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多个“符号反转”现象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6期物探化探计算技木Vol.42No.6 2020年11月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GEOPHYSIC A L AND GEOCHEMIC A L EXPLORATION Nov.2020
文章编号:1001-1749(2020)06-0773-09
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
多个“符号反转”现象特征分析
李论,王鹏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710077)
摘要:在四川某石墨矿区进行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勘探时,经常发现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出
现“符号反转”现象,甚至有些测点的响应衰减曲线出现多次“符号反转'',在可能造成该现象出现
的众多原因中,激电效应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因此,在对分析实测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特征
的基础上,利用含激电效应的长导线源瞬变电磁一维正演,探讨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中多次
“符号反转”现象特征,说明激电效应也是引起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出现多次“符号反转”现象
的原因。
关键词: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实测数据;正演响应;多次''符号反转”现象;激电效应
中图分类号:P631.3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issn.1001-1749.2020.06.11
0前言
早期人们在进行瞬变电磁勘探有时会观测到响应数据中出现负响应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理论上不符合瞬变电磁响应按指数衰减规律。
人们对负响应的研究,并没把这一现象仅仅归咎于介质电阻率的频散特性(导电率随频率的增加而同相地增大),而是对其他一些可能的原因也进行大量研究,比如认为是由地下介质的某种未知特性、所使用仪器本身或者外界存在某种未发现的干扰因素造成的[1]。
对于此国内、外学者做了研究。
最初,BuselliG[]研究磁导率的频散现象,发现磁导率的频散效应使重叠回线瞬变电磁响应在晚期衰减变得更慢,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负响应的产生,因此磁导率的频散性不可能引起负响应;Lee T[]研究了位移电流的影响,发现位移电流只对高阻围岩在极早期阶段产生影响,因此介电效应不是实际野外工作瞬变电磁负响应产生的原因;Gregory A Newman[4]指出当导体远离发射端而靠近接收端时,导体中会产生与发射电流方向相反的回流电流,响应曲线产生“符号反转”,他利用响应近似计算的视电阻率曲线特征不符合层状地层的响应特征,但这种现象仅可能在早期出现;Andreas Hordt等旧研究了地形对长偏移距瞬变电磁(Long Offest Transient Electromagntic Method,LOTEM)响应的影响,认为地形起伏在瞬变早期阶段响应有影响,并且发现地形效应虽然改变响应曲线的形态但保留了响应的原始特性,因此地形效应不是瞬变电磁响应在中晚期阶段负响应产生的原因。
排除了上述种种可能的因素,人们逐渐把中晚期瞬变电磁响应中负响应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地下介质电阻率的频散性。
目前,国内、外针对回线源瞬变电磁响应中的激电效应影响已经做了大量研究。
Bhattacharyya[]对极化介质在时间域电磁响应中研究,发现当极化参数改变时,对瞬变电磁响应曲线
收稿日期:2019-1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6061806)
第一作者:李论(1992—),男,硕士,主要从事瞬变电磁法理论与应用研究,E-mail:1120085528@ 。
774物探化探计算技术42卷
有较大的影响;Lee T[7]研究了均匀半空间极化球体模型的瞬变电磁响应,指出了由于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具有频散特性,所以在某时间段内有可能观测到瞬变电磁响应出现“符号反转”现象;Gubatyeko 等、Weidelt P[—9]在理论上证明当地下介质导电率具有频散特性时,重叠回线瞬变电磁响应则会出现负响应,响应衰减曲线出现“符号反转”,使得响应衰减不符合瞬变电磁响应衰减规律。
