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太平坝乡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cbf6e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9.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病害,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中最常见且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主要影响马铃薯地下部分,特别是地下茎和块茎,病害发生后会导致栽培品种的减产甚至毁根,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下面是关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介绍。
晚疫病发病规律:1. 发病环境要求:晚疫病的发生需要温湿环境,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8℃-25℃,相对湿度超过90%时,病害发展较快。
2. 病原菌运输途径:晚疫病菌主要通过孢子传播,风雨天气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害严重的地区,飞蝇、蜘蛛、蚜虫等也可作为病原菌的传播媒介。
3. 感病过程:病原菌在植株表面形成菌丝,菌丝侵入马铃薯的表皮后,迅速感染到地下茎、块茎等部位。
感染后,病原菌在植株内迅速繁殖,导致腐烂和萎蔫。
4. 侵染途径:晚疫病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降雨滴侵染导致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土壤中病原菌侵染马铃薯的地下部分。
综合防治技术:1. 选择抗病品种:通过选用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选用抗性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和病害造成的损失。
2. 硬化栽培: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种薯浸种处理,使用一定浓度的化学药剂浸泡处理种薯,提高种薯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风险。
3.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可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降低受病害侵染的可能性。
4. 间套作物:通过种植间套作物,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晚疫病的发生机会。
5. 喷药防治:定期对马铃薯进行药剂喷洒,可以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喷药前需要根据气象条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正确施药。
6. 清除病害部位:在发现病害部位时,及时将受感染的植株剥离出来,进行销毁,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包括发病环境要求、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以及感病过程和侵染途径等方面。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如选择抗病品种、硬化栽培、合理施肥、间套作物、喷药防治以及清除病害部位等,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病害给产量和品质带来的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a6e68b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1.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由疫霉菌引起,其发病规律与病原菌、寄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1. 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疫霉菌的传播途径:疫霉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即菌丝形成的孢子飞散在空气中,然后附着在马铃薯植株上。
疫霉菌还可以通过种薯、土壤和水等途径传播。
(2)疫霉菌的侵染过程:疫霉菌在马铃薯植株上进入孢子萌发期,然后形成疫霉菌丝,侵染植株的叶片和茎部。
在受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刺激下,疫霉菌会迅速繁殖并形成孢子,继续侵染其他植物部位。
(3)发病规律:晚疫病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发病的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以上,这是晚疫病发病最为严重的条件。
晚疫病的发病也与植株的品种、生长期、田间管理等因素有关。
2. 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病品种,如“恩斯皮亚”、“巴雷尔”等。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做好病害监测:定期检查田间植株,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记录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后续控制提供参考。
(3)病害预警和病害预测:结合病害监测数据,利用病害预警系统和病害预测模型,及时提醒农民进行病害防治工作。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在快速生长和果实发育期需要大量的氮肥,但氮肥过多会抑制马铃薯的免疫力。
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合理调控。
(5)病害防治药剂的使用:疫霉菌对药剂的耐药性较高,因此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科学严谨。
合理使用药剂,遵守使用规程和剂量,对于减少药剂残留、预防药剂抗性的发生至关重要。
(6)采用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合理密植、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定期清除病残体等。
要做好田间杂草的清除工作,以减少病害菌源的来源。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042e3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d.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
它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需了解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 病原菌介绍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菌有两种: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Phytophthora1mirabilis。
在我国的马铃薯种植区域,以Phytophthora infestans为主要病原菌。
2. 发病环境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
