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

合集下载

七根凶简识字犬卫姑娘

七根凶简识字犬卫姑娘

七根凶简识字犬卫姑娘识字是小学语文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但当下识字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未能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仍是依靠大量的机械重复来记忆。

其次,识字与读写没有衔接好,学过的生字无法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得以复现和巩固。

如何正视并扭转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识字、写字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张庆老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编写中,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完美结合,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学习字词句的生动新颖的教学模式,如“词串识字”、“随文识字”,无不令学生趣味盎然,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词串识字”是张庆老师识字教学的创新,也是“简而不单”教识字的核心理念。

一、“词串识字”的内涵所谓“词串识字”,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联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词与词之间留有间歇,且合辙押韵的“准韵文”。

它像一首优美的诗,朗朗上口;似一幅迷人的画,形象逼真。

张庆老师曾经把词串识字的基本功能概括为“一专多能”。

“一专”,就是指识字功能,“多能”,就是指在词串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的蕴含其间的潜在功能,如认知、审美、想象等。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词串识字”模式的识字类课文从一年级至二年级共有21篇。

二、“词串识字”的特点1.整体性。

词串的出现总是为了体现一个中心,表达同一个主题,或景色风光(如二年级下册《识字2》),或节日场景(如二年级下册《识字1》),或自然生活(如一年级上册《识字5》)……词语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而单独呈现。

2.形象性。

词串所建构的是一幅画面、一个情境。

学生在诵读词串的过程中,脑中会随即出现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或情景,它们“看得见”、“摸得着”,认识得也就更生动,记忆得也就更深刻。

3.可读性。

词串总是排列整齐,又押韵合辙,就像一首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便于低年级学生诵读。

建立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新体系——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

建立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新体系——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
“ 字 方针 ” 您 能谈 谈 当时是 八 ,
务 本 。 这 里 的 “ ” 三 层 本 有 意 思 :一 是 以 学 生 为 本 位 。 在 教 学 活 动 中 ,教 师 千万 不 可 忘
记 :学 生 是 “ 文 学 习 的 主 语
基 于 哪 些 考 虑 才 提 出这 四 点 的
吗 ?
了 , 实 少 了 。有 些 教 学 研 究 文 务 章 , 求 所 谓 “ 术 性 ”食 “ ” 追 学 , 洋
不 化 , 语 堆 砌 , 弄 玄 虚 ,k 术 故 - L 人 读 后 一 头雾 水 。 我 认 为 , 公 开 课 , 提 倡 上 应 以平 常 心 上 常态 课 。搞 课 题 研 究 也 要 倡 导 一 种 实 事 求 是 的 风
“ 于 语 文 ” 东 西 ; 堂 情 境 关 的 课 相 对 稳 定 ,而 不 是像 走 马灯 那
样 频 频 转换 ; 业 当堂 完 成 , 作 把 课 外 时 间还 给 学生 。
我 国 的语 文课 改逐 步走 向深 入
时 , 各 地 在 实 践 中 相 继 出 现 了

的 不 就 是 多 读 多 写 吗 ?《 文 课 语 程 标 准 》里 有 一 段 话 说 得 非 常 精 辟 :提倡 少 做 题 , 读 书 , “ 多 好 读 书 , 好 书 , 整 本 的 书 。” 读 读 这 就 是讲 的多 读 。还 说 :让 学 生 “
剥 夺 了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二 是
语 文 的 本 体 。语 文 的 本 体 是 什 么 ?是 语 言 文 字 ,学语 文就 是 学 习 语 言 文 字 。 我 曾 概 括 为
“ 字 诀 ”, 识 ( 字 ) 写 ( 七 即 识 、 写

苏教版教材作文特点

苏教版教材作文特点

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形象地提出了教材编写框架,“两根柱子一条龙”一根柱子是阅读,一根柱子是习作,一条龙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

著名写作教学专学刘锡庆教授在《轻松阅读,自由写意》一文中谈到中小学作文,认为“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少占半壁江山,它的重要性至少占五十分或还应稍高一点,从某种程度说要比阅读高一点”。

