林防火,2001(4)
[6]姚庆学.我国森林防火所面临的潜在危险.林业实用技术,2002(8)
[7]张思玉,李杰.我国夏季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 3)
[8]曹冠武.新形势下森林防火工作的几点思考.河南林业,2003(4)
[9]蒋金荣.浅论森林火灾发的原因和对策.中国林业,2008(33)
[10]王得祥.浅析我国的森林防火教育. 森林防2003(1)
[11]董斌兴,董林.再论现代森林防火——对现代森林防火特征的讨论.森林防火
2003(2)
[12]田晓瑞,刘晓东,舒立福,王明玉.中国森林火灾周期振荡的小波分析.火灾科
学2007 16(1)
[13]霍寿喜.森林防火:警惕“黑色的五月”.内蒙占林业,1999(5)
[14]唐秀萍.森林防火永远不能松懈的战争.中国林业,2008.(4)
[15]文定元,文东新.关于我国森林火灾预报某些问题的商讨.森林防火2001(1)
[16]Neil Byron and Gill Shepherd.INDONESIA AND THE 1997-98 EL NINO: FIRE
PROBLEMS AND LONG-TERM SOLUTIONS.Number 28, April 1998
[17]Nicholas A. Robinson.Forest Fires as a Common International
Concern:Precedents for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lnzernamonal nmronmenzal Law.Issue 2 Summer 2001
[18]Hannu Lehtonen,Pertti Huttunen&PenttiZetterberg.Influence of man on forest fire
frequency in North Karelia,Finland,as evidenced by fire scars on Scots
pines.Helsinki 13 December 1996
[19]B.M. Wotton and M.D. Flannigan.Length of the fire season 1n a changing
climate
[20]JERRY F.FRANKLIN JAMES K .AGEE,Forging a Science一Based National
Forest Fire Policy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
《中国林业年鉴》1987
《中国林业年鉴》1988
《中国林业年鉴》1989
《中国林业年鉴》1990
《中国林业年鉴》1991
《中国林业年鉴》1992
《中国林业年鉴》1993
《中国林业年鉴》1993
《中国林业年鉴》1995
《中国林业年鉴》1996
《中国林业年鉴》1997
《中国林业年鉴》1998 《中国林业年鉴》1999 《中国林业年鉴》1999/2000 《中国林业年鉴》2001 《中国林业年鉴》2002 《中国林业年鉴》2003 《中国林业年鉴》2005 《中国林业年鉴》2006 《中国林业年鉴》2007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中国林业工作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环境数据统计
《中国森林资源》《森林防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