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
特征
1.反基础主义。认为心理学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 2.反本质主义。认为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3.反个体主义。 4.反科学主义。从主流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和促进心理学家对学科自身的反思方面来说,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 取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其反实在论倾向和相对主义的科学观却是值得商榷的。
谢谢观看
在社会建构论形成的过程中,知识社会学家伯格和拉克曼1966年出版的《实在的社会建构》一书具有里程碑 的作用,被誉为社会建构论的“圣经”。
基本主张
基本主张
第一,知识既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传统上,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知识是经验观察的产品,这种观点已经被库 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所摒弃。知识并非我们关于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摹写或表征也并非通过所谓的客观方法 而作的“科学发现”。所有的知识皆为一种社会建构,是植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的人们协商、对话的结果,是人 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明”的,而不是通过所谓的客观方法“发现”的。社会建构论认为,认识过程本身依赖 于某些概念和范畴,如果作为认识过程的观察本身依赖于这些先在的概念和范畴,又怎么能保证通过观察而获得 的不是“发明”而是“发现”呢?知识和知识的对象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不是“反映和被反映”、“表征和 被表征”的关系。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同时,建构是社会性的,并非个体 的、内在的。人际互动、社会协商、共同意识决定了知识和知识的类型。
第二,实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所谓的心理现象,包括意识、情绪、认知等并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的头脑 中的某个地方,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语言的建构。“对于现代主义者来说,世界简简单单地‘在那里(out there)’,以供观察。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的文本里,这种假设是没有理由的„„谈及‘世界’或‘心灵’等需要 语言,‘物质’、‘心理过程’等词语并非世界的镜子,而是语言系统的构成成分„„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被我们 当成‘真实的’,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心理功能,不过是公共建构的副产品”。所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格、态度、情绪、认知等并非一种内在的实在。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 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产生背景
产生背景
马克斯·韦伯社会建构论的早期形态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家迪尔凯姆、社会学 家马克斯·韦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等是它的早期代表。
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文化是知识生产的决定因素,其研究的重点在文化力量怎样建构了知识和知识的类型。 其中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人的认知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群体互动中“建构”的,而不是人固有的。米德的 观点是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从传统实证观点中解放心理学的理论界定
社会建构论者对科学实证心理学研究范式进行了清理批判。认为以实验研究为代表的评价标准,“几乎都是 基于实验或者问卷研究。我们觉得这类研究往往是简单化的,很少涉及更大的政治问题,它们所依靠的对科学的 理解,与新的科学哲学以及由此催生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是格格不入”。
在实验研究中,存在着精心安排的期望效应和需求特征,过度依赖实验的方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也具有不可 突破的局限。例如波特便批评当前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缺乏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主题进行解释的理论,“缺 乏长时段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整合”。
社会建构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依照经验主义的观点,科学知识是事物本质属性 的准确表征,心理学知识则是对作为精神实体的“心理”的正确反应,是心理属性的经验表征。而这种知识的获 得主要是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的,经验的证实或证伪是通往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社会建构论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 它抛弃主观—客观、映像—实体的两分法概念,主张放弃以感觉经验作为试金石的经验方法,把知识的产生放到 人际互动的社会范畴中,放到文化历史的社会背景中。在社会建构论那里,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 明”的。
社会建构论
心理领域术语
01 产生背景
03 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5 心理学
目录
02 基本主张 04 评价
基本信息
也称“社会构建理论”,社会建构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思想潮流。它反对经验实证主义在解释心 理现象时所持有的反映论观点,认为心理活动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 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评价
评价
社会建构论对西方心理学最大的冲击是它给心理现象的定位。传统上,西方心理学一直沉沦于主观—客观; 内源论—外源论的两分法的泥潭中。社会建构论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力图避免主观—客观、内源论—外源论的 两分法,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脱离话语而独立存在的“心理实体”,心理现象是人在社会生活的人际互动中的 话语建构物,在人的内部,并没有什么情绪、动机、人格,促动行为产生的,不是什么内部的动机,而是话语的 操作特性。在社会建构论的视野中,心理学的情绪、动机、人格等概念和范畴失去了本体论的基础,仅仅变成具 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话语的产物,心理学由此而不再是有关心理本质的事实和规律的探讨,而是对特定文化历史 条件下的话语进行分析,找出特定心理形式产生的社会原因,并进行历史地、跨文化的分析。如果这种观点得以 成立,则意味着传统心理学的一切研究成果都要推倒重来,心理学将走上一条不同以往的全新道路。这样一种观 点对心理学家的冲击力是显而易见的。
心理学
心理学
西方社会建构论运动的日益勃兴,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有学者认为把“心理学理论从 狭窄界定的观察陈述中解放出来,可能仍是社会建构主义的最受用的遗产”。
这种“遗产”存在着二重性矛盾。从社会建构论的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的语言实在论观点而言,既然强 调科学和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话语的建构,那么其理论也只是一种建构、一 种话语系统,会导致否定理论、游戏理论的结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既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种 内在的实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建构产物,那么就需要改变经验实证观点对理论附属性地位的传统认识,理 论建构对经验事实的制约作用。这在客观上又推动了心理学对理论研究价值的重新定位,进而有利于理论心理学 的发展。
库恩的范式论在社会建构论形成的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 中,库恩驳斥了实证主义的通过经验证实而逐渐累积事实和发现的科学进步模式,认为科学发展的形态是范式的 变更,即一个理论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的“范式革命”。库恩指出,科学研究总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 的发现和科学的事实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于特定范式的,范式决定了哪些研究发现是科学事实,哪些研究发现 不是事实;在前一个范式中构成科学事实的,在后一个范式中可能就不是事实了。库恩的范式论观点表明了事实 的相对性,为社会建构论论证知识的建构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