他还说:“蚕的价值,不在吃桑叶(指阅读),而在于吐丝(指作文)。

如果蚕不吐丝说没有价值。

应该说,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各自独立又密切相关”。

上、下册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复,又有质量提升。

从下册看,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三本三从”六个特点上。

三本:1、本位转向。

即从片面应试为本位转向以儿童发展为本位。

在以应试为本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哪管儿童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语言、见解、认识与思想去要求或指导学生习作。

儿童不再是习作的主体,却被异化成作文考试或“奉命”作文的机器。

要么猜题押宝,要么背、抄、套作。

一味要求通过观察抓特点、巧选材,立意要高,描写要生动形象,不管你习作空话、假话、言不由衷,只要骗过阅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

苏教版习作教材一开始就突出“儿童本位”的理念,关注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反以往偏重于回忆性习作训练,安排的话题都是写儿童最感兴趣的,且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现在和他(她)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的人。

从《脱棉衣》到《小草中的发现》,从《我的朋友武建设》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习作不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又乐写、易写呢?2、本体确认。

即对儿童习作本质的认同,还儿童习作的本色。

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对事件的认识,。

多源于感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

《课程标准》有一段针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话,很明确:“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品读张庆老师

品读张庆老师

品读张庆老师作者:周先宏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09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非常荣幸地受邀参加了《七彩语文》杂志社举行的“七彩语文2012年颁奖典礼”。

活动在南京市百年老校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举办,十多位教育界、出版界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学生代表欢聚一堂。

结缘凤凰母语,共话七彩语文。

感受现场热烈、喜庆的氛围,心胸激荡、馨香满怀。

活动中,张庆老师向七彩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和获奖孩子捐书的一幕最令人感动。

张庆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编、凤凰母语教科所的所长,已经是一位满头银发74岁的老人了。

六年前,他被查出患上白血病,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但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张老师没有悲观、失望,更没有被击垮。

在“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的坚强信念的支撑下,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在家人、朋友、同事,尤其是那么多热爱他的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并终于战胜病魔,渐渐康复,书写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传奇。

当张老师在会上大声宣布:“超过五年没有复发了,可以说我已经战胜了白血病”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饱含着大家对他由衷的敬佩、热爱和祝福,还有深深的感动。

不仅如此,在康复治疗期间,张老师克服眼睛高度近视和病痛折磨等重重困难,把自己指导两个孙辈写作文的一些鲜活的事例,以及自己多年的教作文的经验编成了《爷爷教我写作文》一书,自费印刷数千册。

今天他特意从徐州赶来参会,并利用这个机会把书捐给我们这些热爱语文和写作的同学们。

捧读这本凝聚着张老师的心血、爱心、智慧的书籍,我们再次感受到他爱孩子、爱语文的浓浓情怀,让人感动不已。

相识张庆老师是2008年4月的苏教版全国小语写字教学研讨会。

我们在一起观摩了写字示范学校、探讨了写字教学真谛……几天的活动,与张老师零距离亲密接触,他高深的学识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平和的为人,令我景仰。

记得在一次酒会前联欢时,大家一致要求他表演一个小节目。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作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那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习作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呢?这里,我们不妨先来读读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教学中的“乐”和“放”》。

他认为,改革写作教学的“牛鼻子”要确立以学生“自主写作”的新理念。

他的文章指出:“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语言文字。

总之,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

”他提出:改革写作教学就应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着力在“乐”与“放”上做文章。

他提出:“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活动。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进发出来,不可遏止。

”而“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还得大胆放开,也就是说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真正的自主写作应当是‘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

”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张庆先生的观点聚焦,可以概括为以下的三句话:写作是一项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应大力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着力在“乐”与“放”上做文章。

在以上的三句话中,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写作的原点;让学生拥有“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是要达到的目标;大力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则是教学操作的关键。

这里,重点说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部分是怎样落实写作是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这一理念的。

让语文课绽放出美丽之花

让语文课绽放出美丽之花

让语文课绽放出美丽之花作者:吴学智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5期摘要: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恰到好处的掌握语文知识。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诵读,注重学生的个体创新,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文学素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来赞美语文: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片云,只要不停地积聚,就会化育成无边的春雨。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绚丽的花,只要给她七彩阳光就会在我们的心头怒放。