适宜的气象条件为温暖潮湿(18-24℃)、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和多雨的环境。
3. 发病规律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植株上地下茎、叶片和茎部发病,其发病规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中、后期。
初期为孢子萌发,侵染感染,形成侵入皮肤组织;中期为孢子长出感染孢,形成新的侵染;后期为侵染组织蔓延整株。
随着孢子和担子形成,传播扩散,大量病孢子通过大气、水流传播,使距离传播。
形成群发性病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1. 预防为主(1)选用抗病品种在马铃薯种植前应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和适应性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叶片之间的湿度,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3)良好的田间管理包括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地表水分、定期清除病株和杂草等,都有利于减少病害的侵染和传播。
2. 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农药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菌剂,如百菌清、多菌灵等,来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但应注意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和用药浓度进行喷施。
(2)科学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使用农药,避免药剂过量使用或者频繁使用同一类农药,造成药剂残留过量。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一些天敌微生物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fc2fb9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9.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
1. 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湿度和感病的马铃薯品种。
在20-25°C和高湿的条件下,晚疫病菌繁殖和侵染能力最强。
晚疫病菌对马铃薯不同品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些抗性较差的品种容易感染。
2. 发病过程晚疫病菌主要通过孢子侵染马铃薯植株的叶片和茎部。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霉斑,随着病程的发展,霉斑逐渐扩大,并在湿润条件下形成霉座。
霉座上产生大量的孢子,随着风雨水珠的传播,晚疫病菌传播到其他的植株上,形成新的感染点。
在病程发展后期,病菌进一步侵染茎部和块茎,导致植株衰老和产量下降。
1. 品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首要措施。
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程度和防控能力,选择抗病性较好的马铃薯品种种植。
2. 病原监测定期对田间马铃薯病情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晚疫病的发生程度和病害传播情况。
对可疑植株和病斑进行采样检测,确认是否为晚疫病,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3. 种植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株的种薯进行种植,确保种子的健康和抗病性。
种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菌的传播。
4. 轮作制度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将马铃薯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破坏晚疫病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菌的数量和侵染风险。
5. 农艺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和烧毁病株和病叶,防止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水分过多,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6. 防病剂应用在发病高峰期和病害流行期间,可以使用有效的防病剂进行喷药,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使用方法,注意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
7.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对晚疫病进行生物防治。
使用拮抗菌剂对晚疫病菌进行阻击,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1ca58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8.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叶片上的孢子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对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孢子传播:晚疫病主要通过孢子在作物上的传播引发病害。
一般在潮湿、高湿度的环境下,孢子会通过风、雨滴等途径传播到叶片上,并侵入叶片中引发病害。
2.发病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高温高湿的条件是晚疫病菌的适宜生长环境。
土壤中积水和破损的叶片也是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
3.疾病发展:一旦马铃薯叶片受到感染,晚疫病菌会迅速侵入组织内部,通过叶片内部的血管迅速蔓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最终导致马铃薯的凋萎和死亡。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育抗病品种: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提高植物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避免病害通过种薯传播到新的农田。
3.合理施肥:合理施用肥料,增强作物自身抵抗力,提高抗病性。
4.科学浇水:避免农田积水,减少土壤中的湿度,减少病害的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及时阻断病害的传播。
6.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防菌等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7.轮作休闲:适时进行轮作休闲,避免长时间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如选育抗病品种、健康种薯、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遏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产。