Gerald G. Walker[10]通过对回线源瞬变电磁实测响应和正演研究,探讨了响应衰减曲线中出现两次“符号反转”现象的机制;Raiche A P等[11]利用均匀半空间模型研究激发极化效应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规律与影响程度;Flis M F等[12]通过对地下极化体的充放电过程研究,阐述了激电效应产生的物理机制,并且对可极化层状大地模型和均匀半空间三维极化体进行了数值计算,讨论了激电效应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规律;Smith R S等,Elliott等[13-14]利用导出的重叠回线电压响应近似表达式,从经验上探讨了从受到IP效应影响的瞬变电磁数据中消去激电效应影响、突出目标体电磁感应效应方法的可行性;Smith R S等[15]经过研究总结出了对瞬变电磁响应中的负响应产生的三条有利的条件,即有大的激励电流、接收线圈靠近极化异常体、感应电流衰减应该比极化电流衰减的快;El—Kaliouby等[16]研究了均匀半空间中泥岩介质的Cole—Cole模型参数,并计算重叠回线装置下可极化均匀半空间模型响应,并给出了计算响应中最大负值的近似公式;Desclot res M等"]通过研究发现激电参数很大时,利用Cole—Cole复电阻率模型也可以使瞬变电磁响应在早期出现负响应;Hoheisel A等[18]利用含Cole—Cole复电阻率表达式的长偏移距瞬变电磁(LOTEM)正演响应和实测数据研究了激电效应对的响应影响规律,发现利用复电阻率模型计算的瞬变电磁响应与实测响应能够较好地吻合;Hal-bauert—Zadorozhnaya等[19—22]研究了瞬变电磁响应中的激电效应,利用受激电效应影响的瞬变电磁响应检测地下水中烃化物的污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含激电效应的瞬变电磁响应反演方面的研究,Kozhevnikov等[3]利用在对Western Yakutia, Russia的冻土地区瞬变电磁探测数据研究,成功的提取了响应中的激电参数;Kozhevnikov[24—26]又对均匀半空间和两层模型中激电信息的提取,并且对不同回线装置、同一模型的响应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提取激电信息;Flores C等⑶]对受激电效应影响的斑状铜矿瞬变电磁数据进行反演,并成功的提取激电信息和利用激电参数对研究趋于不同矿物区别;
E Yu Antonov[8]研究了受激电效应影响的回线源瞬变电磁数据反演软件TEM—IP,并将该软件应用于Pyakyakhinka油田非冻土区(层间不冻层)和南西伯利亚克拉通地区油气探测的瞬变电磁数据中,结果表明该软件计算效率较高,计算效果好;Seidel M等[9]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受激电效应影响的重叠回线瞬变电磁理论数据和Nakya地区的金伯利矿瞬变电磁实测数据反演提取激电信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提取瞬变电磁实测数据中激电信息的案例,多为理论方面的研究。
殷长春等[0]研究含Cole—Cole复电阻率表达式的回线源三维瞬变电磁正演响应,探讨激电效应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含激电效应情况下电磁场在地下扩散特征;王隆平等[1]分析了重叠回线瞬变电磁响应中的激电效应,认为激电效应是与电磁感应效应作用相反的一种“负效应”,总结了一套抑制瞬变电磁响应中这种效应的实用方法;余传涛[2]尝试了通过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提取重叠回线瞬变电磁响应中的激电信息;殷长春[3]研究了三维时间域航空电磁响应中激电效应对电磁场在空间和时间上传播的影响规律;陈帅等[4]利用改进的OCCAM反演方法对含激电参数的层状模型进行了反演试算,实现了重叠回线瞬变电磁响应激电参数的提取。
可见目前对回线源瞬变电磁响应中的负响应研究的较多。
由于导线源瞬变电磁场的复杂性,目前对其响应中的激电效应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是单对实测数据的研究更少,而且还不能简单的把实测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中的负响应简单地归结为激电效应引起的。
笔者在展示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实测响应衰减曲线(感应电动势)出现的多次“符号反转”现象的实例基础上,通过引入Cole—Cole复电阻率模型的长导线源瞬变电磁正演响应,探讨不同参数对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出现多次“符号反转“现象特征。
1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特征
由长导线源瞬变电磁法理论研究可知,该方法
6期李 论,等: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多个''符号反转”现象特征分析
775
-S 4
10-110.