语文的美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人格。

一、杜郎口中学语文课的美走进杜郎口,听了三节语文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课的美!更让我觉得做一名语文教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1)以诵读让课堂美丽。

语文课上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节课听的是《陋室铭》。

这节课,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也有了不同的体现,可见,在备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朗读训练过程,这让学生深深地陶醉在课文的情景中,让听课的老师也有一种美的享受!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又非常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教师联系现实对学生说道:在经历了豪华装修热之后,现代人开始理性回归,这样一间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的“陋室”,成为不少城市人所向往的居所。

假如你就拥有这样的一间“陋室”,你该怎样来表达你心中的感情?(2)以个性让课堂美丽。

第二节课听的是《观舞记》。

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是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

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先是将课前搜集的有关舞蹈的绘画、音乐、雕塑(图片)诗歌等方面的作品进行展示。

张庆老师印象记

张庆老师印象记

张庆老师印象记作者:钱锡铭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09年第08期我与张庆老师一起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0多年了。

我俩在南京金城花园住一起,两个房间紧挨着,感觉就像一家人。

我喊他“大帅”,他叫我“小钱”。

说起“大帅”之称,还颇有点渊源。

在教材编写的头两年,编写组的几个同仁这样尊称两位教材主编:朱家珑老师(当时还没有任省教研室副主任)为“龙头”,是个领头人,引领我们前进;张庆老师为“大帅”,坐镇中军帐,具体指挥教材的编写。

于是,“龙头”和“大帅”两个外号就一直叫到了今天。

不过,我喊“大帅”,除了敬意外,更多的是亲切,我早把张庆老师当作自己的长辈;张庆老师叫我“小钱”,更多的是关爱。

在与张庆老师朝夕相处中,他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真、细、实、谦”。

真实·真情张庆老师一直提倡一个“真”字,他说:“我们的教材要积极反映时代的面貌,给学生真实的感受,我们的教学必须求真,让学生去真切地领悟。

”所以,在教材启动之初,我们就定下一个原则,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又要积极反映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

张庆老师总是叮嘱大家尽力关注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寻找最佳切入点。

一次,我从苏州回南京,兴奋地告诉张庆老师:“沪宁高速开通了,我这次就是坐‘高速’过来的,感觉特好。

以前从苏州到南京坐汽车要6个多小时呢,现在不到3个小时。

”“是吗?”张庆老师很感兴趣地问,“真是一条黄金通道呀!小钱,你去收集一下沪宁高速的资料。

”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不几天就收集了一大堆资料。

可张庆老师看后摇了摇头,说:“这些不行,我们的课文应从孩子的眼中去看沪宁高速,看来还得亲身体验一下。

”于是,张庆老师又安排郑加强和马培文两位老师去“体验生活”。

两位老师从沪宁高速的起点——南京,坐到终点——上海;吃罢午饭,又从上海坐‘高速’回南京。

上海站的一位师傅奇怪地问:“你们不是来出差的吗?怎么刚到上海又要回去了?”马培文老师笑着答道:“我们的差就在你们沪宁高速的路上。

“布云下雨说”

“布云下雨说”

“布云下雨说”作者:钱锡铭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05期一、“布云下雨说”的由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

”所谓“布云”,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它是吸收、积累。

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它是运用。

这个“布云下雨说”诞生于1996年,当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入中高年级的编写,张庆老师为回应社会上指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太重识记、积累,而特意撰写了《语文教改近思录》一文,阐述了他的“布云下雨说”。

在文中,张庆老师从实践到理论,从内容形式到教学效果,从体验积累到梳理成章,把玄妙的理念揉进摸得着的事实之中。

可以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见高深的学问,化难为易,化涩为顺,让人折服。

二、“布云”有技巧,“下雨”需引导张庆老师认为,教师平时只管“布云”,“云”布得多了,适当的时候,自然会下“雨”。

其实,怎么“布云”还是需要技巧的,应该有目的地“布云”,布学生能在学习中运用到的“云”,即较容易下雨的云,我称之为“带雨的云”。

那么,对学生来说,积累怎样的语言材料才算是“带雨的云”呢?我来举两个例子。

打开学生的影集,学生会看着上面的照片津津有味地说个不休,因为照片上的人和事与他们有关,这就是块“带雨的云”。

学生的名字,倾注了父母的关爱和期望,这也是块“带雨的云”。

总之,凡是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能触动其感情,引发其兴趣,唤起其好奇心的生活材料,都是“带雨的云”。