【以上参考翻译待修改】。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9e1ed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4.png)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容易引起疫情,导致产量急剧下降。
及时有效的防治晚疫病对于马铃薯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晚疫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晚疫病的发生原因1. 气象条件:晚疫病病原菌对气温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比较适宜的气温为15-20℃,湿度在90%以上。
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病原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疫情。
2. 病原菌来源:晚疫病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土壤、秸秆等途径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上,晚疫病病原菌容易越冬,也容易在新一轮的生长季节中传播。
3. 马铃薯品种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能力不同,一些抗性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4.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二、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清除病株:一旦发现患有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应立即将其烧毁或深埋,不可留下残株,以免造成病害的继续传播。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晚疫病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不可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病害的滋生繁殖。
4. 防治病害: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来控制病害。
5.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晚疫病的管理方法1. 种植前期管理: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在种植前,也可以使用草甘膦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播种前土壤的卫生。
2. 病害监测:在播种后,要及时观察病株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病害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扩散。
3. 合理灌溉: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种植旋作:在连作马铃薯的地块上进行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ddd6e0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a.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1.病原传播途径: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风传途径传播,病原菌进入病田后,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孢子在气流中的传播,感染马铃薯植株。
2.病原菌侵入: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通过根系、茎片、嫩叶等部位侵入马铃薯植株,进入植株组织。
3.发病条件:发病的温度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关键因素,一般在15-30摄氏度之间,以20-25摄氏度为最适。
高温会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低温会阻止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综合防治技术:1.良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要选择无病无虫的种薯,以免将病原菌传播到田间。
2.病害监测:定期对田间的马铃薯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病害预测:通过监测病害发生的天气条件和病害指标,结合气象预测,可以提前进行病害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疫病菌源消毒:在种植前要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种薯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
5.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氮、磷、钾比例,防止营养过剩导致马铃薯生长过旺,易感染病害。
6.轮作间作:实行合理的轮作间作,不仅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7.化学防治:遵循科学的农药使用原则,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8.生物防治:利用一些生物控制剂对马铃薯进行防治,如拮抗菌、促生菌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总结: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良种选择、病害监测、病害预测、疫病菌源消毒、合理施肥、轮作间作、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也需要加强对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396d00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4.png)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能够造成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全面歉收。
晚疫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病害,对于马铃薯种植业具有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就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做一个详细阐述。
一、发生原因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晚疫病菌在叶面上产生孢子并且通过划伤或切口进入植物内部,从而引发病症。
晚疫病菌最适合生长的条件是潮湿的气候和高温,而且在25°C—30°C的温度下,病害就会有比较严重的发展。
晚疫病菌的传播也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它可以通过风传播或者在水中传播,有时一场雨就足以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二、症状1. 叶子上的症状: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显著的症状就是叶片上的水渍状斑点。
