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揭阳市惠一中、揭东一中2016-2017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

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

一个是“富强”。

民众求富,国家求强。

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

“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

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

以物质和精神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

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

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

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

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

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

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

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

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

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

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

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的。

另一个是“和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

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

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

“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

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

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

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1.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A. 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 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C. 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举起,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D. 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 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 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 “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 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 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 “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

题中A项,原文说“‘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B 项,原文为“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主体是“追逐符号的人”,这里把宫殿庙宇的建造与“追逐”精美的宫殿庙宇混为一谈。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应该是“不理解‘和而不同’”;另外,建造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与建设者是否理解“和而不同”,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匠李直
海飞
名满暨阳的斯宅大财主斯元儒要造一幢一千根柱子组成的大房子,斯元儒让人把告示贴遍了暨阳城的大街小巷。

谁要是能把工程包下,谁就能成为一个不小的财主。

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

斯元儒穿着白色绸衫,指了指堆在地上的一堆歪扭去似乎只能当柴烧的木头,轻声问:“这些木头可以派什么用场?”一个木匠走了,又一个木匠走了,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四散。

空荡荡的门前,突然多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也轻声说:“这些木头可以做架马。

”架马是江南一带木工用的辅助工具。

斯元儒看了年轻人很久,年轻人也看了斯元儒很久。

斯元儒说:“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说:“我叫李直。


从此李直的影子就时常出现在斯宅千柱屋的工地上,他从不亲自动手干活,但是一直称自己是著名的木匠。

有许多时候,他关起门读书,而且写写画画。

他把斯元儒让他住的房子当成了书房。

当然也有许多时候,他会出现在工地上,工人们都是他招募的,工人们对他异常恭敬,都叫他“李师傅”。

他从都不曾和工人们说话,他只会在听到工人叫他时,轻轻地答应一声。

隔一些日子,他会拿出一张图纸,再隔一些日子他又拿出一张图纸,东阳的木雕师傅了,义乌的砖雕师傅也了,许多工匠们聚集在一起,像一支部队一样。

李直就是首长,李直发誓要造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房子,它不会比皇宫大,但至少要比皇宫精致。

许多工匠发现,李直的头发居然在短短一年内变白了,而工程却迟迟未能完工。

工匠们还发现,斯元儒的女儿斯冬梅,经常跟在李直的屁股后头巡视工程进度,还有就是斯冬梅咯咯的笑声经常出现在李直的房间里。

建好的千柱屋,美轮美奂,方圆几百里,恐怕无以能比。

斯元儒给工人们发了工钱,他多喝了几杯,突然说:“今天我把小姐斯冬梅许配给李直。

”工人们正在划拳行令,突然停了下,很静。

稍顷,工匠们齐声欢呼。

李直笑了笑,用手理了理头发,他的头发像一丛白菊怒放着。

接下的日子,李直在千柱屋里住了下,只是读书写字。

斯冬梅常伴着他,有一天对李直说:“我爹说你不是木匠,你可能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但不会是一个木匠,因为你的
手这样白嫩,你从没有接触过锯斧刨。

”李直说:“我不仅是优秀的设计师,还是优秀的木匠,优秀的木匠是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做活的,就像优秀的厨师从不自己切菜一样。


斯冬梅笑笑,斯冬梅在又一个日子里说了同样的话,李直说:“你拿工具。

”锯斧刨等工具都拿了,千柱屋里住着的斯元儒一家包括老妈子等几十口人全了。

斯元儒说:“李直,如果你做不木匠,你就得离开这里了,我想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一个优秀的木匠。