*v . A
d5#I 0A
p o c m p u l
1.08196 ms~88.3103 ms 10.3897 ms~91.5659 ms
a
--------0.00123265 ms 〜79.9168 ms
----- 0.00123265 ms 〜79.9168 ms
一 0.00123265 ms 〜79.9168 ms
—0.0117852 ms~82.5028 ms --------0.0117852 ms~82.5028 ms
一 0.0117852 ms~82.5028 ms
—0.112839 ms~85.2952 ms
----0.112839 ms 〜85.2952 ms
一 0.112839 ms~85.2952 ms
—1.08196 ms~88.3103 ms
001 0.01 0.1 110 100
Time/ms
Time/ms -r-- - -60 7 8 9 o 1 2 . lo-e
lo-lo-'lo-'lo-'o 窗 CA p o o n p u l
一一------0.1233265 m s~79. 9168 ms —0.1233265 m s~79. 9168 ms --—0.1233265 m s~79. 9168 ms -----0.0117852 m s~82. 5028 m s —0.0117852 m s~82. 5028 m s --—0.0117852 m s~82. 5028 m s ----- 0.112839 m s~85. 2952 m s 0.112839 m s~85. 2952 m s ----- 0.112839 m s~85. 2952 m s —1.08196 m s~88. 3103 ms -----1.08196 m s~8& 3103 ms
—1.08196 m s~8& 3103 ms …—1.0819§ms~88. 3103 mp 0.01 0.1
Time/ms
虚线取绝对值后的负响应实线正响应
图1 部分测点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图
Fig 1 Partialmeasurementtransientelectromagneticresponsedecaycurve
(a)测点16 — 1080响应衰减曲线;(b)测点16 — 1280响应衰减曲线;(c)测点19 — 1080响应衰减曲线
具有对低阻异常体反映灵敏、高阻层容易穿透、信噪
比高、野外施工效率高、受地形影响小、探测深度大 等优点,因此本次工作选择利用长导线源瞬变电磁
法,探测某地区石墨矿赋存状态,对拓宽瞬变电磁的 应用有重要意义。
在对实测瞬变电磁响应进行分析时,经常发现
实测响应中出现大量的负响应,对负响应取绝对值,
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就能观察到“符号反转”现
象。
为了说明该现象,对同一测点的瞬变电磁响应 选择不同采样时间范围进行分析,采样时间道都为
三十道,本次长导线源瞬变电磁数据采集发射与接 收均采用V8系统,其中工区布设长导线源长度为
2.4 km,发射电流为15A 。
测线16偏移距为1.2
km,测线19偏移距为2. 1 km,所有测线均在发射 长导线源的同一侧,不存在因接收点在导线两侧带 来响应值符号改变的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测 点的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出现了两次或三次“符 号反转”现象,其中两次“符号反转”现象指的是瞬变
电磁响应由正响应变为负响应再变为正响应,或者 由负响应变为正响应再变为负响应。
针对实测数据 来说,三次“符号发转”现象是指,瞬变电磁响应由正
响应变为负响应再变为正响应最后在晚期变为负响
应,这也是目前首次发现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存在多 个“符号反转”现象的案例。
对于测点16〜1 080(图1(a))采样时间范围
为 0 00123265 ms 〜79 9168 ms 、0 0117852 ms
〜82 5028 ms 、0 112839 ms 〜85 2952 ms 的 瞬 变电磁响应曲线均出现两次“符号反转”现象,只是
幅值大小在变化,并且随着第一个采样时间道的时
间增大,正响应逐渐占主导地位,采样时间范围为 10 3897 ms 〜91 5659 ms 的 响 应 全 为 正 响 应 , 但 响应的幅值已经变得很小。
测点16〜1 280 (图1(b))采样时间范围为
0 00123265 ms 〜79 9168 ms 、0 0117852 ms 〜 82 5028 ms 、0 112839 ms 〜85 2952 ms 瞬变电
磁响应曲线均出现三次“符号反转”现象。
采样时间
范围为1. 081 96 ms 〜88. 310 3 ms 的瞬变电磁响应 曲线出现了两次“符号反转”,响应由负响应变为正 响应再变为负响应,采样时间范围为10. 389 7 ms 〜