在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水渍状的浅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迅速扩展并且变成黑褐色的斑点。
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这些斑点上还会看到粉红色的孢子粉。
叶子表现出被烧过的感觉,很快就会枯黄并且干死。
2. 茎和叶柄的症状:感染了晚疫病菌的茎和叶柄会有水渍状的斑点,并且在这些斑点上也能够看到黑色的霉层。
病变的茎和叶柄会逐渐变软并且枯死。
3. 块茎的症状:感染了晚疫病菌的马铃薯块茎会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的斑点,其形状不定,表面也有黑色的霉层,块茎内部会变得软弱并且无法食用。
三、防治措施1. 块茎选择:在种马铃薯的时候,要选择抗病优良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前要对块茎进行浸种处理,可以选择用3%的漂白粉进行浸种,这样可以有效地杀灭晚疫病菌。
2. 合理施肥: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氮肥,但是不能施用过多的氮肥,因为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长势过旺,易感病。
在施肥时需要注意控制氮肥的量,同时还需要适量施用磷钾肥料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合理密植:适度的密植可以减少茎叶部位的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产量。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d8587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1.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分布。
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害防治措施等。
一、发病规律1.气候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温湿环境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病,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害发展较快。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晚疫病的高发季节。
当夜间温度大于15℃,白天温度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时,是病害发生的最佳条件。
2.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晚疫病菌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风传、雨滴飞溅、昆虫传播等。
雨滴飞溅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当雨水冲击到植株上时,会将病害菌孢子带到新的地方,从而引起新的感染。
晚疫病病害病原体还可以通过种薯传播。
一旦种薯受到感染,会在新的种植地带来病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措施: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应注意避免氮肥过量,否则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是有效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许多抗病品种被选育出来,并且不断有新品种的引进。
选择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
3.药剂防治: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元素硫、苯甲酸、苯酚类杀菌剂等。
药剂的使用需要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气候条件合理调整,注意遵循使用说明。
4.病害监测与预测:及时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对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田间巡查和病害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病害的发生情况,对潜在的病害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73c26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7.png)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晚疫病菌属于真菌门、糠囊菌纲、疫霉科、晚疫病菌属。
它是世界范围内马铃薯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给马铃薯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发生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介绍马铃薯晚疫病。
1.环境因素晚疫病的发生分布和流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一般以高温多雨为宜。
干燥或低温时,菌蠢不能在地上部繁殖,疫病患者较少,而当气温较高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极易造成播种后5~7天发病。
2.土壤及马铃薯种薯土壤的肥力越高越易罹患疫病,因此多熏施腐熟肥,何况肥力不足者便可降低疫病之发生。
马铃薯种薯单位重量越多疫病患者越多;并且是外地转运种薯易患疫病。
最好使用化学处理过的种薯。
3.宿主马铃薯是晚疫病菌的特生寄主。
但除了马铃薯,还有其他十余种植物可作为晚疫病菌寄主,这是由于不同的晚疫病菌寄主的接种代宽及血清学变种之多。
4.传病源传病源设刁恶疫孢子(黑粉孢子);在病者罹病后短时间便可形成黑粉孢子,这种孢子杂飘散在空气中,因风而传播;有时雨水较大或浆露时,能将这种孢子冲洗到地上,再使之发芽生长而附着疫病植体上以感染。
5.缺肥低肥莳栽地区的地下部发病率较高,缺铁病情较为严重;缺錳者,地上部聚病。
1.地上部马铃薯晚疫病的初期症状是在地上部(尤其是叶片)上出现类圆形、浅褐色至褐色的病斑。
受侵染的叶片在潮湿的情况下,病斑上会生长出灰白色的白粉,这是晚疫病菌的孢子。
随着病斑的扩大和融合,整片叶片就会逐渐枯死。
2.地下部在地下茎块上也会出现大约1~2cm大小的斑点,最初是边缘融化。
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且发生软组织腐化,最终导致整株植株死亡。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播种密度保证良好通风情况和阳光照射,以减缓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种薯处理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种薯,限制外地种薯的输入,避免病害的传播。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3fd5e5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2.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半腐菌属的晚疫病菌引起的病害,是引起全球马铃薯病害最严重的病原之一。
