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蔬菜精深加工,科学构建生产持续稳定、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控的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将建设成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高品质蔬菜生产加工集散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24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65万亩、露地蔬菜195万亩,西甜瓜70万亩,总产量达到74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到425亿元。

到202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70万亩、露地蔬菜210万亩,西甜瓜70万亩,总产量达到75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

主要蔬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机械化装备
水平达50%以上;节水、节肥、减药达10%以上;蔬菜单产提高10%以上,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

到2030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70万亩、露地蔬菜210万亩,西甜瓜7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到6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优化区域布局。

围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三大产业,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优化区域布局。

设施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灌区和山区,以番茄、辣椒、黄瓜、韭菜、芹菜、哈密瓜、甜瓜等为主;灌区和旱作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和大跨度拱棚,山区以拱棚发展为主,日光温室为辅;到2027年,设施蔬菜发展到70万亩。

露地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山区和灌区,以番茄、辣椒、菜心、芥蓝、西兰花、芹菜、娃娃菜、甘蓝等为主;到2027年,露地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10万亩。

西甜瓜产业主要分布在旱作区和灌区,以西瓜、哈密瓜、地膜瓜为主;到2027年,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

2.优化时空布局。

面向国内市场,紧盯国际市场,发挥气候优势,统筹谋划日光温室、拱棚和露地生产,合理安排种植茬口、排开播期、错峰上市,实现四季生产、持续稳定供应。

夏秋季节主攻国内南方市场和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以露地和拱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蓝、西兰花、娃娃菜、芹菜、菠菜
等叶类蔬菜,番茄、辣椒等果类蔬菜,地膜西瓜、哈密瓜、沙漠蜜瓜等西甜瓜;冬春季节主攻北方市场和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市场,以日光温室和拱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番茄、辣椒、黄瓜、西甜瓜等果类蔬菜,韭菜、芹菜、甘蓝等叶类蔬菜,主攻口感番茄、樱桃番茄、西瓜、甜瓜等高品质水果型蔬菜每日优鲜供应。

3.完善冷链集散体系。

积极争取资金,建设蔬菜集配中心、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新零售平台产地大仓,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立足田间地头、设施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紧密衔接市场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购置冷链运输车,配套相关产业,完善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销售体系,提升全程冷链集散集配能力,延长外销供应周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支持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抓住大城市净菜入市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区外大型企业,在蔬菜主产区建设集预冷、分拣、加工、包装、集散、检测、溯源、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蔬菜现代集配中心,服务高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调动市场资源汇集,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连接起来。

每年建设大型蔬菜现代集配中心1个以上,每个集配中心建设冷库5000平米以上,分拣加工车间5000平米以上,交易大棚5000平米以上,并按规定完善配套设施。

4.着力发展初加工产业。

加快初级产品商品化处理,变革当前蔬菜大货销售方式,瞄准大中城市净菜入市需求,对接粤港澳
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厨房、大型商超、电商直营、社区直销等渠道,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蔬菜分级、分等、小包装、精品销售模式,开展鲜切菜、净菜加工,通过采后处理、“梳妆打扮”,提升产品档次,进军高端市场,提高附加值。

5.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培育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市县区建设蔬菜加工示范园区,推广应用真空冻干、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和液态氮、液态二氧化碳喷洒冻结等新技术、新装备,推进传统加工产业改造升级,提升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腌制菜、酱菜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联合肉牛、山羊、水产、草莓等产业开发特色预制菜、保健型预制菜产品。

融合我区特色中药材产品,开发复合型、功能型果蔬汁、果蔬粉、酵素等药食同源产品,根据各地特色,着力开发市场前景好、营养高、口感佳的复配型西瓜汁、番茄汁、芹菜汁、蔬菜粉、黄花菜面膜等产品。

引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提取、酶解辅助、高速逆流、膜分离、微波萃取、纳米包埋、靶向递送等技术,提取黄花菜、辣椒、西瓜皮、西瓜籽等蔬菜特色产品、副产物功能成分,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

