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常见的碱与碱的通性(原卷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碱的通性与酸碱中和
1.常见的碱
2.碱的通性
3.酸碱中和反应
一.碱有哪些性质:
1.碱(可溶)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
2.碱(可溶)与酸性气体反应:2NaOH+SO2= Na2SO3+H2O 用来吸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石油)的工厂产生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NaOH+HC1 = NaCl+H2O
4.碱(可溶)与盐反应:生成盐和水:Na2CO3+Ca(OH)2 = CaCO3↓+2NaOH
二.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
(1)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白色固体,易潮解(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极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有涩味。

(3)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能腐蚀玻璃和皮肤等,具有碱的通性。

(4)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造纸制铝、制皂精炼石油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等。

2.氢氧化钙:
(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
(3)化学性质:有腐蚀性,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具有碱的通性
(4)用途: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

可用来制作农药波尔多液还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等。

(5)氢氧化钙的制取:用生石灰与水反应可得:CaO+H2O = Ca(OH)2
2.氨水:
(1)氨水是氨气(NH3)的水溶液,主要成分为NH3.H2O或NH4OH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3)化学性质:具有碱的通性,如氨水显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可以用来制氮肥。

震荡和加热均可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三.碱的通性:
1.与指示剂反应(碱需可溶):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
2.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 = NaCl+H
2O Ca(OH)
2
+2HCl = CaCl
2
+2H
2
O
3.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NaOH+SO
2 = Na
2
SO
3
+H
2
O Ca(OH)
2
+CO
2
= CaCO
3
↓+H
2
O
2NaOH+SiO
2 = Na
2
SiO
3
+H
2
O(碱与玻璃反应,所以碱溶液不能用玻璃塞)
4.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碱或生成氨气
3NaOH+FeCl
3 = Fe(OH)
3
↓+3NaCl NaOH+NH4Cl=NH3↑+H20+NaCl
四.酸碱反应:
1.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滴人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溶液颜色变浅直至消失,说明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或酸性,氢氧化钠和酸发生了反应。

2.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方程式:HCl+NaOH = NaCl+H2O
3.实验过程与现象:酚酞无色为中性或酸性
向碱中不断滴加酸颜色成分分析初始阶段红色氢氧化钠过量
加入少量酸红色氢氧化钠过量
加入适量稀盐酸无色恰好完全反应
加入过量稀盐酸无色盐酸过量
【实验注意】
(1)滴加盐酸需要缓慢,并且不断震荡或使用玻璃棒搅拌,使反应更充分
(2)酸与碱反应至恰好变为无色是需要保持一段时间不变色
(3)使用酚酞是因为变色明显,数据更准确
(4)操作图像如图所示
4.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如图所示:H+ + OH-= H2O
二.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1.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2.使用熟石灰处理酸性的工业废水
3.精炼石油是用来中和过量的酸
三.酸碱中和反应的溶质组成成分分析:
(1)未滴加酸即为氢氧化钠和水:微粒有Na+,OH-,H2O
(2)滴加少量酸即为氢氧化钠,氯化钠和水:微粒有Na+,OH-,Cl-,H2O (3)恰好反应即为氯化钠和水:微粒有Na+,Cl-,H2O
(4)滴加过量酸即为氯化氢,氯化钠和水:微粒有Na+,H+,Cl-,H2O
考点一:常见的碱
【例1】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例2】下列对NaOH和Ca(OH)2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①都是白色固体①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①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①都能与酸发生反应
①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①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①B.①①C.①①D.①①①
考点二:碱的通性
【例1】下列是探究碱性质的实验,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体现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例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B.对比曲线①和①,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考点三:酸碱中和
【例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是由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产生的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波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例2】将体积为V1,质量分数为3.65%的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体积为V2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和温度变化(如图丙)。

(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0mL 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
(1)图乙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______mL。

(2)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① B.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3)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为多少?______
1.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A.红色B.蓝色C.红色D.蓝色
2.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的是()
A.火碱,烧碱,NaOH B.熟石灰,消石灰,CaO
C.铁锈,氢氧化铁,Fe(OH)3D.熟石灰,石灰水,Ca(OH)2
3.向加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滴入过量稀盐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AgNO溶液,可验证稀盐酸有剩余
B.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
3
C.烧杯中Na+和OH-数目减少,H+和Cl-数目增多
D.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比反应前少
4.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不属于中和反应应用的是()
A.用稀硫酸除铁锈B.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残余的硫酸D.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如斯达舒)来治疗胃酸过多
5.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稀Na0H溶液滴入稀盐酸B.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C.4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NaOH和NaCl D.在20s到40s之间某一时刻,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6.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与二氧化碳反应B.与盐酸反应C.与氧化铁反应D.与稀硫酸溶液反应
7.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
..的是()
A.曝露在空气中易潮解B.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
C.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8.在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无明显现象B.有红褐色沉淀生成C.有蓝色沉淀生成D.溶液呈血红色
9.物质X与Ca(OH)2水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Ca(OH)2=Y+Cu(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可能是酸B.X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24D.Y一定是CaCl2
10.用下列对比实验探究碱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1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
B.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
C.通过对比A、C瓶的现象证明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
11.小张同学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产生了疑虑,设计了以下4种实验方案:①滴加无色酚酞,若变红,说明溶液没有变质;①加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①加适量CuSO4溶液,有沉淀生成,则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①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沉淀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①C.只有①和①①D.①①①
12.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CsOH,则下列叙述中错误
..的是()
CO反应
A.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B.CsOH溶液能与
2
CsSO
C.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
4
13.某实验小组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滴有酚酞试液)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B.B点时表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无色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D.实验通过证明碱溶液的消失来证明发生了中和反应14.在NaCl和HCI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B.C.D.
15.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

