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角下教育公正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理视角下教育公正的反思
摘要: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影响教育的宏观、微观环境,探索教育环境
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借鉴教育伦理思想的精华,帮助我们走出当前的“教育危机”,重新构建教育伦理次序,走教育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伦理学;教育公正;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一、伦理与教育公正的关联
教育公正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伦理问题。
教育能否
做到公正,不仅仅关涉到教育本身的成败,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也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公正是教育伦理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正如孔子的有教无
类的教育公正理念,孔子认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在他看来,要使人
民富庶,国家强大,社会安居乐业,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
因此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理念。
“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族与平民,部分华夏与华夷,只要
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任何人不应该不能剥夺别人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
平等性,打破了,对于提高全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
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充分说明了公正
对于实现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显现出公正这一伦理学当中最基本的价值概念纳入
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二、从伦理学视角下反思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最伟大的工具”。
教育公正作为教育论理中的一个
重要的范畴,不仅仅关涉到教育本身的成败,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也
都有着重要的衣衣。
在对历史上的教育公正管和原则进行考察之后,结合国内教
育公正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基于一种平等的原则,制定教育公正政策,构建教育公正机制,创建教育公正发展模式,强弱双赢的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一)政府为教育公正提供政策保证。
孔子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如其往也。
“(《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
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
的机会。
但面对教育不公正的现状,需要政府修补相关政策、健全有关制度,来
解决教育公正问题,努力为教育公正提供政策保障。
首先,创建教育公正发展模式,缩小区域差异。
加大对国家教育资源分配、
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调整力度。
把教育资源工整地投放于社会,增加对西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投放,鼓励优秀教师投身西部、建设农村。
其次,保证教育
品质的公正性,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
正如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政府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存在于教育中闭锁与僵硬的教育制度,建立富有成效、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育制度”,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不同,充分了解
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二)政府创建教育公正发展模式。
完善教育法制建设是促进教育公正的重要环节,是维护教育公正已有成果的
重要手段。
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公正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实
现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和整个社会遵循的原则,是促进教育公正的最有效措施。
普及教育公正的合法观念,以巩固和推动交易公
正的发展。
通过政府行为,控制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
创造骨干教师相互学
习交流的机会,注重对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待遇问题。
发展教师素质,增加培训经费,强大优秀教师队伍。
确保“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促
进社会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教育公正。
二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强调师德
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上,需要有积极、热情、“诲人不倦”的
态度,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学生中树立很高的威信,拥有高尚的
师德和丰厚的文化基础,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的关键,必须“德”“才”兼备,永远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
只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经久弥新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面对有学生的千差万别,不仅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熟悉自己的学生,
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基础现状和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做出公正评价,制定周全的
培养和发展计划。
而且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
兼修,全面和谐发展。
(四)受教育者以实际行动维护教育公正。
论语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受教育者应珍惜现有的教育资源,发
奋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配合教师的讲授积极摄取只是,使德智体美
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
同时,温故知新,准求创新精神,积极配合教师的讲授,
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将个性发展融入全面发展之中。
教育和人才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这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教育国
际化、现代化、民主化等特征日益彰显,教育公正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和基本
价值。
当前我国教育公正领域如有很大发展空间,实现教育公正仍是一个复杂、
曲折的历史实践过程。
它涉及到政府政策支持,法律法规约束,制定宏观战略规
范和全面规划。
同时配合学校、教师以及全社会力量确保“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促进教育公正,适应时代发展,公正教育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作者简介:
1.段朝阳(1989–)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伦理学专业
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基本理论。
2.郭宁月,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伦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