6.拓展多种功能。

发展蔬菜公园、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特色蔬菜观赏等新业态,开发“伴手礼”“后备箱”等旅游产品。

引导有条件的设施蔬菜园区融合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内容,建设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在城市郊区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蔬菜产业多功
能园区。

对接盒马鲜生、京东生鲜、美团优选等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导生产基地采用会员宅配、门店直销、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团膳配送等形式,丰富营销业态。

(二)完善生产体系
7.加大良种育繁推力度。

打造种业振兴基地,建设规模化良种育繁基地和蔬菜育苗中心,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良种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建设规模化蔬菜良种育繁和杂交制种基地,提升种子研发育繁生产加工能力,加快选育一批突破性品种,示范推广一批优良品种,推进品种更新换代。

依托龙头企业,建设露地蔬菜良种育繁基地2个,建设黄花菜良种育繁基地2个,建立西甜瓜良种育繁基地1个;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种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通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券和科技型企业奖励补助支持政策,鼓励种业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育种攻关,共建育种创新中心,促进种业振兴。

每年新建和提升集约化育苗中心5个,其中: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大型育苗中心1个,改造提升年育苗能力1500万株以上中型育苗中心4个。

8.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

鼓励各县区统筹乡村振兴衔接等相关资金建设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和拱棚,改造升级老旧日光温室,提高生产性能。

每年新建设施2万亩以上,其中:日光温室0.5万亩以上,大跨度拱棚1.5万亩以上,改造老旧温室1万栋以上。

实施“三品一标”行动。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目标市场质量要求,完善栽培管理、分级包装、加工贮运标准,分区域、分作物,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
量高、产销衔接紧密的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

每年推广大型精准水肥一体化设备10套以上,推广适宜农户应用的小型水肥一体化设备600套以上,推广秸秆还田技术6000亩,推广绿色生产模式6000亩,每年建设蔬菜绿色标准园25—30个,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五化六统一”管理。

9.增强科技攻关能力。

开展东协作,引进东部智力资源,围绕蔬菜制种、西甜瓜等搭建各类平台,完善全市蔬菜“产学研推用”一体化产业技术体系。

强化东科技合作,围绕蔬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土壤健康保持、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低碳高效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嫁接机器人、种苗分级移栽、智能环境调控、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精细生产管控等智能装备研发。

10.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

提升设施环境调控、植保作业机械化水平,补齐精量播种、育苗嫁接、移栽和收获等环节技术装备短板。

开展联合攻关,加快选育、推广宜机化设施专用品种,示范推广宜机化种植技术模式,推进各环节机具装备协同配套,探索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20个,集成示范集约化育苗、灌溉施肥、植保作业、环境调控、采收分级等全产业链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到2027年,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和西甜瓜机械化应用率分别提高到50%以上。

11.推进数字农业发展。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统筹规划建设全市蔬菜产业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基础数据资源库,实现市、县、乡(镇)资源共享,精准管控,加快“数字供销”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大县率先开展数字赋能示范基地建设。

推广设施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技术装备,重点突破设施种植装备专用传感器、自动作业、精准作业和智能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嫁接、授粉、巡检、采收等农业机器人和全自动植物工厂,实现信息在线感知、精细生产管控、高效运维管理。

探索构建露地蔬菜规模化生产耕整地、播种、育苗、植保、采收等人机智能协作技术解决方案。

12.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以地市级检测机构为支撑,县级农业综合大队为主体,构建区、市、县、乡(镇)、村五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投入品管理、生产全过程监管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将县区蔬菜生产、加工、经营主体纳入质量监管平台,实现全产业链信息联动。

推行“合格证+检贴联动”智慧监管模式,所有产品一单一检、一检一码、码码可查,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

加大市场抽检力度,查处农资销售、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蔬菜例行监测及监督抽查,维护市场秩序,确保质量安全。

(三)创新经营体系
13.培育产业大县和专业乡镇。

打破县区界限,一县一业或多县一业,做大优势产品规模,实现集聚效应,加快培育壮大新
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瞄准目标市场,每县聚焦1—2个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单品规模3万亩以上的产业大县,每年争取特色产业强镇项目1个;统筹乡村振兴衔接等相关资金,建设一批品种统一、集中连片、规模效益明显、竞争力强,单品规模3000亩以上的专业乡镇。