91. 565 9 ms 的响应衰减曲线则只出现了一次“符 号反转”现象。
测点19〜1 080 (图1(c),采样时间范围为 0 00123265 ms 〜79 9168 ms 、0 0117852 ms 〜 82 5028 ms 、0 112839 ms 〜85 2952 ms 瞬变电
776物探化探计算技术42卷
磁响应曲线均出现两次次“符号反转”现象,响应由负响应变为正响应再变为负响应,采样时间范围为1.08196ms〜8&3103ms,10.3897ms〜91.5659ms的响应衰减曲线则只出现了一次“符号反转”现象。
根据前人研究总结,导线源瞬变电磁场是比较复杂的,容易受实际地形起伏影响,再加上实际地质体是三维的,因此推测测点19〜1080的早期时间道就出现负响应的原因,可能是山地效应以及是石墨矿体相对于发射源与接受点之间特殊的位置引起的。
根据工区岩(矿)石的物性测试的结果表明,石墨矿整体为低阻高极化特性,因此在该工区进行瞬变电磁勘探时,瞬变电磁响应可能受到严重的激电效应的影响。
根据瞬变电磁法中激电效应产生机制,因此可以推测测点16〜1080,16-1208以及19〜1080测点的晚期响应中的负响应,可能是由于激电效应引起的。
在进行实测响应与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时,发现存在单个“符号反转”或多个“符号反转”现象的测点与石墨矿体的位置并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然这也是因为影响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因素较多的原因。
如果进行反演解释时为了避免早期道的负响应影响,只采用较晚采样时间范围的数据时,可能造成浅部地质信息的丢失,而且由于晚期信号强度较小,容易受噪声干扰,数据质量较差。
当直接对负响应取绝对值、去除负响应然后插值以及采用去除噪声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都会对数据解释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了解释成果的可靠度。
因此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瞬变电磁响应中的负响应,都会对后期数据处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2正演响应研究
相对于回线源瞬变电磁法,由于导线源瞬变电磁场是非常复杂的,实际接收的响应往往与偏移距、收发距等因素有关,再加上实际地质体是三维的,利用一维长导线瞬变电磁正演响应拟合实际测量的瞬变电磁响应是不可能的。
因此不选择工区岩(矿)石参数作为正演参数,而是通过可极化均匀半空间、可极化层状模型响应,对响应衰减曲线中的多个“符号反转”现象特征进行探讨。
2.1理论计算方法
在频率域中,长导线源瞬变电磁产生的垂直磁场可以表示为电偶极子产生的垂直磁场沿长导线的积分[10],假定导线源的中心点位于坐标原点,沿s 轴向两侧延伸至L和一犔:
=d+F)”。
疋犑1(犚)dAd S(1)
狌。
式中:d S表示对s微分项;”为自由空间中的磁导率;狔,三)为接收点坐标犚为接收点到发射线源中点的距离犑1(")为一阶贝塞尔函数,狉te为TE模式下的反射系数。
_«—Y1
-Y e+Y1
(2)
式中:Y0=”且狕=1^0;对于N层大地,递推公式:狕。
Y y Y狀+1+Y狀ta_n犺(狌狀犺狀)(3)
狀-狀Y T+Y+ta犺(X)
式中:Y t=Y t;Y t=狌狀;狌狀=(犽+j狔一犽)1/2;犽狀=
狕狀
—z”y”=a)2f一犻0“”°”。
因此,从最底层开始逐步向上递推可得到。
用Cole—Cole复电阻率模型(式(4))替换频率域中的实电阻率,利用汉克尔变换得到频率域的垂直磁场响应,再利用G—S变换完成频率域到时间域的转换,得到含有激电响应的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场的时间域响应。
卩犻)=P
A-犿[-1+爲](4)式中:P®)为随频率改变的复电阻率为零频率时的岩矿石电阻率;犿为充电率;为描写激发极化过程迟缓性的时间常数犮为频率相关系数。
文中计算瞬变电磁响应的采样频率范围为10-6Hz〜106Hz,采样点数为100个,在时间域中采样时间范围为0.00001s〜1s之间取100个采样点。
2.2可极化均匀半空模型响应
均匀半空间模型为理想模型,可以研究各参数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特征,通过改变单一变量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方法研究该单一变量的影响特征。
根据Cole—Cole复电阻率表达式,当存在大的极化率、小的时间常数以及大的频率相关系数对幅值产生较大的影响,推测当存在大的极化率、小的时间常数以及大的频率相关系数时,也会产生较强的激电响应。