如图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二、填空题
16.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酸,请写出符合性质①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2)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________。

1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

(1)从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
(2)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18.如图1是关于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请据图回答
(1)根据性质①,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图2表示该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m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

(填写化学式)
(2)根据性质①,除去硫酸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9.宇轩同学用如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性质①,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填序号)。

该反应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A.Na2CO3B.CO2C.FeCl3D.Ba(NO3)2
(2)依据反应①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0.利用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并通过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随滴入稀盐酸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滴)发生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分别取A、B、C点的溶液蒸干,所得固体成分相同的点位是______。

(2)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______(填字母)。

A.使用浓硫酸干燥CO2气体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农药波尔多液D.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21.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_____(填“6”、“12”或“16”)。

(3)请分析图3中温度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1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过程溶液中NaC1的质量不断增加
22.如图是小明归纳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性质①,工业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性质①中,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物质是________。

(写一种)
(3)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也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电离时________。

23.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袋较大的干燥剂,上面写有“生石灰,请勿食用”,该食品已放置很长一段时间。

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干燥剂目前的主要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猜想】干燥剂中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结论】①在实验步骤B中有放热现象说明干燥剂含有___________。

①在实验步骤B中的白色沉淀物可能含有哪些物质?___________。

①在实验步骤D中形成红色溶液,说明干燥剂中含有Ca(OH)2 。

【分析与交流】小金经过分析认为实验结论①不准确,理由是___________。

24.2022年2月,浙江召开了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部署新一轮改革任务。

为积极响应省里号召,我校少科院的小院士们利用数字化仪器完成了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任务。

(1)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轻推或轻拉注射器活塞,松手后观察到活塞回到原来位置。

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采用B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得到如图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锥形瓶内压强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

(3)对比图2中两条曲线,你能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

第13讲碱的通性与酸碱中和
4.常见的碱
5.碱的通性
6.酸碱中和反应
一.碱有哪些性质:
1.碱(可溶)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
2.碱(可溶)与酸性气体反应:2NaOH+SO2= Na2SO3+H2O 用来吸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石油)的工厂产生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NaOH+HC1 = NaCl+H2O
4.碱(可溶)与盐反应:生成盐和水:Na2CO3+Ca(OH)2 = CaCO3↓+2NaOH
二.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
(1)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白色固体,易潮解(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极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有涩味。

(3)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能腐蚀玻璃和皮肤等,具有碱的通性。

(4)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造纸制铝、制皂精炼石油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等。

2.氢氧化钙:
(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
(3)化学性质:有腐蚀性,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具有碱的通性
(4)用途: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

可用来制作农药波尔多液还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等。

(5)氢氧化钙的制取:用生石灰与水反应可得:CaO+H2O = Ca(OH)2
2.氨水:
(1)氨水是氨气(NH3)的水溶液,主要成分为NH3.H2O或NH4OH
(2)物理性质:常态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3)化学性质:具有碱的通性,如氨水显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可以用来制氮肥。

震荡和加热均可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三.碱的通性:
1.与指示剂反应(碱需可溶):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
2.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 = NaCl+H
2O Ca(OH)
2
+2HCl = CaCl
2
+2H
2
O
3.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NaOH+SO
2 = Na
2
SO
3
+H
2
O Ca(OH)
2
+CO
2
= CaCO
3
↓+H
2
O
2NaOH+SiO
2 = Na
2
SiO
3
+H
2
O(碱与玻璃反应,所以碱溶液不能用玻璃塞)
4.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碱或生成氨气
3NaOH+FeCl
3 = Fe(OH)
3
↓+3NaCl NaOH+NH4Cl=NH3↑+H20+NaCl
四.酸碱反应:
1.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滴人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溶液颜色变浅直至消失,说明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或酸性,氢氧化钠和酸发生了反应。

