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经文】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④,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jiǎo)⑤,其下不昧⑥,绳绳(mǐn)⑦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⑧。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⑩之道,以御今之有⑪。
能知古始⑫,是谓道纪⑬。
【考注】①夷:无色无形不可捉摸。
②希:无声。
③微:《广韵》:“隐藏;隐匿。
”又《尔雅·释诂》:“微,匿也,蔽也。
”如微服私访。
夷、希、微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形容人无法凭感官把握道。
④致诘:穷根究底。
诘,追问。
⑤皎,皎洁、清晰、光明;⑥昧,阴暗、晦暗。
⑦绳绳:《集韵》:“无涯际貌。
”⑧无物:无具体形态之物;⑨惚恍,似有还无。
二者都指'道'。
⑩古:形容词,历时长久的,古老的。
⑪御今之有:驾驭具体事物。
御,驾驭;有,世界万事万物。
⑫古始:“古之道”的根本。
古,指上句中的“古之道”;始,根本,本源。
⑬纪:纪,极也,识也。
(《广韵》)
【考译】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
它的这三个特征无法穷根究底,不可分割地集中体现在它身上。
它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晦暗,连绵不绝,难以言说和形容,总之就是一个无色无形无象的东西,或者就是“无”。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象的形象,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
根据亘古存在的“道”,来审视和对待现在的一切事物。
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宇宙的初始,这才是“道”的真谛。
【导读】在第4章和第6章,老子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描述“道体”——以“冲”“渊”“湛”形容道的虚空,以“谷神”“玄牝”形容“道”是万物起源。
本章承接第4章和第6章,老子继续引领我
们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从“夷”“希”“微”,到“归于无物”“惚恍”,领略道体的样子——“道”虚无飘渺,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可凭感官感知,然而它又确是客观实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亘古永在,如磁场,如电波,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象)之象”。
最后,老子的阐述仍然落到“道用”上,强调掌握和运用“道”的规律。
“道”反映古今万事万物运动变化之规律,掌握并自觉运用这种规律来对待一切,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才是把握了“道”的真谛。
概言之,本章三层:第一还是老话“道不可道”,第二是强调“道”的价值在于用即“御今之有”,第三是启发我们去认识“道”。
一层讲道体,二三层讲道用。
本章要旨在最后两句,大段前文只是描述“道”,不要被它束缚了思维。
【辨读】“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夷,无色无形;希,无声;微,隐藏、隐匿。
“道”的这三个特征总起来就是无色无声无形,因此,“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
这三个特征相互包含,比如“夷”“微”都是无形,所以很难把它们分得清楚,即三者“不可致诘”,三个特征不可分割地集中体现在“道”的身上,即“混而为一”。
老子虽说三者“不可致诘”,其实三者还是有所不同:“夷”“希”“微”都表明“道”是不能凭感官可以感知的,需要通过理性思维去把握,这是三个特征难以分清的一面。
但其中的“微”更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微”字告诉我们,“道”是隐藏的,即“道”作为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因此需要发挥思维的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复杂的现象把握到它。
因此,老子给出的“道”的三个特征还是有递进性的,即:睁眼看看不见,静心听没声音,因为“道”是隐藏在万物现象之中的。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
上面不亮,下面也不暗,若明若暗、若隐若现,连绵不绝,难以言说和形容,总之就是一个无色无形无象的东西。
初看,若明若暗、若隐若现,再看连绵不断,但也还是看不清、说不出,或者根本就是“无”。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老子继续讲道:刚才说的“无”可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象的物象,或者叫做“惚恍”,即不真切,模糊不清。
迎着它,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不见它的尾,即“绳绳兮”“绵绵若存”(6章)。
至此,老子把“道”的样子向我们描述完了,但我们还是难以想象“道”的样子,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1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根据亘古存在的“道”,来审视和对待现在的一切事物。
老子这句话是强调“道”的价值在于“运用”。
老子是说,虽然“道”这么难以把握,但懂了它,才能贯通古今,遵循它,才能无往而不利。
老子这是欲扬先抑,上文的抑是为了此时的扬。
这里的“古”不是名词“古代的”,而是形容词“古老的”,切勿把“古之道”理解为“古代的道”,因为“道”是亘古永存的,没有古今之分,若分古今则成俩“道”了。
因此,“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强调“执道御有”而不是“执古御今”。
有人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说借鉴古人经验即“古为今用”,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与大段前文还有关系吗?突兀得很!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能认识到“道”的根本在于“御有”,这才是把握了“道”的终极和真谛。
老子这是启发我们去认识“道”。
这是全章最难懂的一句。
很多人把“古始”理解为“世界的初始”(世界万物在古代是怎么开始的),把“道纪”理解为“道的法则”或“道的规律”,把这句话翻译为“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这样的解读就与上一句形成毫无关联的“两张皮”。
还有人
把“能知古始”归于上句,采用如下断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翻译为:掌握了亘古已有的规律,就可以凭借它来驾驭、把握现在的一切事物,就能够了解远古时代的情形。
我想不明白,老子叫我们了解古代的情形做什么?
其实,这里的“古”压根不是指古代,而是指上句的“古之道”,即“道”。
这里的“始”也不是指开始、起始甚至起源,而是“根本”的意思,根据如下:《老子河上公注》关于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一句注曰:“始者,道本也。
”又如《国语》:“坚树在始。
”韦昭注曰:“始,根本也。
”再如《素问·王冰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
可见,“知古始”即懂得“道”的根本。
那么这个“根本”是什么呢?这个“根本”就是上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即“执道御有”,简言之就一个字——“用”。
“道纪”,纪,《广韵》注曰“极也,识也”,“道纪”便是“道识”,是“道”性认识,不是一般的认识或知识,因此是“道极”,即“道”的终极、“道”的真谛。
“纪”还可以释为“要领,要义”,如《吕氏春秋》:“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基本还是“真谛”的意思。
以上合在一起,“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就是:能认识到“道”的根本在于“用”,这才是把握了“道”的终极和真谛。
即然如此,那老子为什么不直接用“道”字而是用了两个“古”字呢?这里还有个文法和韵的问题。
一是老子用“古”就强调了“道”的亘古永恒,增强了说服力,二是“能知道始,是谓道纪”两个“道”字于韵不合。
到本章为止,老子所讲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本原、万物的本始,1、4、6三章是这层意思;一是指物质世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本章即是这层意思。
老子认为,“道”的普遍规律亘古以来就支配着世界万物,要正确认识世界、正确面对万物,就必须把握“道”的真谛,遵循和运用“道”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