在讨论发射电流对瞬变电磁响应中,激电效应影响时设置地层参数见表1。
6期
李 论,等: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多个''符号反转”现象特征分析
777
Tab 1
表1
Polarizable 可极化均匀半空模型参数表
uniform half —spacemodelparametertable
模型
发射电流I
/A
偏移距Offsset
/m
导线源长度犔 零频电阻率
/m
/ohm m
极 化 率/ m 时间常数人
频率相关系数
1
1、5、10、15、20100010001000
050 001
0 85
10、100、500、
210100010001000、 5000、05
0 001
0 85
10000
3
101000100010000
1、 0
3、
0 5 、0 7 、09
0 0010 85410
1000
1000
1000
05
0 0001、0001、0 01 、0 1 、1 、10
0 85
05、 0 25、5
10100010001000050 0010
45、 0 65、
0 85、0 95
Time/ms
Sllwl 后的负响应
图2 改变不同参数对激电效应的影响
Fig. 2 Chang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induced voltage effect
(a )改变发射电流;(b )改变极化率;(c )改变频率相关系数;(d )改变零频电阻率;(e )
改变时间常数
778物探化探计算技术42卷
如图2(a)所示,改变发射电流使得瞬变电磁响
应曲线出现两次“符号反转”现象,即响应从正响应
变为负响应再变为正响应,但随着发射电流的增大,
“符号反转”现象出现的时间并不改变,只是正响应
与负响应的幅值在增大,这是由于长导线线源瞬变
电磁表达式中电流是一个常量。
改变极化率(图(2(b)时发现当极化率为0.1
时,瞬变电磁响应不出现负响应,然后随着极化率增
大,出现负响应的时间逐渐提前,出现负响应的时间
道逐渐增多,负响应的响应值也逐渐增大,而且整体上瞬变电磁衰减加快。
当存在较大的极化率时,可以在瞬变电磁响应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极化电流,当极化电流传播方向与感应电流传播方向相反使得总的响应衰减加快,且极化电流的幅值大于感应电流时,使得产生负响应。
图2(c)表明,当存在较大的零频电阻率、较大的极化率以及较小的时间常数时,改变频率相关系数能够以对瞬变电磁响应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中当频率相关系数小于0.45时,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只出现一次“符号反转“现象;当频率相关系数为0.65时出现两次”符号反转“现象,其出现负响应的时间道也最多;频率相关系数大于0.65,不论是负响应出现的时间还是负响应值变化都不大。
当零频电阻率(图2(d))较小时,瞬变电磁响应中不出现负响应;随这其增大,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出现两次“符号反转”,并且负响应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早,负响应也逐渐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零频电阻率的增大,负响应值逐渐减小。
当改变时间常数(图2(e))为0.001s时,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出现两次“符号反转”现象。
时间常数为0.00001s和10s,时瞬变电磁响应不出现负响应,而当时间常数为0.01s、0.1s、1s时,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只出现一次“符号反转”现象。
通过对可极化均匀半空间模型响应研究发现,改变地层参数(电阻率、极化率等)对瞬变电磁响应中激电响应的影响要大于装置参数(发射电流、偏移距等)大的极化率、较小的时间常数以及较大的频率相关系数,不仅对瞬变电磁响应产生较大影响,而且有利于两次“符号反转”现象的出现,但实测的瞬变电磁响应中的负响应往往是地层参数和装置参数的综合影响,因此还需结合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负响应出现的原因。
2.3两层模型
根据可极化均匀半空间模型响应结果研究结
图3改变覆盖层厚度对激电效应的影响
Fig3E f ectofchangingthethicknessofthe
coverlayerontheIPe f ects
果,对于两层模型,设置参数为:发射电流I=10A;偏移距Offset=1000m;导线源长度犔=1000 m;第一层p1=10000ohm.m,m1=0.8,1=0.1, c1=0.25,第二层p2=10ohm.m,m2=0.8,T=
