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八中高一(下)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与门下弟子秦观俱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D.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C.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让人们的出行都更加谨慎,很多户外景区,渐渐都无人问津了.
D.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的丝路精神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光辉历程和精神.
B.当前经济增长乏力,企业生存艰难,国家对企业出台了多项减免税收政策,但仍然有不少权力部门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对企业乱收费.
C.不论专业程度、品质规模还是关注范围来看,视频网站自己制作的视频内容在短期之内都不可与卫视播出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D.我们要理解戴维斯对小说进行的形式发明,就像博尔赫斯写过假托的书评式的小说一样,也向我们展示了小说形式存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
,。
,,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
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①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
②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③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④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⑤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
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A.①③②⑥⑤④B.④⑤②⑥①③C.①⑤②⑥④③D.④⑥①②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5.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
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6.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间。
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
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距:抵抗,抵御
B.奢不能难难:nàn,驳难,反
驳
C.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
奉:侍奉
十数
D.阴使人迎之阴:暗地里,私下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
C.廉颇因为生气乐乘代替了他的位置,把乐乘打跑了。
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
D.廉颇最后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
四、默写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
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⑦,尽西风,季鹰归未?
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⑨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9年初,乔布斯被诊断为肝癌晚期,急需做肝脏移植手术,但他排在最后一个。
有人找到医院院长杜尔先生,请求他行使一下院长的特权;也有人找到州长布雷德森,请求他给院方打个招呼,或写个批条,让乔布斯插队先做手术。
院长的回答是:“我哪有特权让乔布斯插队?如果让乔布斯先做移植手术了,那么其他病人怎么办?”州长的回答是:“我哪有那个特权?打个招呼?批个条?什么意思?我不懂!谁也没有特权让谁可以先做手术,谁可以后做手术。
”
有人劝乔布斯花点儿钱打点打点,先做手术。
乔布斯坚决拒绝:“这怎么行?那不是违法了吗?我和大家是一样的,只能按顺序来做手术!”
6个星期后,乔布斯终于等来了可供移植的肝源,但非常遗憾的是,癌细胞已经扩散了,手术的最佳时机错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八中高一(下)第二次段考语
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与门下弟子秦观俱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D.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考点】古代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所给的选项,理解每个选项的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C、“秦观俱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错误,秦观为婉约派词人.
故选C.
2.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C.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让人们的出行都更加谨慎,很多户外景区,渐渐都无人问津
了.
D.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解答】A.对象错误,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能用来形容“‘孝道’代代相传”;
B.正确,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这里用来形容人,符合语境;
C.正确,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符合语境;
D.正确,等闲视之: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符合语境;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的丝路精神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光辉历程和精神.
B.当前经济增长乏力,企业生存艰难,国家对企业出台了多项减免税收政策,但仍然有不少权力部门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对企业乱收费.
C.不论专业程度、品质规模还是关注范围来看,视频网站自己制作的视频内容在短期之内都不可与卫视播出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D.我们要理解戴维斯对小说进行的形式发明,就像博尔赫斯写过假托的书评式的小说一样,也向我们展示了小说形式存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病句类型,然后根据
语感法、缩句法或是造句法等进行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病句题中常出现的六种类型,学生在平时应注意归纳.
【解答】A.搭配不当,“展示”与“精神”不搭配,将“薪火相传的丝路精神”改为“薪火相传的丝路”;
B.正确;
C.成分残缺,缺少与“来看”相搭配的介词,在“不论”后加“从”;
D.偷换主语,“也向我们展示了小说形式存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主语偷换成了“戴维斯”,“也向我们”前面加上“戴维斯”.;
故选: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
,。
,,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
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①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
②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③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④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⑤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
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A.①③②⑥⑤④B.④⑤②⑥①③C.①⑤②⑥④③D.④⑥①②③⑤【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解答】文段主要阐述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问题.
④照应段首句,应放在最前面;⑤的“这种手工”紧承④的“手工”;②⑥继续谈手工文明,所以紧接句⑤;①③与后面的话语紧密衔接,故宜置后.
故正确排序为:④⑤②⑥①③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5.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解答】(1)D 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2)D 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3)B 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1)D
(2)D
(3)B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6.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间。
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