生活中“带雨的云”这么多,教师怎样去布“带雨的云” (指导学生完成这类语言材料的积累)呢?再来看一个例子。

一位老师教完《燕子》一课,原本想布置将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但当听到学生“又是抄词语”的埋怨后,改变了主意,心想:何不让他们在课文后面练习的8个词语中随便选择几个来说一段话呢?反正课文已经读熟,词语意思也理解了,就这样试试看吧。

《爱如茉莉》评课稿6篇

《爱如茉莉》评课稿6篇

《爱如茉莉》评课稿6篇[通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如茉莉》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如茉莉》评课稿1一、关于教材内容的整合。

为了展现出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的爱,课文选取了三个生活场景。

在教学这三个生活场景时,我们往往把它们独立开来,一个生活场景感受完在处理另外一个。

而李老师则在在处理某一个生活场景时把其中与另一个相关联的也引发出来,使以相互印证。

如在感受第三个生活场景中的“微笑”时,就联系到第二个生活场景中的“恬静的微笑”,,使学生感受到“微笑”的含义,教学内容的这种上挂下连也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并学习了这种学习方法。

二、关于读写结合。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生活中的爱,并总结爱就在平时生活的小事中,请你选择一个比如“爱就是妈妈的一顿饭”来具体写一写这个生活场景,不准带“爱”字。

我觉得这一读写结合的特点在于1、情感上与课文是一致的、融洽的2、内容上是与课文精密相连的,真正实现了读与写的紧密相连3、指导是有效的.:就是仿照课文的生活场景写一写,选择小事,使得学生有法可依,而“不准出现爱字”不仅激发了学生一种好奇的尝试的欲望也避免了口号式的空洞“叫喊”《爱如茉莉》评课稿2许多教师在今几年来不断的测试检查中,我们发现,平时语文课上大家在努力而又认真的引导学生向阅读的更深处蔓延,可每次的语文测试与检测中学生失分较多的就是阅读,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阅读,学生完成阅读的质量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为什么我想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会阅读的方法,不知该怎样来完成阅读,而今天胡老师这节课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一、整节课老师在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努力的在教给学生我该怎样来学习语文,从课堂一开始的交流谈话中,告诉学生学好语文的秘诀是会听,会思、会说。

浅谈语文课中的“目标理想”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目标理想”教育

综合2015·8语文·教研引领浅谈语文课中的“目标理想”教育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00)马兆刚[摘要]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确立短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作文和综合语文活动,也提供了理想教育的良好契机。

进行“目标理想”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榜样的力量渗透“目标理想”教育;作文教学中渗透“目标理想”教育;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渗透“目标理想”教育。

[关键词]目标理想榜样综合学习渗透[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4-008如今教育教学实践中,简单重复的说教早已让学生疲劳,机械啰嗦的“期望”学生早就厌烦。

反而一些不经意间的感悟,会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下或近或远的个人目标。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素材进行“目标理想”教育。

一、以榜样的力量渗透“目标理想”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好多写人的文章,有领袖、有革命英雄、有时代先锋、科学巨人,还有平常百姓。

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1.学习革命领袖,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我们使用的课本中,选用了不少写革命领袖的文章,如《陈毅探母》《在大海中永生》《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

这些文章强调了领袖人物的高尚情操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

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伟人也是平凡人,也是和我们一样从小立志成长起来的。

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伟大人物爱国、爱家的情怀,使学生明白小事成就大事的道理,从而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2.学习各界先锋人物,做好本职工作教科书选取了许多反映当代生活的文章,如反映1998年抗洪救灾的(《大江保卫战》)、2003年抗击“非典”的(《永远的白衣战士》)、2008年汶川地震(《最后的姿势》)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以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如《梦圆飞天》)。

