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
【知识梳理】
一、古诗理解
《峨眉山月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_”。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__________________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作者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默写诗句】
1.《峨眉山月歌》中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诗人一连使用五个地名,有什么作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颔联中“入”和“流”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峨眉山月歌》中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歌。
B.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C.《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父母的牵挂。
D.全诗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2.《峨眉山月歌》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轮秋,写出月色朦胧,光线晦暗。
B.“入”和“流”两个动词即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点秋夜行船。
C.除“峨眉山月”之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D.四句入地名者五,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有实用的,也有虚用。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__________,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
____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____”。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
“________”。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写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______________之后,杜甫漂泊到__________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__________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默写诗句】
1.暗写现实之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前两句作者在追忆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
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江南逢李龟年》中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是杜甫,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春望》《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三吏”“三别”等。
B.《江南逢李龟年》前二句写出了诗人与著名乐师李龟年之间曾经的密切交往,展现了开元年间的盛世景象,同时为下文做了铺垫。
C.作者以“落花时节”暗喻安史之乱后社会的衰颓景象,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诗
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
江陵。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________风光、________生活、以
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________诗尤多佳作。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________在凤翔写的。
【考点梳理】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想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惨萧瑟,无酒可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处”中的“强”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这两个方面加以简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理解】
1.下面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战乱中人民疾苦的
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
凄清境况。
C.颈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
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尾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
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下面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
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B.诗歌是诗人行军征战的第九天登高时所作,表达了对故乡长安城的思念。
C.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
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D.“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
叹息,百般怜惜。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_________(朝代)诗人,字君虞。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
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诗歌默写】
1.表现边塞荒凉凄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聊表思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B.诗歌的前两句近镜头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2.《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以情写景,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D.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
中国现代
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几乎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
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________________。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
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
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当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原题为《_______________》,全书_______篇
文章,全用第____人称叙事,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____________集,是一部蕴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
【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表达了
对像猫一样的“_______________”的憎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
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鲁迅先生从阅读《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记述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_____________》——无常是个具有__________的鬼,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
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____________书塾教育的尖锐
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_____________》——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__________等“名医”行医时的种种表现,揭示了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___________》——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先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转入______________。
里面还塑造了一个表面上深受小孩子喜欢,实际多嘴多舌、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妇人_______,。
9.《_____________》——记录作者叙述在_______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
______________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
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_____________》——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表现了对______________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1.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
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
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请根据内容,选出正确答案()
选文出自著作《_____》,收录在鲁迅的《_____》,这段文字表现的主旨的是_____。
A.《五猖会》《朝花夕拾》表现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B.《五猖会》《旧事重提》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C.《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表现了“阿长”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D.《社戏》《旧事重提》表现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2)下列各项中表述误的一项是()
A.作者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这部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C.这部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
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往
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D.这部作品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是专为少年儿童写的,同学们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
2.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
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
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
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
这使我很不高兴,似
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
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
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
她便
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
(1)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___。
(1分)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里出现过。
(1分)
(2)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古诗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
可饮,暗寓着行军的特定时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逢李龟年》中流露出诗人无限沧桑之感,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中表达惜花和思乡之情,同时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理解
1.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名句,“落花”的寓意有很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B.“杨花落尽子规啼”写的是春末夏初的景象,杨花己落,子规悲鸣,写出了诗人得知友人要远行后的凄凉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西风”即为秋风,“瘦马”既能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地艰辛。
D.“归雁洛阳边”地意思是,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洛阳,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想象和夸张,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华夏的壮志。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给人飘零之感,“子规”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开头写景,不着悲痛之语,离别感伤之情自现。
C.《峨眉山月歌》中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中“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是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3.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是()(3分)
A.《天净沙•秋思》中的“天涯”指天边,这里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B.《峨眉山月歌》中诗人即将回到故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C.《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残夜”指破损、残缺的夜晚。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句中的“傍”指的是傍晚时分。
4.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写出了行船之快,并传达了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次北固山下》中写出了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己经从海上升起,蕴涵着旧事物中己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从自我的伤感中联想到故乡的菊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名,“落花”寓意很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慨,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三、名著导读(8分)
1.现在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
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
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
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
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
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1)下列各项中,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2分)
选文出自______的著作______,这段文字表述的内容是______。
A.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我多日不见的隐鼠,听长妈妈讲是被猫吃掉了。
B.鲁迅《猫•狗•鼠》我多日不见的隐鼠,听长妈妈讲是被猫吃掉了。
C.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令我讨厌的长妈妈踩死了隐鼠,却嫁祸给了猫。
D.鲁迅《猫•狗•鼠》令我讨厌的长妈妈踩死了隐鼠,却嫁祸给了猫。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阿长与〈山海经〉》《猫•狗•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朝花夕拾》。
B.这部作品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C.鲁迅的代表作有散文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D.《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借此了解幼年到青年时代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下列对《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阿长与<山海经>》前面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
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D.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残忍,一副媚态,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3.关于这部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4.右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
(1)根据图文提示,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