其发病规律较为复杂,一般受气候、土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在高温、潮湿、多雨的环境下更易发生,病菌在湿度高于90%、温度在10-25℃之间时生长最快。
因此,在雨季和潮湿的山地环境中,病害易发生。
2. 土壤条件:土壤的酸碱度、硬度、肥力等均影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土壤过于酸性,会影响病害的发展,而肥力过高则会加重病菌的繁殖。
3. 马铃薯品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不同,有些品种较为耐病,有些品种则较易感染。
因此,在选用种植品种时要注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4. 管理措施: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定期松土、加强肥水管理、清除病残体、定期喷洒杀菌剂等。
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需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包括以下几方面:1.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在选用品种时,要考虑到当地气候条件、病菌的毒性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2.合理的施肥。
合理施肥可提高植物的免疫能力,增加植株的抗病性。
3.定期清理病残体。
清理田间病残体可减少病菌的存活,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
喷洒杀菌剂可有效减轻病情,减少病害的发生。
5.加强病情监测。
定期对田间病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害,防止病害扩散。
总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较为复杂,需要我们综合防治,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治措施,才能控制病害的发生,保证马铃薯的生产和质量。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40c2f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b.p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1. 发病规律:(1)病原菌来源: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中的病残茎、块茎、病叶以及种薯残渣等进行传播。
(2)影响因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高温潮湿环境有利于晚疫病菌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在25-30℃、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下,病害易发生。
(3)发生阶段:晚疫病的发病过程主要包括诱发期、侵染期和病害发展期。
诱发期是指在温湿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依靠携带sporangium子囊孢子等进行传播,进入植株体内;侵染期是指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侵染并繁殖;病害发展期是指病斑逐渐扩大并发展到整株植株,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2. 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晚疫病的耐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环节。
选用抗病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马铃薯植株的通风透光程度,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3)病害监测和预警:及时进行病害监测,掌握病害发生的趋势和传播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应注重钾肥的施用,适当增加硫、钼等微量元素的供应,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5)化学防治:借助化学药剂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措施。
可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处理,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注意轮作和合理的使用剂量。
(6)适时疏叶和修剪:定期疏叶和修剪有助于提高植株的通风透光性,减少植株表面潮湿环境的形成,降低晚疫病的发生风险。
(7)合理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整洁,并及时清除病残茎、块茎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避免过度灌溉和淹水等情况的出现,以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5e59d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2.png)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由于气候、病原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就会发生,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那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是怎样的?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1、气候因素晚疫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容易促使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引发病害的爆发。
尤其是在夏季多雨季节,气候条件更加有利于晚疫病的发展。
2、病原菌传播病原菌可通过风雨等途径迅速传播。
另外,感染的种薯、残根残茎、杂草等也是病害传播的途径。
一旦病原菌侵入田间,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广泛的感染。
3、抗性差异马铃薯品种之间对晚疫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容易受到感染,而另一些品种则相对抗病。
抗性较差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者应优先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
选用具有抗性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风险,减少防治成本。
2、轮作制度实行科学的轮作制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将马铃薯与其他不同寄主作物轮作,可以破坏病害的传播途径,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3、合理密植适当的植株密度有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植株叶面的湿度,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
