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村零售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提高对发展农村零售业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科学的农村零售业发展规划、创新农村零售业态、规范农村零售市场秩序等措施,对于确保农村零售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着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但从1987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关注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

2004年,我国粮食缺口达3750万吨,一些地区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重新将一号文件回归“三农”,其主题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一号文件制定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和举措,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一号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多年来,中央发了十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说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特别与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国务院、国家商务部还为此颁布了专门的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的通知》(国办发[2004]57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通过“双百市场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使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农村零售业的新特点
(一)农村零售市场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
2006年我国县及县城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867亿元,比2005年增
长12.6%,是2000年的1.66倍。

2007年安徽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403.7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其中农村市场实现1078.7亿元,比2006年增长16.9%。

(二)农村零售市场繁荣、日用消费品市场丰富
2008年春节,安徽省枞阳县虽然遭受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袭击,交通严重受阻,但横埠、会宫、官桥等乡镇零售市场仍然活跃,数量众多的小型超市、便利店、夫妻店、小摊贩商品琳琅满目,货源充足,日用消费品应有尽有。

农民在雪灾的环境里过春节没有遇到“买难”的尴尬。

(三)初步形成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网络
一是城市名店向农村延伸,如江苏“苏果”连锁超市公司2006年有网店1508家,其中县和县以下的乡镇店879家,占网点总数的58%。

2005年销售额181.2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店95亿元,占销售额52%。

在1508个门店中,县级店274个,乡级店469个,村级店136个。

二是2005年3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三年内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年全国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了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

安徽省繁昌县于2005年7月全面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共新建、扩建或改造乡村农家店237个,总营业面积近2万平方米,覆盖了全县6镇90%以上的行政村,受惠农民达10万多人。

同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连锁店基本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起到了引导性、示范性作用。

三是原有的农村零售网点自愿加盟连锁,逐步提升、改造规范。

安徽徽商集团红府超市农村加盟店30余家,把地熟人熟的本地资源与城市商品流通综合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原本存在的数量众多的夫妻店、农家店、小摊点。

这些网点共同形成了农村零售市场网络。

(四)民营企业成为农村零售市场主体
近年来,县及县以下零售商业通过招商引资、民间资本进入、合作经营、股份制改造等办法,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收购、兼并、转产、破产和解体等方式,基本完成了国有零售商业企业改革任务,使其退出零售商品流通领域。

2006年底,安徽寿县共有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网点15600多户,从业人员3.6 万人,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其中民营企业经营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占95%以上。

该县商贸流通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成份、多形式、多业态、多元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农村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消费品销售额比重与城市相比表现为持续下降,增速减缓
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但县及县以下地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7%,即使加上县城的销售也不到40%。

从发展速度上来看,“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64%、58.7%、50.6%、48%和34.3%。

2006年,我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6.1%,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5%。

2001年至2006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1.5%、14.6%、10.3%、14.7%、13.6%和14.3%。

而同期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7.7%、6.9%、6.9%、10.6%、11.5%和12.6%;2001年至2005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业新增幅则为:7.3%、7.4%、6.3%、10.7%和10.8%。

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持续下降,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

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

剔除农村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二)零售商品档次偏低,部分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受零售商经营条件限制和农民购物的廉价偏好,农村零售业经营的商品虽然品种多样,但多属于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且不同商家经营品种雷同,中、高档次商品极少。

笔者调查安徽枞阳县横埠、会宫、官桥镇白酒市场,很难找到茅台、五粮液、水井坊等高档白酒,中档次的白酒也不多。

鞋帽服装商品也是如此,家用电器更不用说。

实际上,农民消费水平在总体上比较低的情况下,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业挣了不少钱回家过年的,他们受到城市消费潮流的影响,希望得到中、高档次的消费品而不能从零售市场得到满足。

(三)导师制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
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
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
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
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
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

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

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

[参考文献]
[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
[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