这些个人或群体,反映了当代意识,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效仿。

张庆与后现代课程观

张庆与后现代课程观

张庆与后现代课程观作者:刘春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12期历经十几年的实践与推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的主流教材之一。

教材饱含了主编之一张庆先生毕生的心力和智慧,他在《张庆文集》的扉页上写道:“我愿为母语教育研究献上一个完整的样本。

”这套沉甸甸的样本,让我们领略到张先生丰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睿智圆融的思维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张先生“草根”的扎实稳健和“旗手”的高屋建瓴。

而这一切投射到张庆先生的课程观和教材观中,则表现出传统与现代同生,简约与丰富共融,平实与优雅齐韵的文化特质。

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具有伟大的文化感,因重视自己伟大的精神传统——尤其是儒家与道家,你们对精神或态度具有强烈的内在感觉,这正是充溢课程所必要的。

”多尔高度赞誉了中国的精神传统对于课程的文化价值,并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母语教材,研究教材的编者。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发现,张庆老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与后现代课程观在本质上深度一致,表现出教育理念的民族性、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

本文拟从哲学观照、母语情怀、儿童立场以及实践智慧四个方面阐释对“张庆与后现代课程观”的点滴思考,以求方家指教。

哲学观照:有无相生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显性物化形式,其背后蕴藏着编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暗含着编者对于语文学科的本源、本质等形而上的思想认识。

张庆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从先贤哲人思想中汲取了丰厚的智慧。

因此,他的教材观念中自然而然地存有中国哲学的印记。

他曾引用老子的观点,认为:“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古代的战车为什么能行走,因为车轴部分是空的,才能发挥车的作用;我手中的茶壶中间是空的,才能做器物,我们住的房子不是一个水泥墩子,中间是空的,才能住人。

在《张庆文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在《张庆文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在《张庆文集》首发式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们:大家好!“《张庆文集》首发式暨张庆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经过长期的酝酿和筹备,在今天顺利召开了,在此,我向张庆先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各位朋友表示亲切的问候!母语教育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我当过语文老师,做过语文教研员,分管过基础教育,也参与了教育部90年代初“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决策过程。

关注母语教育、关心母语教材建设既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3年,自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起,我日益被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团队所感动。

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团队;这是一个积极奋进、拼搏进取的团队;这是一个热忱服务、献身教育的团队。

多年以来,这个团队的成员同心同德、不辞劳苦、淡泊名利,为振兴和发展祖国的母语教育事业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事业心、责任感和可贵的进取精神,这些正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精神品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视野不断拓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教育实践还催生了一大批教育专家,在他们身上,既承载着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张庆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从中国的教育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教育专家。

他的精神和思想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并来源于实践,在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教研之路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张庆先生在五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启蒙的研究与实践,笔耕不辍,著书立说。

《张庆文集》的出版发行,是对张庆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入总结,也是母语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的丰硕成果。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他领衔主编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民族化、现代化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继承语文传统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儿童语文基础能力和素养等方面成绩斐然。

张庆先生带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在推广教材、服务教师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教学论文doc

教学论文doc

谈谈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的教学【摘要】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

【关键词】有效解惑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

但是又无从学习,因为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思考再三,那么是他们觉得上第一课时没有什么意思,那么就是觉得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办法,于是第一课时被人们忽视了,由于得不到重视,所以在第一课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其实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有语文特级教师都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

我们去听特级教师上课,他们都会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间很充分,还少不了指名让学生逐段逐段地朗读,检查读到位了没有。

然后才开始课文的讲解。

于永正老师就主张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

所以这个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既然是一种能力,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训练。

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

苏教版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

苏教版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

苏教版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导读:本文苏教版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 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组张庆[内容]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工作启动之初,我们便确立了语文教学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这一指导思想,力求形成一种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格局。

这一指导思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一、在阅读训练方面,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

为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

每册一篇,一直安排到六年级。

《要学会查“无字词典”》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生活体验准确理解词语的方法。

《煮书》意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莫放拦路虎》则是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勤查字典的习惯……七册课本安排了七篇这样的课文,有关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几乎全涉及到了。

学了方法,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请李吉林老师编写了配套的《语文补充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为课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机制。