过于密植会导致植株间通风不畅,容易造成湿度过高的环境。
4、合理施肥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维持植株的营养平衡,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过量施肥会导致植株生长过旺,易受病害侵袭。
5、药剂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间,可以采用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选择合适的药剂,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施药时间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
6、病害监测与预警建立病害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进行预警,有助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现代技术如卫星遥感、气象预报等可以用于病害的预测。
7、消毒种薯在种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病原菌的数量。
消毒处理可以采用化学方法或者热处理方法,确保种薯的健康。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5e57ec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2.png)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类真菌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1.1 天气因素天气因素是晚疫病的主要发生原因之一。
常见的暴雨天气或者阴雨潮湿的气候,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病原菌的繁殖都是非常有利的。
当气温在15~25摄氏度之间,湿度在90%以上时,是晚疫病发生的最佳条件。
1.2 土壤病原菌种植土壤中,如果存在着晚疫病的发生源,比如感染着晚疫病的残茬、杂草、土壤中的壤螟,都是很容易成为感染源的因素。
做好病地施肥和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1.3 马铃薯品种市场上的马铃薯品种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也是不同的。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也可以有效地预防晚疫病的发生。
2.1 叶片症状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叶片造成的病害是最为典型和显著的。
病害初期在叶片表现为淡黄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展成为水浸状细菌斑,严重时整片叶子都变成黑色,甚至枯死。
茎部症状主要表现为水渍状病斑在茎部扩展,最终导致茎部折断,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块茎症状表现为表皮出现暗色的小病斑,随着病害的加重,块茎逐渐腐烂变软,影响块茎的储藏和质量。
3.1 预防措施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保持土壤的通风透气,避免发生积水等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
疫病发生后,可以使用药剂防治,常见的防治药剂有7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喷洒时要将药液喷透,均匀地喷满叶片和茎部,确保药剂的充分接触。
3.3 科学种植马铃薯种植前要从正规种子公司购买抗病性较强的马铃薯种子,并进行科学的间作和轮作种植,减少病菌对土壤的侵害。
3.4 合理施肥及时合理施肥可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性,使其在受病原菌侵害后能够迅速恢复生长,增加产量。
3.5 病害监测在种植过程中,定期对田间病情进行监测,并对发现的病害进行及时处理,减少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和扩散。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02918b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2.png)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于半生菌组织破损或受到适宜的高温高湿条件下,由半生菌休眠体迅速发育形成的一种病害。
一、发生原因1. 天气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温和湿度变化密切相关。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原菌易快速繁殖,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
2. 病原菌侵染: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是半生菌,通过病原菌侵染引发病害的发生。
3. 马铃薯种植品质:若种植不合格的马铃薯种子,容易带入病原菌,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
二、症状特征1. 叶片坏死:在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叶片坏死。
2. 枯萎蔫黄:植株叶片逐渐枯黄,植株生长不良。
3. 茎部病变:茎部出现病变,表现为水渍状凹陷,表皮破裂。
4. 地下器官发生变化:马铃薯块茎发生腐烂、霉变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三、防治措施1. 合理选址:在种植马铃薯时,要选择空气流通、土壤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水涝,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2. 种植优质种子:在种植前要对马铃薯种子进行严格筛选,选择健康无病害的种子,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3. 合理施肥:施肥要合理,保证植株充足的营养,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4. 喷施药剂:定期进行药剂喷施,提前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
5. 采用抗病品种:在种植马铃薯时,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6. 防治在育苗期:马铃薯的育苗期应特别注意,保持育苗土壤的适宜湿度,避免因过湿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天气条件、病原菌侵染以及种植品质有关。
因此在平时的马铃薯种植管理中,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提前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12ceb7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8.png)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1. 引言1.1 引言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个病害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常常会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爆发,并且会迅速蔓延。
