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
《核舟记》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同学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同学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同学自主学习。
通过查字典和参看解释细读课文。
并随时登记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绚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今日,我要向同学们推举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
(可以听录音)
(1)正音。
(略)
(2)释词。
(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势。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安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晰,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异的了!
让同学依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相互争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挨次。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也许的了解。
初步领会了核舟的奇怪,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
同学们都乐观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熬炼了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分,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赞扬王叔远手艺“奇巧”,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非常精细,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非常传神,你最观赏哪些地方?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挨次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赐予鼓舞,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一般话,尤其留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晰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奇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同学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争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详细细致的说明,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
是根据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挨次说明的。
(2)研读其次段。
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同学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争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巡游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根据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同学留意力,达到开心教学的目的)。
老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表演完毕后设计思索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苦恼,而沉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妙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
由于刻画得认真,所以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由于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根据由主要到次要的挨次,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根据由上部到下部的挨次,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全都,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详细形象。
下一步,老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状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召唤清风,显得闲适拘束;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伴侣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老师可引导:正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伴侣临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超群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
由于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挨次,层次清晰、主次
分明。
2.语言简练、精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超群的雕刻技艺。
力量目标
1.学习把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挨次。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超群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忱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关心同学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挨次。
2.品尝语言,真实感受本文观看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根据空间挨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同学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终在眼前消失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同学绘制示意图。
根据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洁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识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的写作挨次。
2.发觉法、探究法。
引导同学学习运用“发觉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
意;在同学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挨次后,引导同学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根据“船头→中间→船尾”的挨次写,而是根据“中间→船头→船尾”的挨次。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同学认真阅读、品尝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预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支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挨次,并探究思索根据空间挨次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尝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学问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觉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保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觉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消失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日,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很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日,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闻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老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留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留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同学读课文,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精确译的学习任务,同学互动共同讨论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老师巡察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的写作挨次
1.疏通文意后,让同学谈谈自己的发觉,“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觉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沟通。
2.要求同学认真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根据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洁示意图,看谁画得既精确
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的说明挨次。
(1)老师引导同学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纳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具体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终(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挨次。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根据什么挨次介绍核舟的?
明确:根据空间挨次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挨次:
同学齐读2~5段。
(3)探究思索。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根据“船头→船舱→船尾”的挨次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挨次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缘由。
同学各抒己见,老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缘由也许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非常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爱好;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美丽环境。
假如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别氛围。
4.同学齐读课文,依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其次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实感受本文观看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争论,引导同学留意的细致观看。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巡游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伴侣,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同学依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索。
老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其次,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
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老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详细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亮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奇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细致的观看。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看、细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尝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同学齐读四句话。
老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潇洒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同学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闲适拘束,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同学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老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像空间。
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制造,给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当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老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
为舟子,留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势、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超群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宏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挨次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的确令人赞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看,深化的思索;另一方面靠详细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许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也许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
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
船舱的旁边开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户一看,可以观察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观察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平
e.选择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
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欣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示同学留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相互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
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
关上窗子,可以观察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奇巧
分说:船尾---------船顶
总结:通计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学问内化为力量。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挨次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爱的工艺品。
(留意:让同学广开思路,在照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预备发言稿。
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转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绽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四、开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很多相像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参考答案:
两文特别相像,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
两文都采纳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纳空间挨次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
两文都有观看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核舟记》教学设计篇3
《核舟记》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同学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同学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同学自主学习。
通过查字典和参看解释细读课文。
并随时登记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绚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今日,我要向同学们推举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
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
(可以听录音)
(1)正音。
(略)
(2)释词。
(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势。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安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晰,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异的了!
让同学依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相互争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挨次。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也许的了解。
初步领会了核舟的奇怪,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
同学们都乐观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熬炼了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分,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赞扬王叔远手艺“奇巧”,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非常精细,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非常传神,你最观赏哪些地方?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挨次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赐予鼓舞,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一般话,尤其留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晰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奇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同学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争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详细细致的说明,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