0.1,2=0.25,由于改变地层的电阻率、极化率、时间常数以及零频电阻率研究比较困难,因此笔者只研究改变第一层厚度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厚度依次改变为:犺=10m、100m、500m、1000m、2 000m、5000m。
由图3可知,当第一层厚度较小为10m和100 m时,对瞬变电磁响应中的激电响应的影响不大,当改变第一层厚度为500m、1000m、2000m时,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出现两次“符号反转”现象,第一层厚度为5000m时,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只出现一次“符号反转”现象。
可以看出,地层的第一层为高阻可极化层,底层为良导体层并且第一层地层厚度为合适的值时,对瞬变电磁响应曲线中出现两次“符号反转”现象有利。
总的来说,第一次符号反转是由于表层高阻高极化体产生的激电效应引起的,第二次符号反转由于当表层的负向极化电流幅值衰减到远远小于正向的感应电流的程度时,非极化基底层的正向感应电流占主导地位,使得响应从负响应又变为正响应。
2.4三层模型
在进行正演模拟时,发现瞬变电磁响应曲线中出现三次“符号反转”现象,三次“符号发转”现象指的是瞬变电磁响应由正响应变为负响应再变为正响应最后在晚期变为负响应。
设置模型参数为:P1= 10000ohm.m,m1=0.2,n=0.01s,c=0.25,p =1ohm.m,犿2=0.8,T1=0.01s,c2=0.25,3= 1000ohm.m,m3=t=c=0。
发射电流I=10A;偏移距Off s e=1000m;导线源长度犔=1000m。
6期李论,等: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多个''符号反转”现象特征分析779
Time/ms
图4瞬变电磁响应衰减曲线中三次“符号反转"现象Fig.4Three"symbol reversal"phenomena in
transientelectromagnetic
responsedecaycurve
第一次和第二次符号反转是由于层厚较厚的高阻极化体引起的,第三次符号反转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间低阻高极化层引起的。
通过对可极化均匀半空间模型以及可极化层状模型研究,发现激电效应是作为引起野外实测响应衰减曲线中多次“符号反转”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之一,但瞬变电磁实测响应中由负响应变为正响应再到负响应的现象还需要进行三维正演,证明石墨矿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响应曲线中的这种情况是否为激电效应产生或其他原因产生的。
3结论
通过对于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实测数据以及正演模拟响应曲线中的多次“符号反转”现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长导线源瞬变电磁野外实测响应中的负响应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认为出现负响应是由激电效应引起的。
不同的采样时间范围只影响负响应的幅值,而且负响应对数据预处理和反演解释造成很大地影响。
2)通过正演模拟发现,较大的极化率和零频电阻率、较小的时间常数以及较大的频率相关系数有利于两次“符号反转”现象的出现。
3)对于层状模型响应,第一层为高阻可极化层且厚度一定、底层为相对低阻体层时对瞬变电磁响应曲线中出现多次“符号反转”现象有利。
这里虽然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信息,当然也存在对于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实测数据以及正演模拟响应曲线中的多次“符号反转”现象研究是不够深入的情况,还需要通过三维正演研究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场的变化规律、地形起伏以及异常体相对于收发装置位置变化的影响规律,这样才能和激电效应影响规律对比,得出能够识别激电效应影响的响应特征。
而且激电信息作为能够反映异常体的有用信息,因此怎样利用激电效应引起的负响应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昌彦君,张桂青,罗延钟.瞬电磁法中的负响应[J].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4(1):4—9.