2.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方程式:HCl+NaOH = NaCl+H2O
3.实验过程与现象:酚酞无色为中性或酸性
向碱中不断滴加酸颜色成分分析初始阶段红色氢氧化钠过量
加入少量酸红色氢氧化钠过量
加入适量稀盐酸无色恰好完全反应
加入过量稀盐酸无色盐酸过量
【实验注意】
(1)滴加盐酸需要缓慢,并且不断震荡或使用玻璃棒搅拌,使反应更充分
(2)酸与碱反应至恰好变为无色是需要保持一段时间不变色
(3)使用酚酞是因为变色明显,数据更准确
(4)操作图像如图所示
4.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如图所示:H+ + OH-= H2O
二.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1.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2.使用熟石灰处理酸性的工业废水
3.精炼石油是用来中和过量的酸
三.酸碱中和反应的溶质组成成分分析:
(1)未滴加酸即为氢氧化钠和水:微粒有Na+,OH-,H2O
(2)滴加少量酸即为氢氧化钠,氯化钠和水:微粒有Na+,OH-,Cl-,H2O (3)恰好反应即为氯化钠和水:微粒有Na+,Cl-,H2O
(4)滴加过量酸即为氯化氢,氯化钠和水:微粒有Na+,H+,Cl-,H2O
考点一:常见的碱
【例1】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固体氢氧化钠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例2】下列对NaOH和Ca(OH)2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①都是白色固体①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①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①都能与酸发生反应
①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①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①B.①①C.①①D.①①①
【答案】D
【解析】①NaOH和Ca(OH)2均为白色固体,正确;
①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错误;
①NaOH和Ca(OH)2溶液均显碱性,都使酚酞试液变红,正确;
①NaOH和Ca(OH)2都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正确;
①二氧化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错误;
①Na2CO3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错误;
故①①①说法错误。

考点二:碱的通性
【例1】下列是探究碱性质的实验,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体现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答案】C
【解析】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能体现碱的通性;
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体现碱的通性;
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氢氧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碱的通性;
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体现碱的通性。

故选C。

【例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①,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答案】D
【解析】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曲线①和①,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效果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曲线①和①,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在①上方,这是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氢氧化钠溶液差,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考点三:酸碱中和
【例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是由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产生的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波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答案】C
【解析】A、根据图示信息,c点时溶液的pH<7,所示溶液呈酸性,错误;
B、图中a点所示溶液pH>7,溶液呈碱性,即氢氧化钠过量,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a 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2SO4和原有的NaOH,错误;
C、根据图示信息,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地减小到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正确;
D、该溶液的pH起点大于7,即是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错误。

故选C。

【例2】将体积为V1,质量分数为3.65%的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体积为V2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和温度变化(如图丙)。

(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0mL 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
(1)图乙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______mL。

(2)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① B.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3)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为多少?______
【答案】30 B 解:由图3可知,消耗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30mL×1.0g/mL×3.65%=1.095g 设所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
NaOH+HCl=NaCl+H O
4036.5
1.095g
x
40 36.5=
1.095g
x
x=1.2g
答: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1.2g。

【解析】(1)由图3可知,溶液的温度最高时,溶液中的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为7,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30mL,故填30。

(2)A由图3可知,当V1=5mL时温度为22①,选项错误;
B由图3可知,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选项正确;
C该实验有水生成,但不能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选项错误;
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选项错误,故填B。

(3)见答案
1.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A.红色B.蓝色C.红色D.蓝色
【答案】D
【解析】A、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故正确;
B、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正确;
D、纯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错误。

故选D。

2.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的是()
A.火碱,烧碱,NaOH B.熟石灰,消石灰,CaO
C.铁锈,氢氧化铁,Fe(OH)3D.熟石灰,石灰水,Ca(OH)2
【答案】A
【解析】A、烧碱、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OH,故A符合题意。

B、熟石灰、消石灰成分为氢氧化钙,CaO俗称生石灰,故B不符合题意。

C、铁锈成分为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氢氧化铁为Fe(OH)3,故C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的化学式是Ca(OH)2,石灰水是熟石灰的水溶液,不是俗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向加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滴入过量稀盐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AgNO溶液,可验证稀盐酸有剩余
B.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
3
C.烧杯中Na+和OH-数目减少,H+和Cl-数目增多
D.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比反应前少
【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酚酞溶液只有在碱性溶液变红色,因此实验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正确;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因此不能验证稀盐酸有剩余,错误;
C、烧杯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数目不变,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减少,错误;
D、反应没有气体、固体和沉淀生成,因此溶液质量不变,错误。

故选A。

4.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不属于中和反应应用的是()
A.用稀硫酸除铁锈
B.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残余的硫酸
D.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如斯达舒)来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A
【解析】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稀盐酸属于酸,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氧化铁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B、熟石灰是氧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氢氧化钙和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属于碱,硫酸属于酸,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铝属于碱,盐酸(胃酸的有效成分)属于酸,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氧化铝和水,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稀Na0H溶液滴入稀盐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