马铃薯晚疫病的早期防治是非常关键的,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就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日常的农作物种植和管理中,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发生原因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
其主要发生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气候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高湿度和适宜的温度是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理想环境。
特别是在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夏季,马铃薯晚疫病易发生且传播迅速。
2. 病原菌侵入途径: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通过风雨等自然因素传播,也常常通过种子、病残体、病土、农具、昆虫等媒介传播。
留意疫病的病源史、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3. 主要宿主:马铃薯晚疫病菌在马铃薯和番茄等植物中引起病害,这些植物是其重要宿主。
合理的轮作种植和病害防治,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重要举措。
气候条件、病原菌传播途径和主要宿主的影响是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防控意识,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2.2 症状症状是指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后植株上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现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病斑: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叶片上出现大片的浅绿色斑点,这些斑点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变成黄色,最终变成褐色或黑色。
病斑周围还会有黄绿色边缘,整体呈现不规则形状。
2. 叶片萎缩:受到晚疫病侵害的叶片会逐渐萎缩并丧失生机,整片叶片变得干枯脆弱。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efb275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4.png)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邓雄远
【期刊名称】《农村科技开发》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近年来,马铃薯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对适合加工用的马铃薯品种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目前尚无更加优良的加工用的品种的情况下,“大西洋”成为加工企业首选品种。
根据全年作物布局习惯,我县种植马铃薯多为冬种春收(1~4月份),但有些年份在大田生长期正值阴雨天气,对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极易造成晚疫病流行。
为此,针对2003年“大西洋”品种晚疫病流行原因及发生为害规律进行调查,采取积极对策进行综合治理,是保障马铃薯丰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页数】1页(P21)
【作者】邓雄远
【作者单位】473000,长汀县农技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丰都县太平坝乡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J], 孙宗仕
2.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J], 吉勇;赵丽琴;陈廷珠;申时荣;吴毓飞
3.宣威市倘塘镇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J], 秦绍文;宁德彦
4.定西地区南部二阴区马铃薯晚疫病暴发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J], 漆文选
5.高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J], 罗军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都县太平坝乡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根据丰都县太平坝乡的自然气候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重庆丰都;太平坝乡
太平坝乡地处五陵山区的七跃山山脉。
耕地集中分布在海拔1 470~1 510 m 的高山平原上,多以平地为主。
马铃薯是太平坝乡的主要种植作物,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32.8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6.97%。
马铃薯晚疫病近几年已成为太平坝乡马铃薯生产的制约因子。
根据太平坝乡的自然气候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作如下探讨。
1 发生流行原因
1.1 气候条件适宜
太平坝乡全年有效积温4 124.5 ℃,降雨日数115~125 d,降雨量2 000 mm 以上,相对湿度在90%~95%以上,无霜期152~165 d,平均温度11.3 ℃。
冬季最低气温可低至-12 ℃以下,连续冰冻期可达100~120 d。
夏季气候凉爽,阳光下最高温度只有38 ℃,室内最高温度仅25 ℃左右。
低温、多雨、湿度大、无霜期短、冬早春晚,是典型的农业气候特点,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有利气候条件。
1.2 自然环境独特
太平坝乡四周环山,落差300~700 m,形成了冬夏气候反常的独特高山小盆地气候。
冬季严寒,干冷空气沉于盆底不易透出,温度较之同海拔地方低5~7 ℃;夏季却较炎热,潮湿的热空气沉积于盆底不易散发,温度则较之同海拔地区高出4~5 ℃。
其独特的小气候,给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高温高湿的适宜生态环境。
1.3 夏季季风盛行
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夏季,由于夏季季风的盛行,为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提供了动力。
一是马铃薯植株间相互碰撞,产生机械伤口,使晚疫病病菌从中心病株扩散、侵入。
二是晚疫病病菌的孢子囊是借气流向四周重复、循环扩散、再侵染的,夏季季风的盛行加快了晚疫病病菌的增殖、扩散进度,使全田迅速发病,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面积甚至全境流行危害。
1.4 主栽品种退化
太平坝乡多年来主栽的马铃薯品种是巴山白。
该品种因植株叶片大、细胞组织排列稀疏,季风盛行容易造成机械伤害,本来抗病性就低,加之在栽培过程中没有进行种质提纯复壮,品种混杂、退化,丧失了固有的抗病性。
1.5 土壤严重酸化
