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抛弃——谈“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效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式学习有许多其他学习方式无 法 替 代 的 优 点,但 探 究式学习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了解这 些 条 件 有 利 于 我 们 更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从 教 学 内 容 看,须 有 恰 当 的 探 究 问 题,问 题 是 探 究 的 载 体,它要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这 些 特 征;从 时 间 方 面 看,学 生 们 需 要 有 时 间 去 思 考、猜 想、验 证、讨 论、总 结;从 教 学环境看,要 在 充 分 了 解 学 生 的 基 础 上 选 取 适 当 的 教 学 资 源.另外,探究 式 学 习 需 要 充 足 的 探 究 材 料. 同 时,教 师 要 做好组织工作和指导工作,要把学生的思 维 恰 当 地 导 向 更 广 更深的方向.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 当,都 是 有 意 义 的 学 习. 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 方 法 ,正 确 处 理 好 “面 向 全 体 ”和 “因 材 施 教 ”的 关 系 .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中,我让学生 动 手 操 作 把 圆 转 化 成 我们学过的图形,从 而 推 导 圆 的 面 积 公 式. 七 八 分 钟 后,除 了几个课前预习的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 的 长 方 形 外,其 他 的 学生手足无措.对 于 这 种 状 况,我 并 不 感 到 奇 怪,因 为 和 以 往的直线图形相比,圆 是 曲 线 图 形,学 生 不 知 从 哪 儿 下 手 进 行割补,也就无法 转 化 成 学 过 的 图 形. 于 是 我 激 趣,让 学 生 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然后再模仿操 作,最 后 学 生 在 比 较、探 究中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 式. 学 生 学 得 轻 松,于 是 我补充说:“同学们 学 得 轻 松,因 为 你 们 站 在 巨 人 的 肩 膀 上. 为了研究圆的面积,科 学 家 们 付 出 了 很 多 艰 辛 与 努 力,希 望
关 键 词 :探 究 学 习 ;接 受 学 习 ;启 发 接 受 式 ;方 法 得 当 ;教 师 引 领 ;融 合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 倡 导 自 主、合 作、探 究 的学习方式.苏联教 育 家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说 过:“儿 童 的 智 慧 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我们的数学课堂 上,时 时 看 到 学 生 动 手 操作的身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操 作 中 创 新,在 操 作 中 发 展智慧.我作为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虽 然 深 刻 地 感 受 到 了 课改给课堂 教 学 带 来 了 新 活 力,但 也 产 生 了 不 大 不 小 的 忧 虑.今天,对发现、探究的凸显,使不少 教 师 在 教 学 改 革 时 误 解了课改的实质一一继承和发展,他们认 为 只 有 探 究 学 习 才 是学生唯一且最好的学习方式,全面 否 定 接 受 学 习. 新 课 程 理念下,我们要抛弃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 的 机 械 接 受 的 学 习 方式,但要积极汲取启发接受式学习 中 有 益 的 营 养 成 分. 我 们 要 的 是 “扬 弃 ”,而 不 是 “抛 弃 ”.
周刊
��������������������������������������������������������������������������������������������������������������������������������������������������������������������������������������������������������������������������������������������������������������������������������������������������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们一样,勇于猜 测,大 胆 实 践,做 一 名 科 学 探 究 者 .”
在 本 教 学 片 段 中,首 先 让 学 生 充 分 地 去 尝 试,当 学 生 不 得法时,我才进行讲授.此时,学生注 意 力 集 中,思 维 也 极 其 活跃,这种启发式接受学习,就显得 有 效. 同 时,教 师 深 入 挖 掘 知 识 背 景 ,让 学 生 体 会 到 教 学 内 容 的 人 文 价 值 . 三 、把 握 好 “自 主 探 究 ”与 “教 师 引 导 ”的 时 机 .
扬弃≠抛弃
———谈“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效整合
徐凤莲
摘 要: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 要 抛 弃 传 统 教 学 方 式 中 那 种 不 顾 学 生 情 感体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汲取 启 发 接 受 式 学 习 中 有 益 的 营 养 成 分,我 们 要 的 是 “扬 弃 ”,而 不 是 “抛 弃 ”. 接 受 学 习 和 探 究 学 习 作 为 两 种 不 同 的 学 习 方 式 ,都 有 存 在 的 价 值 ,是 相 辅 相 成 、缺 一 不 可 的 .
为了促进 学 生 的 思 考,我 们 必 须 集 各 种 学 习 方 式 的 优 点,根据时间、地 点、内 容、对 象 的 不 同 有 所 侧 重 的 展 开. 下 面就对“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 效 整 合,谈 几 点 粗 浅 的 看法: 一 、要 了 解 开 展 探 究 式 学 习 的 条 件
在具备了以上条件后,教师应不失时 机 地 为 学 生 提 供 充 分的思维空间和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 会,让 学 生 亲 自 经 历 “做 数 学 ”的 过 程 .
例如,在认识“正方形”的教学中,对 于“正 方 形 四 条 边 都 相等”这一结论,我没 有 照 搬 教 材 让 学 生 用 指 定 的 方 式 进 行 实验操作,而是创设 富 有 开 放 性 的 问 题 情 境,引 发 学 生 通 过 尝试猜测、自主探 索、动 手 实 践、合 作 交 流 等 途 径,创 造 出 了 “折”“比”“量”等操作方法,多角度地参 与 了 知 识 的“再 创 造” 过 程 ,实 现 了 知 识 技 能 目 标 和 发 展 性 目 标 的 和 谐 发 展 . 二 、教 学 不 在 于 方 法 本 身 ,而 在 于 运 用 方 法 的 得 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