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复习通史冲关模块三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限时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复习通史冲关模块三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限时训练
(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天津质量检测)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②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④最终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可知美国贫富差距大,体现出美国政府没有注意社会公平问题,故①正确;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故经济危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材料中“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可知美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③正确;从材料可知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低,必然会限制社会购买力,影响消费市场,故④正确;故选择C项正确。

答案:C
2.(2016·滨州模拟考试)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

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

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

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解析: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收购农产品、兴办公共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有限的,没有对工业采取直接的措施,政府支出数额有限,故B项正确。

答案:B
3.(2016·安庆模拟考试)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

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
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
解析:材料“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政府在减少耕地,并进行补贴,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 项正确。

答案:A
4.(2016·烟台模拟考试)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②由政府主导③实行“以工代赈”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材料“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 可知①②正确;材料“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可知③正确;致力缩小贫富差距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6·河北模拟考试)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

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实现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安定,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最准确的表述为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计划不属于社会主义的专利,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6·临沂质量检测)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

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解析: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A项正确。

答案:A
7.(2016·江苏调研考试)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 )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解析: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 项正确。

答案:B
8.(2016·甘肃模拟考试)《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B.恢复社会经济
C.缓和工农矛盾D.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析:题干中提到“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说明其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恢复社会经济,故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农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故D 项错误。

答案:A
9.(2016·海淀模拟考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

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

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这种新政策( )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
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
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
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解析: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是斯大林模式在
工业上的表现,故C项错误;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是集体农庄实行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6·德阳模拟考试)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

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解析:题干“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落后,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6·济南模拟考试)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 )
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6·湖北省高三联考)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

这表明( )
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给予一定重视
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76—1980年间属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题干的意思是在此期间苏联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由于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2016·广西调研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
的77.5%。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

……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

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

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旨在使这一计划生效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小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一化三改”指的是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效率低下。

第(2)问,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可以得出为苏联卫国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4.(2016·安徽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摘编自李克强《在上海部分省市
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解析:审题首先确定设问的主体“政府职能与市场的关系”,其次要注意开头的限制“中外近现代史”。

答题时第一步是要亮明观点,按照题目说明,既可以使用材料中的“政府向市场放权增强市场活力”这一观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新观点,但是不能脱离政府与市场这两个核心;第二步是要围绕自己列出的观点引用史实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实引用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以题目蕴含的观点为例,首先明确观点为“政府适度放权可以增加市场活力”,然后在说明过程中,可以列举中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放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滞胀”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等主要史实,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不要忘记列举这些史实的时候,要紧密结合主题观点,进行简单的点评。

答案:示例一:关系: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促进市场活力的倍增。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向企业放权,市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政府放权,市场活力得到提升;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
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所以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出两点史实即可)
示例二:关系:政府适度干预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探讨: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无序竞争带来的生产过剩,促成美国渡过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成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

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提出新经济政策,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结合的办法,使美国经济出现难得的增长。

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政府不能过多干预经济,应该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否则有适得其反的危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答出两点史实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