整个太平坝乡的耕地,由于自然气候、耕作栽培不利因素的长期影响,土壤酸化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据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样分析,pH值≤5.5的酸性土达436.47 hm2,占耕地面积的73.38%。
土壤酸化,一是导致作物品种的适宜性降低,生长不良,抗逆性差;二是土壤硅、钙、镁等盐基离子浓度低,作物缺乏这些营养,抗病性差,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弱,病菌容易侵入危害。
1.6 防治意识淡薄
太平坝乡地处丰都南岸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差,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意识非常淡薄,认为施药防治既费工费时,
又费神增投。
因此,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时一般都不进行防治,更谈不上在发病初期进行预防。
1.7 防治措施不当
有点防治意识的农户,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中,存在防治措施不当的问题,防治与不防治效果不明显。
在防治时间上,多在大面积严重发生了才施药。
在防治药剂上,药剂不对路,是药就用,不问起什么用,更有甚者把杀虫的药用来防治施马铃薯晚疫病。
在施药技术上很不到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喷施药液量不足。
2 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品种,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
根据太平坝乡2008—2010年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结果,鄂薯5号、鄂薯8号脱毒新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有较高的抗性,适宜作主栽品种推广。
因此,建议太平坝乡2012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种植农户的思想工作,用鄂薯5号或鄂薯8号脱毒新品种一次性取代当地老品种巴山白。
2.2 做好种子处理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在病薯中越冬。
当翌年播种后,只要温湿度适宜,便可发病成中心病株,形成初侵染源。
因此,在播种前一定要采取以下方法对种子进行药剂浸种。
一是福尔马林浸种。
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 min,再堆闷2 h,散晾后播种。
二是甲霜灵·锰锌浸种。
在种薯切块后,在干燥的地方堆放、摊平,厚度为10~15 cm,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雾至淋湿薯块为止,不翻动薯块,自然晾干后播种[1]。
2.3 施用石灰调酸
针对太平坝乡耕地严重酸化的现状,要深入研究、落实控制土壤酸化的措施。
解决了土壤酸化问题,才能逐步提高作物适宜性问题。
根据当地多年治酸经验结合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结果和资深土壤专家建议,可在马铃薯播种前撒施生石灰4 500 kg/hm2中和土壤的酸性,达到改造酸性土壤的目的。
同时还可提高土壤钙离子浓度,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有效态钙的吸收,确保作物钙营养的供需平衡,提高作物对病虫的抵抗能力。
2.4 去杂除劣保纯
确保马铃薯种子品种纯净,是提高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提高产量的关键。
因此,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一定注意做好去杂除劣保纯工作。
去杂除劣保纯,要抓住3个环节:一是在播种前处理种子时要除去杂、劣种子;二是在生长期间要拔出病、杂株;三是在收挖、整地时要除尽残薯,为翌年消除“隔生薯”[2]。
2.5 推广先进农艺
一是合理密植。
实行宽行密窝方式栽植,按0.80 m×(0.20~0.21)m规格播种,密度控制在6万窝/hm2左右。
二是按测土配方施肥推荐配方施肥,切忌偏施氮肥和过量施用氮、磷肥。
单质化肥自配,底肥可施腐熟灰渣肥7.5~12.0 t/hm2,或施尿素135~150 kg/hm2(或碳酸氢铵360~375 kg/hm2)、过磷酸钙495~510 kg/hm2、硫酸钾150~165 kg/hm2;追肥在马铃薯块茎膨大初期施尿素135~150 kg/hm2、硫酸钾150~165 kg/hm2。
专用配方肥,底肥可施腐熟灰渣肥7.5~12.0 t/hm2,或施腾升牌专用配方肥(纯养分8∶12∶25,总纯养分≥45%)600 kg/hm2;追肥在马铃薯块茎膨大初期施尿素165~180 kg/hm2。
三是实行深沟高垄。
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按30 m间距开1条底宽30 cm、面宽60 cm、深40 cm的深沟,播种后起垄20 cm;薯块膨大初期追肥后培土上厢起垄,达到垄高30 cm。
开沟起垄
的方向按利于快速排水的方向而定。
四是勤除杂草。
勤除杂草可降低植物密度和近地空间湿度,避免杂草与马铃薯争光、争肥、争空间,把有限的空间留给马铃薯,改善薯田生态环境,减轻晚疫病的发生程度,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五是适时早播。
太平坝乡每年的6月下旬,都有1次15~25 d的连续阴雨天气过程。
此时正值马铃薯的块薯膨大期和花蕾期,相对湿度大,温度较高,最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
为了错过6月下旬的连续阴雨天气过程,把马铃薯的花期提在6月20日之前,必须适时早播,于3月5日开始播种,最迟3月15日播种结束[3]。
2.6 建立预警系统
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预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最先进的系统。
运用该系统,能准确掌握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时间,可为预防治疗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时间提供可靠依据。
2.7 实行统防统治
一是防治措施。
组建一支有组织、有实力、有技术、有设备的专业化防治队伍,改变传统的群防群治方式,实行费用统筹、药剂统配,开展跨区域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二是防治策略。
根据多年有效防治经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策略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预防选用保护剂,治疗选用杀菌剂。
三是防治技术。
选用对路高效的药剂进行统一时间防治是防治技术的关键。
根据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监测,在预警指数达到7时开始用保护剂58%甲霜灵·锰锌500~600倍液喷雾预防。
在发现中心病的发病初期,拔除、销毁中心病株后,用治疗、保护性杀菌剂68.75%银法利悬浮剂1 125 mL/hm2对水675 kg 喷雾,根据发病情况,连续喷施2~3次,每次用药间隔7~10 d[4]。
3 参考文献
[1] 丁华,朱晓慧,白国梁.靖边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188,190.
[2] 李继.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9):28.
[3] 智冬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11(3):34-35.
[4] 郭辉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