我们还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力图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

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

学习这类课文,学生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

如《第一次汇款》,讲的是“我”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汇给了山区失学的儿童。

在汇款过程中,“我”在邮局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填写汇款单。

课文将汇款的手续讲得很具体,并出现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大写数字,还附了汇款单的样式要学生练习填写。

学生读了这样的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学会了到邮局汇款,而且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

古诗词教学,放慢脚步,享受书香

古诗词教学,放慢脚步,享受书香

古诗词教学,放慢脚步,享受书香作者:赵成军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8期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慢教学的脚步,努力引导学生去自主去探索求知诗歌的主旨,努力通过耐心细心的教学环节加深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努力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中自我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感悟书香的无穷乐趣,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慢”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86-02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有点快在小学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基本围绕“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读背体会”的程序按照事先预设的方案按部就班马不停蹄地赶进度,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所罗列的教学目标常常把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压缩到最短,生怕在一些环节上的过度“纠缠”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

笔者听过一节古诗词教学的公开课,在教学《如梦令》(李清照)一课时时授课教师前后分别介绍了词的相关知识、宋词的发展、著名的词作家、李清照词的特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的大意、这首词的写作特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课堂还有要求学生背诵、翻译、小组展开想象讨论这首词的意境以及为这首词写一段想象性的文字,并为这首词配一幅图画。

笔者从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看并不理想,学生是为了学习诗词而学习诗词,课堂上是文本、学生、教师在做精心预设的线性运动。

学生想象性的文字写作练笔更多的是诗歌内容的翻译,配画也只是课本插图的临摹。

殊不知,语文教学是项“慢”的工程,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教育家张文质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古诗词的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中哪怕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完美无缺,但教学进程太快,师生问答火急火燎,也难逃给人教师算计学生的印象,这样的课堂反而让人觉得许多具有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学生失去亲身体验和探索感悟的机会,欲速则不达,我们说导致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并不高。

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儿童的深度思维能力——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敕勒歌》为例

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儿童的深度思维能力——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敕勒歌》为例

[摘要]小学低年段的古诗词教学,儿童深度思维能力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失涵泳吟诵,忽视由表及里;缺失品悟体味,忽视由点到面;缺失个性表达,忽视举一反三。

结合课标,教师可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寓情于诵,提升其深度思维能力;体味感悟,提升其灵活思维能力;通过个性解读和言语交际,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深度思维;能力提升[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2)10-0076-03叶圣陶先生曾言:“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

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语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之美,美在诵读、美在感悟、美在解读。

学生浸润在古诗词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提升人文素养。

那么,小学低年段古诗词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呢?本文将结合公开课《敕勒歌》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古诗词教学中儿童深度思维能力的缺失古诗词在低年段的语文教材中篇目众多,不少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已有自己固定的模式。

然而,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失涵泳吟诵,忽视由表及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词教学中涵泳吟诵的方法尤为重要。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多的是朗读背诵之浅,缺失的是涵泳吟诵之深。

缺失了涵泳吟诵,学生无法感悟诗文的灵动,无法在涵泳中激发智慧之芽。

只有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诗意才能尽显,学生才能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

王崧舟在《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的专题讲座中提到:第一,“会心吟诵得其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
当前有这样几个问题要研究,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多了。

所谓语文少了,孩子直接接触语言文字少了,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少了。

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必然掩盖了语文的本体。

第二个有一些语文课堂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牵得比较紧。

第三个是有些地区学生负担仍然比较重。

什么原因?我想主要是三条。

第一条习惯势力,第二条考试改革跟不上,成为制约语文改革的瓶颈。

第三条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太全面。

感兴趣的是新奇的东西,对语文教学中非常基本的东西,也是课标强调的,比如写字、习惯,重视不够。

课标中训练尽管淡化,但还是提到了。

语文课改该怎么办呢?有人说语文课改如雾、如雨、如风,有好多困惑。

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改该怎么走?我想提出八个字: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先说倡简。

所谓倡简,也就是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课。

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语文能力怎么形成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从操作层面来看,比较简单。

