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
中考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概括分析之“名词并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并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

例如:
a.嫂蛇行Caquet。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回去,其一犬端坐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
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则表示对人的态度。

比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挤,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沃苏什卡]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并作“事”的状语,则表示对人的态度,可
译为我必须用宴请兄长的方式宴请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道听途说其有没有,汝?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沃苏什卡]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润色动词“运”和“有载”,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就是用箕畚运往渤海边上;“船载故曰”,意思就是用船载运进去。

c句的“目”和“耳”分别润色动词“见到”和“言”,则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见。

d句的“面”润色动词“刺及”,则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劝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批评。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例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并作状语虽和通常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比如“斗折蛇行”“老人儿落花”,如果就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跳
跃”“小儿哭声”,这似乎与全句意思存有非常大进出。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就是弄清楚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通常情况来看,名词并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Seiches主语,例如“嫂蛇
行”“老人儿落花”,既然尚无“嫂”“老人”并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将还是主语,而就可以就是状语了。

二就是看看主语与用做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同列关系。

如果就是同列关系,就可能将就是同列主语;如果不是同列关系,就先确认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就是状语。

如果句中主语不难确认,或根本就是并无主语句,那就就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推论了。

比如“少时,一狼迳回去,其一犬端坐前”。

例如不融合上下文,就很难确认“犬端坐前”的“犬”就是主语还是状语。

如果就是主语,则就是“其中一条狗趴在前面;如果就是状语,则就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趴在前面”。

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就是说道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就是“挤”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则表示每一。

比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

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则表示渐进式。

比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仁义!”于是与亮情不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

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
密切起来。

③则表示往昔。

比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

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
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并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

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

例如:
a.孝公既没有,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挑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
之地,北交沃埃尔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沃苏什卡]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润色其后的动词,存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

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就是向右边(西边)投奔,向左边(东边)投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