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下 9.词两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苏教版 (共26张PPT)
西
桃
塞
花
山
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前
水
白
鳜
鹭
鱼
飞
肥
西塞山前白鹭飞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反复吟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 天还不回家呢?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 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 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 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guì
桃花流水鳜鱼肥。
ruò lì
suō
青箬 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 鹭
鳜 鱼
桃 花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5:18:36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32021/8/132021/8/13Aug-2113-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3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_苏教版(共46张PPT)
整体感知
你觉得《渔歌子》这首词是对哪个 季节的描写?
春天
28
课堂演练
《渔歌子》前两句描写了哪些 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9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的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肥。
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
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春天的景物。
30
31
32
描写了西塞山、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富 有动态的春景图,展现了 鸟飞鱼跃的生机景象。
24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5
二、将下列词语和解释用线连起来。
日暮 藕花 沉醉
大醉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26
第二课时
唐宋名家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品析唐 朝张志和的《渔歌子》,体会它的 意境。
常见词牌名有:沁园春、蝶恋花、采桑子、 满江红、浪淘沙、卜算子、水调歌头、虞美 人等。
44
课堂练习
一、填空 《如梦令》中“醉”表明了词人 ( 心情非常愉快 ),两个“争渡” 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
的路径的焦灼心情。
45
二、《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 牌名,我还知道其他的词牌名。
沁园春
13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日暮”和“沉醉” 为什么埋下伏笔?
为后面的“误入” 埋下伏笔,使“误入藕 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体现词人心情的愉快。
14
想一想:让词人“沉醉”的仅仅是
酒吗? 让词人“醉”而忘路的不仅是酒,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1)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 腔圆。 (2)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这 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 里看出来的?
朗读要求:读这首词,每个人最少读三次。
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口齿清楚; 第二次,要读得流利,字正腔圆; 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词的味道来,那 你很了不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 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 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 急。)
“试 昨 知问 夜 《 否卷 雨 如 ?帘 疏 梦 知人 风 令 否, 骤 》 ?却 , ( 应道 浓 昨 是“ 睡 夜 绿海 不 雨 肥棠 消 疏 红依 残 风 瘦旧 酒 骤 。” 。 ) ”。 此词蕴藉了对春 光一瞬,好花不 常的惋惜之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描述这 首词所描写的景象。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江南水 乡二月的春色,白色的鹭和红色的 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 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 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笠, 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 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 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
凄凉寂寞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此词抒写伉俪深情,倾吐相思之 苦,感情真挚深笃,态度坦率大 方,后之论词者,无不为之折服。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两首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繁花似锦。实践园:1、都给人一种冷 落暗淡的气氛,又显出一种清幽。枯 藤、老树给人孤凄冷寂的感觉。2、断 肠人在天涯。游子羁旅之思,思念家 乡和亲人。3、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 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 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 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 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
练功房:1、后者2、后者3、后者 后者 二、宋 李清照 //早期恬静的生活情趣 和愉快的心情//《声声慢》《一剪梅》。 2、唐 张志和//春雨垂钓的//对大自然的 热爱及自己淡泊的情怀。三、1、本是 同根生,相见何太急。-同室操戈2、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亭 亭玉立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巧夺天工4、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水平如镜
《如》词意:前:我常常想起那次在溪 边的亭子游赏,一直到了太阳落山的 时候,因为喝得大醉而不知道回家的 路。中:尽情地游玩之后,天黑乘船 往回赶,却误入荷花池深处。后:赶 紧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 成群的从水面飞起。 词解:日暮:傍晚的时候。沉醉:大醉。 归路:回家的路。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回舟:乘船而回。藕花:荷花。
《配》:9、词两首 一、1.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2.常记(溪 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二、1.√2.√3.×4.√5.× 三、常记 误入藕花 兴尽 晚回舟 诗人强烈爱美景的思想 感情
四、一次郊游之后的黄昏,太阳已经 落山了,河面上,一女子划着船, 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的路 了,直到荷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 围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在荷花从中 找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小 船,惊动了已经栖息的水鸟。此时, 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 成了一幅情趣横生的画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和《渔歌子》,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课文原文《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之《如梦令》赏析《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 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 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 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 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 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 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人简介】
李清照 (1084.2.5. ——1155.4.10. )号 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 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 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 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 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 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同学们齐 读这首词,说 说它的意思。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我常常想起那次在溪边的亭子游赏,一 直地游玩之后, 天黑乘船往回赶,却误入荷花池深处。 赶紧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 群地从水面飞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 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 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 十分愉快的游赏。
读句子,说意思。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游兴满足了,天黑 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 了荷花深处。
读句子,说体会。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 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 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 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 的忘情心态。
【词赏析】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 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 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 情,让人不由地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 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 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最新小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9 词两首第一课时《如梦令》《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设计理念: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一、话题引入,初读全词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词两首∣苏教版
《词两首》◆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词牌“如梦令”,了解李清照;2.读正确,读出词的味道(节奏、平仄、韵脚)。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2.读出画面(沉醉晚归图、误入藕花图、争渡惊鸥图),读出意境(沉醉、惊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读出少女生活的情趣与心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出词的味道,领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用流畅、生动的语言写出词中画面。
◆课前准备课件、资料搜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诗,引入词人,认识词牌。
1.学生诵读《夏日绝句》。
引入词人,说一说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情绪(正气凛然、爱国热情、悲愤慨叹)。
这首诗字字力重千钧,壮怀激烈,而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所谓“婉约”,即婉转含蓄。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一首词:《如梦令》。
2.认识词牌:知道“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词的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可以作为这首词的题目。
二、读词,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1.轻声读词,标注停顿,圈出韵脚,检查朗读,从音准、停顿上指导朗读;2.齐读“日暮”“归路”“深处”“争渡”“鸥鹭”,说出韵脚u,感受韵脚发音的短促、低沉;3.教师范读;4.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词的味道。
三、读词,读出画面,感受意境。
1.学生默读,李清照在词中写了什么?抓住“常记”关键词,感悟美好记忆。
2.词人常记少女时代的快乐生活,那生活的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你读出了哪些画面,请用几个短语概括。
沉醉晚归图、误入藕花图、争渡惊鸥图借助图画,尝试背诵。
最新(2019)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类文)
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
[ 宋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 宋 ]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渔父·青草湖中月正圆
[ 唐 ] 张志和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如梦令》WORD版教案
9.词两首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重点难点: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板书课题:9.词两首。
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
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2.交流(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
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课件1
下课!