CHANG Y J,ZHANG G Q,LUO Y Z.Negative re
sponse in TEM[J],Foreign Geoexploration Tecnolo-
gy1994(1):4—9(InChinese)
[2]BUSELLI G Thee f ectofnear—surfacesuperpara-
magnetic material on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s
[J]Geophysics1982,47(9):1315—1324
[3]LEE T Transientelectromagneticresponseofapolar-
izableground[J]Geophysics,1981,46(7):1037—
1041
[4]NEWMAN G A Deeptransientelectromagneticsoundings
withagroundedsourceovernear—surfaceconductors[J]
GeophysicalJournalInternational198998(3):587—601 [5]HORDT A,MULLER M.Understanding LOTEM da-
tafrom mountainousterrain[J]Geophysics,2000,65
(4):1113—1123
[6]BHATTACHARYYA B K Electromagneticfieldsof
asma l loopantennaonthesurfaceofapolarizableme-
dium[J]Geophysics1964,29(5):814
[7]LEE T Signreversalintransientmethodofelectrical
prospecting(oneloopversion)[J]GeophysicalPros-
pecting,197523:653—662
[8]GUBATYENKO V P,TIKSHAYEV V V Onthevar-
iationofsignoftheelectromagneticfield method[J]
EarthPhys1979,15:217—219
[9]WEIDELT P Responsecharacteristicsofcoincidentloop
transientelectromagneticsystems[J]Geophysics1982,47(47):1325—1330
[10]WALKER G G,KAWASAKI K Observationofdouble
signreversalsintransientelectromagneticcentralin-
ductionsoundings[J]Geoexploration,1988,25(3):
245—254
[11]RAICHE AP Negativetransientvoltageandmagnet-
icfieldresponseforahalf—space withaCole—Cole
impedance[J]Geophysics198348(6):790—791 [12]FLIS M F,NEWMAN G A,HOHMANN G W In
duced-polarization effects in time-domain electro-
magneticmeasurements[J]Geophysics1989,54(4)
:
780物探化探计算技术42卷
514—523
[13]SMITH R S,WALKER P W,POLZER B D.The
time—domainelectromagneticresponseofpolarizable
bodies:Anapproximateconvolutionalgorithm[J]Ge-
ophysicalProspecting,1988,36(7):772—785
[14]ELLIOTT P Anempiricalprocedureforremovalof
polarisation e f ects observed in TEM field data[J]
ExplorationGeophysics,1979,22(4):575—582
[15]SMITH RS,WEST G F Fieldexamplesofnegative
coincident-loop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responses modeled with polarizable half-planes[J].Geophys-ics,1989,54(11):1491—1498
[16]El-KALIOUBY,HESHAM M,EL-DIWANY,
etal Optimum negativeresponseofacoincident-
loopelectromagneticsystemaboveapolarizablehalf-
space[J]Geophysics,1997,62(1):75—79
[17]DESCLOITRES M,GUERIN R,ALBOUY Y.Im
provementin TDEM soundinginterpretationin pres-
enceofinducedpolarization Acasestudyinresistive
rocksofthe Fogo volcano,Cape verdeislands[J]
JournalofAppliedGeophysics,2000,45(1):1—18 [18]HOHEISEL A,ANDREAS HORDT,HANSTEIN
T The influence of induced polarization onlong—
O f settransientelectromagneticdata[J]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4,52(5):417—426
[19]HALLBAUER—ZADOROZHNAYA V Y,BESSONOV
AD The IP e f ect in TEM soundings applied to a study
ofground waterpo l utionbyhydrocarboncompoundsin
