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中图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 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说明:交通通行能力直接关系到救援人员和救援物 资的到达时间,所以在受灾时要实行交通管制、清 理路障,以保证救援区与灾区的交通畅通。
① 在“灾中应急”中,通过各类交通线路,从物资储备 基地将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运达灾区,进行抢救的行动过 程。 ②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救灾物资和救灾 人员到达灾区的时间。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 防止或减轻自然 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的强度 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 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 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 灾害与人口、财 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 产等的直接相遇 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 的特性,提高抗 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 灾性能,减少灾 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害损失。
表3、1救灾物资储备分类举例
①发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水灾,需要储备的物品; ②进一步理解“储备什么物资主要由灾种决定”。
③我国的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 沙、成都、南宁、西安 (4)抗灾:运用修建工程设施等各种手段来抵 抗自然灾害 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 ②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③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一、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
1. 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1)灾害监测: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监测手段: (2)灾害预报: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行动的 科学依据 灾害预报类型:
(3)防灾: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
的防避措施 ①防灾措施: 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资基础) 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关系到灾害发生 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②我国的救灾物资分类 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四大类
二、防灾减灾的对策
1.建立灾害管理系统
(1)包括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和灾害应急管理系统
(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2)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大灾由中央直接
指挥、统一部署,各部门分工负责,军队积极参与;一般 灾害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模式 管理
(3)中央政府防灾减灾管理职能部门:
2.实施减灾策略
“三北”防护林工程图片
“三北”防护林工程图片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是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工 程后,我国防护林体系中又一宏伟生态建设工 程。西起青海高原、四川盆地,东到江汉平原、 湘赣丘陵,沿长江两岸140多个县市。建设总 目标是用30~40年时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 造林,增加森林面积5亿亩,以解决长江中上 游水土流失问题,防洪抗旱,缓解该地区的农 林用材、薪炭、饲料、肥料的紧张状态,促进 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 工程于1989年至2000年进行,以恢复和增加森 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治理 范围包括青、甘、陕、滇、川、黔、鄂、湘、 赣九省145个重点县,总建设规模为一亿亩。 2000年以后为二期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简介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 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 的“绿色万里长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 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 北三省的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 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 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 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 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 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3.1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发生频率高 • 我国防灾抗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 我国救灾工作方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 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 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 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5)救灾: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对
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 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 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救灾系统:包括从指挥运筹到队伍组织、从抢救到医疗、 从生活到治安、从物资供应到维护生命线工程。
(6)灾后重建: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
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
• 对灾民的救助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 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进一步了解救援救助灾民的几种形式:民间募捐、 国际援助、部队支援等。
2.我国防灾减灾取得的成就
长江三峡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纪念奖章
荆江分洪纪念碑
荆毛 江主 分席 洪和 工周 程总 题理 词为
(1)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 (2)大力推进减灾系统工程 (3)实行减灾分区管理 (4)减灾要与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统筹规划 (5)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
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 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 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 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 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 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 疏散的畅通等。
沿海防护林体系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由于陆海 交替、气候多变,导致台风暴雨、洪涝干旱、 风沙海雾、低温干热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 年均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在上世纪末的 10年间,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 损失高达2134亿元人民币。同时,我国沿海省 区分布着70%以上的大中城市和1.25亿人口, 2004年创造的GDP总量高达9.45万亿元,占全 国的69.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 气候的变暖,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 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全面加强沿 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增强沿海地区防御自然灾 害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太行山绿化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是在太行山石质山区营造水源涵养 林、水土保持林,发展果木经济林,通过恢复和扩 大森林植被,以提高山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并兼有 较好的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的 110个县,总面积1200万公顷。工程建设总目标是: 营造林356万公顷,防护林比重由1986年的23.8%增 加到41.1%,经济林比重由13.6%提高到27.2%,基 本控制本区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建设期限为1986~2050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1986~2000年为第一阶段,营造林136万公顷; 2001~2010年为第二阶段,营造林178万公顷; 2011~2050年为第三个阶段,营造林42万公顷。工程 完成后,森林覆盖率可由15%提高到3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