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内容:
1.构建设计出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具体评价模型
2.构建设计出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具体评价量规
3.在班级中过程性评价开展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4.成长记录袋的收集、制作。
5.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
6.结论的得出、总结。
研究步骤:
一、前期准备(2016年6月~8月)
1.文献研究。收集、阅读相关国内外文献,分析确定本次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了解当前国内外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实施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支持。
(1)分析实验班的过程性评价量表数据,了解通过实施过程性评价,实验班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态度、创新能力、探究精神等的变化。
(2)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期、中期、后期问卷,进一步了解过程性评价实施情况。
(3)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情况。
2.总结
对本次研究情况作出总结,得出结论。并分析本次研究的收获与不足。
2.调查问卷设计。问卷需要了解包括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应用情况,对传统评价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的看法和态度。
3.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设计好过程性评价标准和量规。这个部分是整个研究的核心也是难点。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从多个方面,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态度、创新能力、探究精神等出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也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主体可以不仅仅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同学。
课题名称: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乔布斯的苹果改变了世界。在这样一个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就有可能成为 21 世纪的新“文盲”。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故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中职必修课对中职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限制,在中职学生进入中等职业高中之前,计算机课也就是信息技术课,在他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时段里,是一门不被重视的副课。他们对计算机课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大多是没法上普高,才上的中职,相对于普高学生而言,他们无论在学习基础还是学习态度上有些都有较大问题。有的学生连打字都不会,有的学生学习态度极差,上课睡觉、吃东西、顶撞老师。这个时候,如果这门课再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势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喜欢上课的学生更为讨厌上课。
3.成长记录袋制作。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利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学到的技术、制作的作品、阶段学习总结、各类评价表等。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到自己学了什么、自己有何优缺点以及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分析、总结(2017年7月~8月)
1.数据分析
本研究希望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探究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多维度、多角度来评价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学生自评、互评,以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所收获,改善学生厌学现状。
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不是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种智力。每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形式又是不一样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各种智力没有好坏之分、轻重之别,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促进他们由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的迁移,实现优势互补。过程性评价关注细节,重视过程,有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或者说是人生命意义上的学习评价。可以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判,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态度、探究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出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ຫໍສະໝຸດ 在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研究实践,以期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余下3页自行添加)
二、实施(2016年9月~2017年6月)
1.评价实施。选择自己所教的两个水平相近的班级,一个班级为实验班,采用过程性评价。另一个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考试评价。
2.问卷发放。分为前期、中期、后期问卷。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发放。
2.评价反馈。在探究性活动中完成过程性评价之后, 应该留出一段时间, 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到自身在构建知识时存在的缺陷,从而采取补救性措施进行弥补, 促进自我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果,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不断调整活动进程, 完善教学过程。
1.构建设计出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具体评价模型
2.构建设计出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具体评价量规
3.在班级中过程性评价开展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4.成长记录袋的收集、制作。
5.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
6.结论的得出、总结。
研究步骤:
一、前期准备(2016年6月~8月)
1.文献研究。收集、阅读相关国内外文献,分析确定本次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了解当前国内外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实施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支持。
(1)分析实验班的过程性评价量表数据,了解通过实施过程性评价,实验班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态度、创新能力、探究精神等的变化。
(2)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期、中期、后期问卷,进一步了解过程性评价实施情况。
(3)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情况。
2.总结
对本次研究情况作出总结,得出结论。并分析本次研究的收获与不足。
2.调查问卷设计。问卷需要了解包括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应用情况,对传统评价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的看法和态度。
3.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设计好过程性评价标准和量规。这个部分是整个研究的核心也是难点。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从多个方面,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态度、创新能力、探究精神等出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也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主体可以不仅仅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同学。
课题名称: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乔布斯的苹果改变了世界。在这样一个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就有可能成为 21 世纪的新“文盲”。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故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中职必修课对中职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限制,在中职学生进入中等职业高中之前,计算机课也就是信息技术课,在他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时段里,是一门不被重视的副课。他们对计算机课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大多是没法上普高,才上的中职,相对于普高学生而言,他们无论在学习基础还是学习态度上有些都有较大问题。有的学生连打字都不会,有的学生学习态度极差,上课睡觉、吃东西、顶撞老师。这个时候,如果这门课再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势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喜欢上课的学生更为讨厌上课。
3.成长记录袋制作。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利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学到的技术、制作的作品、阶段学习总结、各类评价表等。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到自己学了什么、自己有何优缺点以及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分析、总结(2017年7月~8月)
1.数据分析
本研究希望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探究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多维度、多角度来评价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学生自评、互评,以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所收获,改善学生厌学现状。
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不是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种智力。每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形式又是不一样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各种智力没有好坏之分、轻重之别,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促进他们由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的迁移,实现优势互补。过程性评价关注细节,重视过程,有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或者说是人生命意义上的学习评价。可以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判,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态度、探究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出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ຫໍສະໝຸດ 在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研究实践,以期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余下3页自行添加)
二、实施(2016年9月~2017年6月)
1.评价实施。选择自己所教的两个水平相近的班级,一个班级为实验班,采用过程性评价。另一个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考试评价。
2.问卷发放。分为前期、中期、后期问卷。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发放。
2.评价反馈。在探究性活动中完成过程性评价之后, 应该留出一段时间, 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到自身在构建知识时存在的缺陷,从而采取补救性措施进行弥补, 促进自我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果,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不断调整活动进程, 完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