2020
感谢 观看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岑 参《渔父》 李 贺《钓鱼诗》 储光羲《钓渔湾》 杜 牧《渔父》 司空曙《江村即事》 ……
渔歌子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像牛 毛,像花针,像细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 丝,密密地斜织着, 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 大地全笼着一层薄 着青草味儿、花香,都 烟…… 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 酿……
细雨桃花水, 轻鸥逆浪飞。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词两首
主旨概括: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 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 美了渔家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热爱。
写作指导:
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 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1.运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紧紧抓住 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 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 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 别林斯基
课后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如梦令》中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 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 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朗读基调是轻快、陶醉的。《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 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
3.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1)兴尽:游兴得到满足。这两句词的 意思是:尽情地游玩之后,天黑乘船往回赶,却误入荷 花池深处。 (2)不须:不一定要。这三句词的意思是:一位头
精读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诗意: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玩,直 到日薄西山,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 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地从 水面飞起。
思考:“沉醉”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 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
字词学习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藕花:微风。 斜风: 不一定要。
不须: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 课课练课件
一、辨字组词。 暮( ) 误( ) 度( ) 幕( ) 娱( ) 渡( )
欧( ) 衰( ) 鸥( ) 蓑( )
9、词两首
二、解释下列词语。
1、记
2、日暮
3、兴尽
4、沉醉
5、斜风
6、不须
9、词两首
1、《如梦令》是 代词人
所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回忆了一次愉快的游情景,因在归途中
,把
都吓飞了。词作表现了作者早期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的 ___________和
。我们刚
刚学过她的《
》。
9、词两首
2、“
,绿蓑衣,
不
归。”这是 代诗人 的
《
》中的词句,表面看“不须
归”的原因是
,实际是“不
想归”,原因
是
。
9、词两首
《渔歌子》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
浓郁江南风味的“
”,塑造了一
位
的渔翁形象,透露出词
人
和
。
“如梦令”、“渔歌子”都是词牌名, 请你再写几个词牌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有“诗中有画” 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 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 词语就是一幅画,读读 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 中读出哪些画面?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 西塞山
哪座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 诵一首词?
《渔歌子》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 两首词,背诵这两首词。
根据这首词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尽情地游
乐过后,天黑 往回划船,不 小心闯入了荷 花池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只得尽 力地划,却 惊起 满滩 的水鸟,成 群地从水面 飞起。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 了作者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 的焦灼心情。
中心思想
• 赞美了渔家悠闲自在的 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 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
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 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
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 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 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年千 载地悠悠回荡。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既是这首词的题 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
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 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guì
ruò lì
鳜
箬笠
【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 流水/ 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 细雨/ 不须归。
大家仔细朗读这首词,说说你发现了 哪些景物?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梦令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
宋·李清照 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
昨夜雨疏风骤,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
浓睡不消残酒,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
试问卷帘人,
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 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
却道海棠依旧。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
知应否是,绿知肥否红,瘦。旧吗凋如?零故。应”是。绿知叶繁道茂吗,?红知花道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斜风 细雨
lù 白鹭
xī
sài
shān
西塞山
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白 鹭
guì 鳜鱼
桃 花
ruò lì 箬笠
suō
蓑衣
【注释】
斜风:微风 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不须:不一定要。 归:回去,回家。
【注释】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 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 水。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 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 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 趣和心境。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如梦令》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 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 “婉约”、“豪放”两大派, 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 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 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西塞山前白பைடு நூலகம்飞,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
艳。江上一位老翁戴
桃花流水鳜鱼肥。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
青箬笠,绿蓑衣,风细雨,悠然自得地
垂钓,他被美丽的江
斜风细雨不须归。南春景迷住了,久久
不愿回家。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笠, 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 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 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 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 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 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词简介】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 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 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 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我能行
ǒu
藕
莲藕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注释】
•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 •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
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 地翱翔。桃花盛开,
【唐】张志和
水流湍急,水中的鳜 鱼很肥美。漂浮在水
下面我们 再来学习一首 词
《渔歌子》
《渔歌子》是词牌名, 又名《渔父》。作者写了五 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认识作者
张志和
(730年~810年), 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 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自号“烟波钓徒”,又号 “玄真子”。唐代著名道 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 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 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 肃宗赐名为“志和”。因 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 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 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常:常常;时常。 记:不忘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不经意。 藕花:荷花 。 争:怎么;如何。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 阳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是 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 争先填写唱和。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