Saratov,Russia[J]Eur J Environ Eng Geophys,2002
(7):239—264
[20]HALLBAUER—ZADOROZHNAYA V Y,STET
TLER E H.The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 contamina
ted of groundwater by using the IP e f ect in TDEM
soundings,S Afr[J]J Geol,2006,109:529—540 [21]HALLBAUER—ZADOROZHNAYA V Y,SANT-
ARATO G ABU ZEID,N,Non—linearbehaviour
ofelectricalparametersin porous,water—saturated
rocks:a modelto predictporesizedistribution[J]
Geophys J Int,2015,202:883—897
[22]HALLBAUER—ZADOROZHNAYA V Y,SANT-
ARATO G,ABU ZEID N Anon—linearinducedpo-
larizatione f ectontransientelectromagneticsoundings
[J]Journalof Applied Geophysics,2016,133:16—
24
[23]KOZHEVNIKOV N O,ANTONOV E Y.Fast ecay-
ingIPinfrozenunconsolidatedrocksandpotentialities foritsuseinpermafrost-related TEM studies[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6,54(4)383—397.[24]KOZHEVNIKOV N O,ANTONOV E Y.Inversion
of TEM data a f ected by fast—decaying induced polar-
ization:Numericalsimulationexperiment with homo-
geneoushalf—space[J]JournalofApplied Geophys-
ics,2008,66(1—2):31—43
[25]KOZHEVNIKOV N O,ANTONOV E Y.Joint inver-
sionofIP—a f ected TEM data[J]Russian Geology
&Geophysics,2009,50(2)136—142.
[26]KOZHEVNIKOV N O,ANTONOV E Y.Inversion
ofIP—a f ected TEM responses of a two—layer earth
[J].Russian Geology&Geophysics,2010,51(6)708
—718
[27]FLORES C,PERALTA—ORTEGA S A Induced
polarization with in—loop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s:A case study of mineral discrimination at
ElArcoporphyrycopper,Mexico[J]JournalofAp-
pliedGeophysics,2009,68(3):423—436
[28]ANTONOV E Y,KOZHEVNIKOV N O,KORSAK
OV M A.Software for inversion of TEM data affected
by fast—decaying induced polarization[J]Russian
GeologyandGeophysics,2014,55(8):1019—1027 [29]SEIDEL M,T BULENT.1D Cole—Cole inversion of
TEM transients influenced by induced polarization[J]
JournalofAppliedGeophysics,2017,138:220—232 [0]殷长春,刘斌.瞬变电磁法三维问题正演及激电效应
特征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4,37(a02)486—
492
YIN C C,LIU,B.Research on the3D TDEM modeling
andIPe f ect[J]ChineseJ Geophys,1994,37(a02):486—492(InChinese)
[31]王隆平.论TEM法中的IP效应[].中南工业大学学
报,1998(3)209—211.
WANG L P.On the IP effect in TEM method[J].
Journal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8(3)209—211(InChinese)
[32]余传涛,刘鸿福,张新军,等.从瞬变电磁响应中提取
IP信息的研究(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3
(1):79—87
YU CT,LIU H F,ZHANG XJ,etal,The analysis on
IPsignalsin TEM Based on SVD[J]Applied Geo-
physics,2013(1):79—87(InChinese)
[3]殷长春,缪佳佳,刘云鹤.等.时间域航空电磁法激电
效应对电磁扩散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6,59
(12):318—327
YIN C C,MIAO JJ,LIUYH,et al.the effect of in
duced polarization on time domain airborn EM di f u-
sion[J]ChineseJGeophys,2016,59(12):318—327
(In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