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当光线较暗时,应使用反光镜的凹面来对光
②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时,把叶片直接放在清水中加热脱色
③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p”,看到的物像是“d”
④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⑤显微镜观察时,若目镜选用10×,物镜选用4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五十倍
⑥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A.①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③④⑤⑥D.②④⑥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一山不容二虎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民间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农谚。
这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声音
D.温度
4.下列各句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B.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C.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D.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
5.下列甲、乙两图分别说明细胞的生命现象是()
A.分化、分裂B.生长、分裂
C.生长、分化D.分裂、生长
6.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分裂、生长与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分裂时先细胞质分裂,然后细胞核分裂
B.细胞分化使植物体形成不同的组织
C.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是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
D.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小液泡会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液泡
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戊及其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较少的食物链是甲→丁
C.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甲增加,丙减少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则戊的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8.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草
C.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和有毒物质逐级增多
D.该食物网中的蛇与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昆虫的数量最多
C.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D.食虫鸟和蜘蛛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10.一位农民种植的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农田可能缺乏某种肥料,于是便进行了田间实验,他将农田分为等面积的四块,除肥料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块施肥情况小麦产量/千克
甲氮肥55.66
乙磷肥、钾肥65.26
丙磷肥、氮肥56.88
丁不施肥55.11
)
A.钾肥B.磷肥C.氮肥D.无法确定
11.下表为某地棉花不同发育期的需水量,由表中数据可知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发育期是
发育期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天数45255167需水量(mm)4674343199
A.苗期B.现蕾期C.花铃期D.吐絮期
12.下列几类植物中,没有出现输导组织的是()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13.蕨类植物具有的器官是()
A.根B.花C.果实D.种子
14.下列关于草履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表膜
B.观察时,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放几丝棉花
C.为看清其体表的纤毛,可以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大,使光线减弱
D.实验时从培养液的底层吸取一滴培养液来获得草履虫
15.下表所列实验的相关操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A.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碘液染色一一便于观察到细胞核
B.观察草履虫,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
C.观察叶片的结构,用镊子撕取蚕豆叶片的上表皮——便于观察到更多的气孔
D.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一一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16.如图是细胞系列生理活动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Ⅰ→Ⅲ表示细胞分裂
B.Ⅳ表示细胞分化
C.①②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各不相同
D.在I→Ⅳ,细胞需要营养物质
17.如图是生物体不同的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的①③⑤是植物细胞具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
B.乙图中的衣藻既是一个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植物体
C.丙图中的叶片的上、下表层分布的是保护组织
D.丙图和丁图中的生物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层次是相同的
18.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细胞壁B.②是细胞质
C.③是叶绿体D.②内没有线粒体
19.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模式图
B.结构[3]是遗传信息库
C.结构[2]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位于最外层的结构[1]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0.如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2),题(1)图中的结构2内充满细胞液,该结构是()
A.细胞膜B.液泡C.细胞核D.叶绿体
21.在图所示的猪笼草特化为捕虫器的器官是()
A.根B.茎C.叶D.花
2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A.便于检验淀粉的多少B.有利于除去叶绿素
C.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D.便于用碘液检验
23.洋洋不小心把绿色的青菜汁弄到白衣服上,他想尽快去除污渍,应该选用
A.洗衣粉B.酒精溶液C.肥皂水D.盐水
24.图是叶的横切面示意图,叶内水分散失的部位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5.根据老师提供的生物体结构层次图(下图),小丹同学罗列出表格中的内容。
其中错误
..的是()
选项甲乙丙丁
A红细胞肌肉组织心脏消化系统
B神经元神经组织大脑神经系统
C表皮细胞保护组织叶片植物体
D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尖植物体
A.A B.B C.C D.D
26.将下列六种植物,如果将它们分成①②⑤与③④⑥两类,则分类的依据是()
①小麦②油菜③葫芦藓④肾蕨⑤侧柏⑥水绵
A.是否有根B.是否有茎和叶
C.能否产生种子D.能否形成果实
27.李老师带领生物小组的同学参观植物园,同学们想将一些植物的种子带回家去种,他们不可能得到下列哪种植物的种子()
A.板栗B.玉米C.银杏D.蕨菜
28.洋葱(学名:Allium cepa),别名球葱、圆葱、玉葱、葱头、荷兰葱、皮牙子等,百合科、葱属二年生草本植物。
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黏度,可用于降低血压、提神醒脑、缓解压力、预防感冒。
某同学为了探究细胞的结构,撕取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请分析回答:
(1)被一层一层地剥开的结构是洋葱的鳞片叶,在图3中属于洋葱鳞片叶细胞的是_____(左图还是图),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将细胞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容易看到的结构是图中的[]_____。
(序号和名称)
(3)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临时装片,如果显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是40×,目镜放大倍数为10×,则物体放大倍数为_____倍。
(4)使用图1所示显微镜对光时,要转动_____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同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_____为止。
观察时,要转动a,使镜筒慢慢下降和上升,直到看清物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注视[]_____;最后转动[]_____,使物像更加清晰。
(5)观察装片时,要将图2中右上方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先向_____(填方向)移动装片。
(6)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利用能量的结构是[]_____。
(7)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是因为洋葱中含有辣眼睛的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洋葱细胞内的[]_____中。
(8)图4中①、②、③三个操作步骤,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中的正确排列顺序应该是_____(填序号)。
29.生物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对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
A.叶片A中间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叶片B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叶片B变蓝,说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叶片A变蓝,叶片B不变蓝,说明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阳光
30.为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
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大棚甲乙丙
二氧化碳浓度0.03%0.1%0.1%
温度30℃30℃20℃
A.甲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
B.乙丙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C.甲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形成两组对照,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下图是“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
人们将蚕沙(蚕的粪便)、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或直接用蚕沙喂鱼,用塘泥施肥。
(1)该生态系统中,蚕与桑属于________关系。
(2)在利用蚕沙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
(3)桑树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最终来自______。
(4)下列选项中属于蚕细胞结构图的是()。
A.B.C.D.
