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选段《不幸的人生》演唱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3奏型增强了旋律的变化和音乐的色彩。
整段的情绪是由美好的回忆转向现在的悔恨,音乐也从明亮转向黯淡。
第三部分为56-77小节,以旋律的模进与歌词的重复作为开头,随后跳进上行,随着一个七度大跳的出现,旋律音高到达小字二组的♭B ,再次将情绪推向高点,又迅速以三连音断崖式地下降,这样的下行方式是较为不稳定的,随后旋律回归平缓。
本段的旋律上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所对应的正是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境。
第四部分为78-94小节,旋律并无任何征兆地转向f 小调,与第三部分使用了十分相似的旋律进行方式,开头采用模进,随后级进上行,将情绪推高,且在小字二组的G 长音保持,反映的是主人公虽然结束了宣泄,但情绪却是久久不能平息的。
第五部分为95-138小节,这一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主旋律几乎与第一部分完全重复,其中采用了钢琴伴奏交错演唱的形式。
节奏型延续使用第一部分的4/4拍与3/4拍交替进行。
两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力度与结束句的旋律上。
这一部分更加强调了弱唱,一直控制在mp-p 这样的区间里,情绪在结束句的爆发之前,始终在积攒。
直到快要结束时(谱例1)旋律进行到小字二组A 和G 时,才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爆发。
在此之后,演唱尾句,旋律并没有过多下行,而是停留在小字二组C 上,给人一种悬挂在高处,无法落底的惆怅之感。
(二)歌词内容1、语境语气
本曲的语境语气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环,可以说主人公的情绪、语气,以及当下的语境是推动歌曲发展的主要动机,以下笔者将对每个唱词部分主人公的情绪以及语境进行简要探析。
第一部分7-22小节中,主人公眼中看到的全是黑暗,心中感受到的全是寒冷,她静静地诉说,同时不断怀疑自己,唱道“也许他是对的,我们该分开了”。
此时的语气中充满迷茫,犹豫与困惑。
第二部分23-55小节中,话锋一转来到他们曾经的美好回忆,女主人公向过去的自己告别,语气中饱含着惋惜与唏嘘,此处的语气随着旋律线条的舒展也更富歌唱性。
第三部分56-77小节中,随着节奏型的变化主人公的语气开始急促,情绪也愈发激动,当情绪在最高点爆发后,又迅速被自己的不知所措拉回到原点。
第四部分78-94小节中,突如其来的转调会给人以惊吓的冲击,主人公受到了冷眼、嘲讽后,情绪惊恐,紧张,这样的情绪时刻紧绷着,直到她无法承受彻底爆发,语气愈发激烈,达到高点,声断情却不断。
第五部分114-138小节中,与首段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已经将所有的情绪全部宣泄,但她对未来的生活依然是没有找到解答。
所有的语气都显得有气无力,情绪波动也趋于平缓,结束句前的呐喊是她最后的爆发,也是无用的挣扎。
在结束句主人公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用死亡了结一切,哀叹自己不幸的人生。
2、写作手法
本首作品的歌词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与主人公的内心、剧情的发展相辅相成,也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文学色彩与深层含义。
第一部分7-22小节中用“又是死一样的寂静,又是冰一样的寒冷”开篇,运用“死”和“冰”两个具有冲击力的字眼,直接抓住听众的心绪,也更加体现出了人物的绝望。
第二部分23-55小节中从向观众诉说的视角转向自己诉说的视角,“别了,幸福的回忆,少女的痴情”“别了,渴望的理想,心头的美梦”。
几个排比的“别了”之后跟着的都是无上美好的东西,用过去的美好字眼,来衬托如今这些东西全部化作烟尘,更体现出主人公命
运的悲惨。
谱例1
90
音乐表演
第三部分56-77小节中,歌词不断地重复,加上语气衬词的运用。
这是主人公内心极度迷茫与徘徊时的内心独白,重复地向自己提问,向上天提问,向能解答她疑惑的人提问,然而无人给予她想要的答案,她只能高声呐喊。
第四部分78-94小节中,“夏日般的威严”“冰霜般的嘲讽”两个排比与比喻的使用,都让“听觉”转化成了“触觉”,更直观地体现出了威严与嘲讽的程度。
第五部分114-138小节中,歌词与第一段稍有替换,“我的歌声伴着泪水,默默哭泣这不幸的人生”本句是完全的写实,朴实无华,不再有任何的修饰,只是主人公在描述自己当下的状况,她早已无言,一心只想结束这不幸的人生。
(三)钢琴伴奏
本曲的分析采用的是钢琴伴奏版本,相较于乐队,采用钢琴伴奏更加便捷,且本曲的钢琴伴奏编排也十分出色,故在此稍作分析。
94-113小节是长段的钢琴独奏,这里笔者认为是对演唱的延续,所谓“声断情不断”,这部分的独奏,起到的就是使“情”不断的作用。
从情绪上来看,本段是延续着主旋律高亢地开头,越来越激动,慢慢趋于平静。
和弦上看,不断地进行大小调交替,让音乐色彩多变,充满不稳定性,填补了演唱声部旋律无法做到的空隙。
本段中出现了高八度的(谱例2),再重复低八度旋律的写作方式,像是一种回声的形式,由远及近,仿佛
是女主人公发出的呐喊,发出回声,声音越来越沉,逐渐恢复到绝望、无解的状态。
三、演唱技巧分析(一)气息运用
声乐演唱中,气息乃是原动力,也是声音的“发动机”。
对于本首难度较大的曲目而言,气息的运用则尤为关键。
演唱这首作品时,在开头就应该将气息“沉在脚底”,保持下腹部的扩张状态,但不能过于紧绷,应是放松地吸气。
演唱到较为平静的片段时,气息时刻都应该是如同涓涓细流一般在身体里循环,保持流动的状态。
而当演唱到较为激动的部分时,气息不能被情绪所影响和牵引,应保持住“上下两端”,音高与情绪上行,气息却是反之向下进行,像“打气筒”一般向下挤压。