14.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按照科技集成、主体融合、产业集群的建设要求,争取资金支持,创建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支持蔬菜产业集群建设,争取农业农村部项目支持,五年建设国家级产业集群1—2个,形成科技集成化、种植规模化、加工聚集化、物流现代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网络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15.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培育壮大蔬菜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产加销一体化企业,构建产业联合体,聚焦主导品种,以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要素融合渗透,推行“经营计划统一、市场开拓统一、资金协调统一、生产资料调配统一、产品销售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和农机管理统一”,实现优势互补、要素融通、共同发展。

加大人才培养,每年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化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经营管理人才200名,培养蔬菜技术骨干100名,培养加工业人才100名,培养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300名,五年柔性引进蔬菜产业品牌营销顾问20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

16.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托农机作业公司、农资销售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按照建设技术指导、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土地托管、金融服务、品牌农业、市场营销、休闲观光“十大功能”,达到服务有合同、作业有标准、人员有培训、过程有记录、产品有监管、质量有保证、能力有提升、效果有考评的“八有”服务标准要求,建设农资服务引领型、农机服务引领型、技术服务引领型、加工流通服务引领型、融合发展服务引领型蔬菜社会化综合服务站。

17.深化产销对接。

鼓励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蔬菜龙头企业入驻大中城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卖场、生鲜超市,加大蔬菜专销区或外销窗口建设。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产销对接,邀请区外客商开展产销对接。

每年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开拓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

积极引进新零售企业和平台,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鼓励在建立直供基地、配送大仓,集采集配中心,辐射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订单生产。

运用好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平台销售,丰富营销业态。

18.唱响蔬菜品牌。

构建单一品种为主的全产业链团体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推广及应用,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GAP 认证,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对标达标生产。

实施蔬菜品牌工程,发挥已有区域公用品牌优势,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培育“番茄”“西
兰花”“食用菌”等具有可辨识、易流通、有内涵的名优品牌,打造“供销壹号”系列行业品牌。

研究设计特色品牌形象标识、广告语、创意包装等,推出整体品牌形象,注入文化、生态、现代营销、服务等新内容,形成蔬菜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品牌模式,提升品牌溢价效益。

借助全国知名农产品展会和外销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支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19.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引导单一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与企业开展股份制合作,以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共同体。

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形成以流通为主导、生产为基础、金融为支撑的综合协同服务。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产销联合体为引领,建立“公司+市场+基地+农户”“企业+村委会+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土地入股、合作共建基地等方式,建立优质优价销售与分红相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发展多样化的联合经营,成立联合体和联合社,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多元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领导包抓工作机制,成立蔬菜产业包抓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常工作。

按照职责分工,聚焦重点工作,建立任务清单、项目清单、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四个
清单”,挂图作战、建账销号,跟踪督办、定期考核,扎实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各县区承担主体责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落实目标任务,各部门、各县区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紧密协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加大政策扶持
做好产业顶层设计,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各部门形成合力,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引导,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

创新扶持方式,采取直接补贴、以奖代补、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和重大项目建设。

根据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源〔2019〕4号),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加大分拣包装、冷链储运、质量检测、脱水加工、晾晒烘干、集中看护、农资存放等配套设施用地审批,规范管理。

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蔬菜因暴雨暴雪、冰雹、风灾等灾害兜底保险,提高保险保障水平。

与交通运输部门联合,进一步强化产地到市场一卡绿通支持能力,保障高效流通。

(三)加强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建立产加销、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服务能力。

探索蔬菜技术推广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和服务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型、经营型机构、组织和企业。

建立东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企业、协会、商会在标准制定、质量监管、
品牌宣传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

(四)强化绩效考评
强化“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和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考核,建立健全“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工作机制,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安排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成绩突出的县(区)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通报批评。

各县(区)要加强效能目标考核工作,对标对表,高质高效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