我有八个字,前四个字叫读读写写,后四个字叫写写读读。

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语文能力的形成靠大量的实践。

语言的形成主要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

课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国标本的最后四册,已经过审查批准。

在编写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

课标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这个表述本身就是让学生多写。

写多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在大量的习作实践中,习作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鲁迅说,我没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多看多写。

多看多写中,已经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形成内隐的认知。

我想重复过去说过的两句话: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

学习语文是积累的因素,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是日有寸进。

三个维度实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把知识能力与精神建构统合起来,有人说这是冰山模型。

浮在水面上的是知识与能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显性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知识、能力为载体的,是寓于知识、能力之内,并不游离于之外。

这怎么能够进到孩子的内心里去。

课标的理念提倡建构,认为是孩子的自我建构的过程。

就必须让孩子自己很好地去学,自己去体验。

怎么样简简单单学语文呢?怎样检验这样的课堂呢?我提出五条来。

第一,教学目标是否单纯明确。

教学目标少一些,集中一些。

单纯并不是单打一,教学目标本身就是多维的。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对教者本人来说,应该是胸有成竹。

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知识能力是自主建构,如果学习兴趣未被激发,如何建构。

第三,是否做到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

也就是说要突出语文本体。

第四、课堂情境是否做到了相对稳定。

第五、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

简简单单上语文,可从这五方面衡量。

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生成的课堂,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适时调整。

灵活处理,这叫教学机智。

再谈务本。

本,有三层意思。

一指以学生为本位;二指语文的本体;三指文本。

语文教学应在这三本上下功夫。

识、写、读、背、作、说、习是听说读写,语文的本体。

本体不能忽略,丢掉就不是语文课了。

再说文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科书。

文本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结构。

三个目标的落实主要靠文本。

课标修订中提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老师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教师本人更应该去认真钻研文本,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

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
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以及老师的个人魅力。

特级教师曾说过,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

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语文老师不要带着疑点进课堂。

走进课堂时应自问,自己还有没有疑点。

在钻研教材,不但不能削弱,还应更加强。

不但预设,还应加强预设。

所谓生成与精彩的生成,要有一定的情绪场。

预设得很成功,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当前,要提倡钻研教材,精心预设。

课标中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注意钻研两字,不是一般的读,要深入进去读。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在老师指导下孩子自主的阅读过程。

我觉得当前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书,去进行读书的教学实践作为主线。

强化初读,课文不读熟,决不开讲。

强化初读,是改革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呢?帮助学生感悟,有一些困惑。

我建议八个字:扣读导入,读中渐悟。

引导学生感悟,要整体感悟。

我也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领子在哪儿呢?还是一句话,要识透教材。

第三求实。

朱作仁教授提出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公开课,事先毛毛雨下得太多,有虚假成分。

再有就是形式主义。

阅读教学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张田若)。

光强调人文性,光强调生命活动,恐怕也有失偏颇。

教学研究应该是扎扎实实地去做。

应该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出自己的心声。

课标中说到两个注重: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运用,注重语文的基础技能训练。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习惯,不要过重依靠老师的讲解。

这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读书、看报也是一种习惯。

写好字,不训练是写不好的。

读书也有训练成分。

养成良好的习惯也离不开训练。

国外有个调查,词和句子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要在反复中实践三百次,要运用自如必须达到一千次以上。

要真正达到母语的水平,要三千次以上。

成语歌是学习的开始,不是学习的终结。

深入理解要靠长期运用,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现在我们强调语感。

语感是什么?就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达到一种直觉的程度。

方法只有一条,多读多写多说多听。

离不开大量的语文实践,是熏锅底熏出来的,所以训练必不可少。

第四有度。

中国儒家有个观点:中庸之道。

度要掌握得好。

能够当好医生的人,能够当一个好官。

语文课改是怎么回事?无非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与时代不相适应。

我们今天语文课,既要举一,也要反三。

但前提条件是这个一一定要举好,一还没举好,怎么反三?现在我们谈超越文本,但首先要吃透文本,文本未吃透,怎么反三?对多媒体,我的建议还是应该说少一些。

不是不用,而是应该用在点子上。

最后总结四句话:目标要整合、文本要钻研、训练要扎实、拓展要有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