当演唱到歌曲中段达到高音时,演唱者的身体无法做到像第一句一样彻底地吸开横膈膜将腹部彻底吸满,这时应做的是保持气息的支点在下腹部,将注意力放在腰腹部力量上,身体可微微向后仰,运用腹部的弹力,使呼吸自然地向上冲击从而达到高音所需。
而此时,尤其重要的一点则是身体始终要保持松弛状态。
当我们演唱到歌曲后半部分时,情绪已经到达高点,气息稍有上浮实属正常现象。
而我们则需要借助长短的钢琴间奏,同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气息,迅速让气息回到“脚底”。
那么在演唱最后的再现部分时,才能够重新回到较为平静的状态演唱。
(二)咬字吐字
在歌剧演唱当中,将歌词内容准确传达是绝对重要的任务,故咬字在歌剧当中尤其重要。
本首歌曲音域宽广,情绪变化幅度较大,故咬字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本曲不似艺术歌曲或创作歌曲多合辙押韵,由于歌词多为剧情服务,故每一句的韵脚都各不相同。
但无论歌词如何变化,中国声乐都需要依托中国文字来演唱。
而中国的汉字,其构成无非是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
我们常说,“字头出,字腹立,字尾归。
”何为字头出?顾名思义,就是每个字的字头要喷吐有力,出声清晰。
字头的表现形式,其实可以理解为汉字中的声母,如“是”中的“sh ”。
想要声母有力,则必须唇齿各司其职,放松下颌、舌头、牙关,力求做到喷弹灵巧
有力,且不僵硬。
例如曲中“可怕啊,父亲夏日般的威
谱例2
91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3严”一句中,“可怕”二字是需要清晰传达给观众的,那么如果没有清楚的字头喷吐,听上去有可能是“河坝”,不仅会产生歧义,还十分影响歌曲情绪的表达。
而“字腹”,可以理解为汉语拼音中韵母的前、中部分,如“山”中的“a ”。
“立”则是要求这一部分的元音应发音到位。
想要做到“字腹立”,一定要保证口腔的完全打开,所有元音发音时的规定动作都准确完成。
例如本曲中的“涓生啊,我的爱人”一句中,“爱”这个字,若是字腹发音不到位,口腔没有完全打开,则会变成“我的诶人”,十分影响听感,也同样会带来歧义。
“字尾”也就是汉语拼音中韵母的后半部分,如“明”中的“ng ”。
“归”则是指归韵,也就是每个字在收尾时应该要正确地结束在相对应的肌肉位置上,不仅要位置准确,还必须做到迅速归韵。
例如本曲中的“死一般的寂静”一句中的“静”字,若归韵不到位,则有可能会唱成“激进”,对于歌词含义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其他因素1、人物演绎
本曲作为一首歌剧选段,与演唱并驾齐驱的就是演绎。
将人物的形、神、心都传达给观众,是我们的首要目的。
剧中,子君是一位具有一定先进思想的女性,她生活在思想热潮大幅爆发的“五四运动”时期,她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反对包办婚姻与封建礼教,崇尚天性解放与个性自由。
整体上已经有了“新”女性的影子。
笔者之所以说她具有“一定”的先进思想,正是因为她的“先进”是仅限于爱情层面,却并未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追求什么。
她在婚后便不再接受新的思想,不再学习新文化,认为女人婚后就应相夫教子,一心扑在爱情上,也暗示了她婚姻破碎后便选择结束生命的结局。
本片段中,子君与涓生婚姻破裂,子君便一蹶不振,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也正是因为她这样的思想,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演绎中,我们应当将子君的绝望、无助、迷茫通过声音、语气、情绪表现出来,把握好子君的人物形象,才能传达给观众一个活生生的“人”。
2、演唱音色
整部歌剧作为一部充分结合与吸收西方音乐形式的民族歌剧,无论是在歌剧的分幕、音色的选择上,都与传统的民族歌剧如《白毛女》《党的女儿》这类有所
不同。
而作为演唱者,我们能够把控的部分就是音色的不同。
在传统的民族歌剧中,女高音的音色往往是明亮的、清脆的、符合中国人音乐审美的。
其唱法与音色发源于中国民歌。
而在这部剧中,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演唱方式,音色更加追求圆润、浑厚。
那么在演唱中,我们应当时刻注意后通道的建立,将哼鸣点从眉心向后移动,转移到头顶,可以想象有一根绳子从自己的头旋处牵引着自己,来寻找向后的、向上的哼鸣位置。
本文通过对创作背景、音乐元素、演唱技法等方面对歌剧《伤逝》选段歌曲《不幸的人生》进行了简要的探究,研究方法虽并不复杂,但却是演唱者在演绎人物与作品之前必不可少的流程与工序。
本曲是一首具有一定难度的咏叹调作品,想要完整地演绎这首作品,对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文学功底与情感把握都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足以看出本剧虽然借鉴了西方歌剧的演唱方法与形式,但讲述的却是东方的、中国的故事,使得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得到了高度的结合,促使其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歌剧情结: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人民音乐,1999,(04):15-17.
[2] 孙晓春.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S1):67-69.
[3] 于宪淼.歌剧《伤逝》中悲剧人物子君的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 杨洁.歌剧《伤逝》经典唱段《不幸的人生》演唱诠释[J].当代音乐,2021,(09):132-135.
[5] 鲁迅.伤逝[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