李直没说话,他取了一根歪七扭八的木头,到黄昏的时候,他做了一匹歪扭去的马,所有人都大笑起,在大笑声中开始离开,只有李直一个人立在原地,默不作声。

而他白嫩的手上分明多了几个紫血泡。

李直要离开了,斯元儒付清了所有的工钱。

离开之前,斯元儒请李直吃一个刚刚送的西瓜,李直拿起一把凿子,三下五除二把西瓜分成许多块。

然后他拿起一块笑着说:“这一份是我的。

”他边吃西瓜边走出了千柱屋的大门,走出许多路以后,他扔掉了手中的西瓜,一回头看到了倚在门框上的斯冬梅,就笑了一下。

斯元儒也在吃西瓜,他吃了很多西瓜,他的心里也在笑,女儿许给木匠那是自己一时冲动,现在这个相当知趣的木匠自己走了。

但是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小小凿子切的西瓜竟平整得像刀切一样。

他愣住了,一阵风吹,那匹院子里李直做的木马,原本是站着都在晃的,现在在风力作用下竟然嘚嘚地奔跑起。

斯元儒的脸突然变青了,他遇到的不是一个只为了赚一点工钱的木匠,而是一个世外高人。

斯冬梅也愣住了,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掉下。

斯冬梅对斯元儒说:“我一定要跟他走。

”然后,斯冬梅去追赶李直。

在一个叉路口,斯冬梅看到了一个箭头,又一个叉路口,又看到了一个箭头。

斯冬梅追上李直的时候,李直说:“我怕你追不上我就画了许多箭头。

”李直又说:“你跟我走吧,我给你造一幢精致的木房子,你给我生十个孩子。


李直说:“我要让他们成为十个优秀的江南名匠。

”这时候,一场清凉的雨开始飘落,斯冬梅扑进李直的怀里,开始了一场一生之中最痛快的流泪。

(选自《21世纪金奖小小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像蚂蚁一样四散”,两个“像蚂蚁一样”的重复,形象而又幽默地表现了建造一千根柱子的大房子的工程难度之大。

B. 斯元儒指着一堆歪扭去的木头“轻声问‘可以派什么用场’”,李直“轻声说‘可以做架马’”,两个“轻声”重复,表现了前者语轻而用意深,后者语轻而信心足。

C. 斯元儒看了李直很久,李直也看了斯元儒很久,两个“看了……很久”的重复,表现了前者对对方的赏识与信任,后者对承接工程的坚定信心。

D. 李直在工地上从不动手干活,从不主动和工人们说话,说明了他脱离生活实际且有点傲慢,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为下文写其遭到嘲笑做了铺垫。

5. 小说在刻画木匠李直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6. 作者写到的木匠李直技艺高超,为什么要写他在众人面前“出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沉着自信:轻声说出似乎无用的木头的用途,与斯元儒对视很久,认为自己不光是优秀的设计师,还是优秀的木匠。

②坚定执着:发誓造出世上独一无二的房子,全身心投入设计中,精益求精,以至头发变白,指挥众匠人实现誓言。

③矜持自守:面对众人的嘲笑,借吃西瓜的机会,用小凿子把西瓜切得平整如刀切,然后离开斯府,以此无声地抗议。

④重情重义:离开斯宅时对斯冬梅笑,表现出感情的留恋,用箭头为她指路,向她说明对婚姻的美好设想,表现出对斯冬梅的爱。

6. ①从情节安排的角度看,使情节出现波澜。

李直由受拥戴到嘲笑再到让人震惊,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丰富人物形象,说明李直不仅仅是出色的设计师,也是一个出色的木匠,手艺高超到一般人无法理解;李直没有被众人理解,而自己也不屑争辩,体现出他高傲的一面。

③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作者借李直雕马的技艺先是受到嘲笑,后才被察觉出高妙的情节,说明真正优秀的人有时也可能受到冷遇。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前者表现了前斯宅的工匠之多,建造工程的吸引力之大。

C项,“赏识与信任”错,“斯元儒看了李直很久”表现出的是对李直能否干好工程的怀疑。

D项,“脱离生活实际且有点傲慢”错,写李直在工地上的表现是为了体现他的大匠特点,不同于一般的木匠。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轻声说出似乎无用的木头的用途,与斯元儒对视很久,认为自己不光是优秀的设计师,还是优秀的木匠”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沉着自信”的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

特别是针对不同
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

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

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

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时,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

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

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的冲动。

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

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 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答案】7. B 8. CE
9. 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

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坚定执着。

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

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

【解析】
7. 试题分析:“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8. 试题分析:每项2分。

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

B“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

D水平超过任何莎剧译本,无依据
9. 试题分析:注意从“满怀热情”“坚定执着”“精益求精”“不惧困难”的角度作答。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

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

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席旦,字晋仲,河南人。

七岁能诗,尝登沉黎岭,得句警拔,观者惊异。

元丰中,举进士,礼部不奏名。

时方求边功,旦诣阙上书言:“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

”神宗嘉纳,令廷试赐第。

徽宗召对,迁右.司谏。

御史中丞钱遹率同列请废元祐皇后而册刘氏为太后,旦面质为不可。

遹劾旦阴佐元祐之政,左转吏部员外郎。

俄拜御史中丞兼侍讲。

内侍郝随骄横,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

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语,嫌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召为侍郎。

户部
..
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

自赵谂以狂谋诛后,蜀数有妖言,议者遂言蜀土习乱。

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遂言:“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而有司
冀赢羡,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


..
帝曰:“朕.为卿损数百万虚券,而别给缗钱与本业,可乎?”对曰:“陛下幸加惠远民,不爱重费以救敝法,此古圣王用心也。

”自是钱引稍仍故。

坐进对淹留,黜知滁州。

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

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

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诱保、霸二州内附。

旦上章劾才叔为奸利敛困诸蕃之状,宰相不悦,代以庞恭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