(5)如果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___。
32.学习生态系统知识后,小王同学对自家的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绘制了如下图形。
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____________。
(2)图中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
它们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含有“麻雀”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螟虫与麻雀之间是______________关系。
(4)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是因为稻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_____。
33.下图是桃花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④⑤组成了________,②③组成了________ ,它们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
(2)花粉落到柱头上,这一过程叫做________。
能产生花粉的是②________。
(3)受精是指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的过程。
(4)受精结束后,⑤子房将发育成为________,它内部的⑥胚珠将发育成________,胚珠里的________ 发育成胚。
(5)从植物体结构层次来说,桃子属于________。
34.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请你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⑴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________,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__________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⑷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
⑸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明亮0只1只2只0只2只
阴暗10只9只8只10只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取平均值,为什么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⑹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⑺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温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_____)
A.光 B.湿度 C.温度 D.土壤中的无机盐
⑼如果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下列的四个装置中,你会选择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B
①凹面镜能够聚光,故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当光线较暗时,应使用反光镜的凹面来对光,①正确。
②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②错误。
③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故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p”,看到的物像是“d”,③正确。
④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④错误。
⑤显微镜观察时,若目镜选用10×,物镜选用4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⑤错误。
⑥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故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⑥正确。
所以,①③⑥正确,故选B。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题干涉及到的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2.C
【详解】
试题分析:A、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A正确;B、“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D、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农谚“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常出现春旱现象,如果此时雷鸣下雨,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说明此时主要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并结合诗句分析来解答。
4.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肥水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病虫能够吃棉,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影响植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是环境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5.B
(1)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详解】
图甲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图乙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为细胞的分裂。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的概念。
6.A
【分析】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详解】
ABC.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其结果使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化使植物体形成不同的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等。
因此,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A错误,BC正确。
D.植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除了细胞体积明显扩大,在内部结构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液泡数目和大小的变化,即细胞内原来小而分散的液泡逐渐长大和合并,最后成为中央大液泡,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基础知识。
7.D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2)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丙、丁为消费者,戊为分解者。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甲为生产者,乙、丙、丁为消费者,戊为分解者。
甲、乙、丙、丁、戊及其环境构成生态系统,A正确;
B、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图中最短食物链为甲→丁,B正确;
C、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生物甲的数量会增多,因为乙取食甲;丙的数量会减少,因为丙捕食乙,会造成缺乏食物而减少,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丙的营养级的最高,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D错误。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8.D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
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而不是有4条食物链,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而不是草,故B错误;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有毒物质物质逐级增多,而不是能量和有毒物质逐级增多,故C错误;鹰吃蛇,鹰与蛇是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该食物网中的蛇与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
明确食物链上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富集现象、能量流动特点等基础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C
【分析】
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所有的动物属于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各种食物链相互交织就形成了食物网。
太阳能是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进行活动的最终来源。
【详解】
该图中只具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中的部分植物和动物,因此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生产者(草)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成分决定消费者数量多少,数量最多,B错误;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
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分别是①草→食虫鸟→猫头鹰,②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③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④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⑤草→食草鸟→猫头鹰,C正确;食虫鸟和蜘蛛共同吃植食性昆虫,因此食虫鸟和蜘蛛之间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10.A
【分析】
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详解】
A.小麦产量最高的是乙,并且只有乙组施用了钾肥,说明该农田缺少钾肥,A符合题意。
B.甲与丙对照,实验变量是磷肥,说明该农田基本不缺磷肥,B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施肥情况可以看出,甲与丁对照,实验变量是氮肥,说明该农田基本不缺氮肥,C不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农田缺的是钾肥,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得出需水量最大的发育期是花铃期。
考点:合理灌溉。
12.A
【分析】
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没有根,体内没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矮小。
【详解】
A、苔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也没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矮小,A符合题
意;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B不合题意。
C、裸子植物具有发达的根、茎、叶,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体内有发达的输导组织,C不合题意;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体内有发达的输导组织,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3.A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据此答题。
【详解】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无花,不能产生种子和果实,用孢子繁殖后代。
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熟练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4.B
【分析】
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详解】
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即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但是表膜不属于器官,因为草履虫只是单细胞生物,A错误;草履虫生活在水中,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时,不易看清。
放少量棉花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它的运动速度,B正确;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为避免染液对草履虫的伤害,对制成的标本不进行染色,在视野中就会出现一条黑色棒状物,这样就能将这个物体与明亮的背景分开,因此要观察草履虫的纤毛应用暗视野,往往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使光线减弱,C错误;好氧的草履虫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氧气,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D错误,故选B。
【点睛】
理解掌握草履虫的结构,明确其是单细胞动物。
15.C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目的要求,只有平时多积累该部分知识,才能解答相关题目。
【详解】
A.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用碘液染色便于观察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中有能够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正确。
B.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B正确。
C.观察叶片的结构用镊子撕取蚕豆叶片的下表皮便于观察到更多的气孔,因为蚕豆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C 错误。
D.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D正确。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步骤,观察草履虫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观察叶片结构的操作步骤等实验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6.C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