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泉州地区陶瓷茶器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泉州地区陶瓷茶器探析作者:谌礼刚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23期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乡,也是陶瓷的故乡,茶文化与陶瓷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茶与茶器也就成为珠联璧合的文化载体。

现存石刻文物显示,泉州地区至迟在4世纪已开始种茶,同时,由于中原板荡,大量“晋人南渡”,带来了饮茶、制茶以及茶器制作技术。

唐以降,泉州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制瓷中心之一,在饮茶风尚的引领之下,瓷质茶器不断创新,器型多样,并远销海外。

古人说“器为茶之父”,说的就是茶与器之间密切的关系。

泉州瓷质茶器不仅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情趣。

关键词:古代;泉州地区;瓷质茶器
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23.032
我国饮茶风尚自唐代以来盛行不衰,客观上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而陶瓷茶具也印记着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演变轨迹。

茶具,在我国古代又常被文人墨客称为“茶器”“饮具”,通俗来说就是专指民众在盛茶、出汤、品茗全套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器具。

茶具伴随着饮茶的发生而产生,又伴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

不管茶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茶具都是为饮茶之需而设计生产的。

泉州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制瓷中心之一,在人类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考古调查和实物标本检测显示,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泉州德化已制作原始青瓷,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生产原始青瓷的窑址之一。

泉州地区至今发现的近500处古代陶瓷生产窑址大多有茶器生产。

据《日知录》载,茶被作为饮料约在秦汉之际。

西汉时,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官宦人家习饮茶,并有专用器具。

“茶具”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的《僮约》:“武阳买茶,
烹茶尽具。

”这说明当时饮茶已有了专用的器具。

泉州地区何时开始种茶未见史载,但从泉州所属的南安市丰州镇世遗点九日山莲花峰上一块没有明确纪年的“莲花荼襟太元丙子”(图1)摩崖石刻来进行考古分析,应该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太元丙子年(376),当地百姓就已经确知此地存有茶树,这也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题刻,弥足珍贵。

泉州地区种茶和饮茶历史应与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大批中原豪族地主和士大夫阶层纷纷全族整宗南迁入闽即“晋人南迁”密切相关。

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引《九国志》记载:“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

”中原移民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播撒从中原带来的各种种子,从而改变了泉州地区原先比较原始形态的火耕水耨的熟荒轮番作业法。

移民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茶树的种植,九日山莲花峰上的“莲花荼襟”石刻就是佐证。

两晋时“坐客竟下饮”渐成时尚,一些文人士大夫视饮茶为高雅的享受。

《晋中兴书》记载,当时的达官贵人以备茶、果款待宾客来标榜自己的高洁与俭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安丰州和晋江池店等地发现了一大批两晋、南朝时期的古墓葬,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以青瓷为主的大批随葬品。

在南安丰州镇(6世纪南安郡郡治所在地)发现六朝时期的古墓就有100多座,主要的55座构成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重大发现之一—皇冠山六朝古墓群。

该墓群由福建省博物院和泉州市博物馆、南安市文管办于2007年至2010年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青瓷器主要有五连罐、小盂、鸡首壶、盘口壶、三足炉、钵、托盅、双系罐、鐎斗、砚台、虎子、碗、盘、博山炉、插器等,出土了一大批与饮茶相关的青釉瓷盏(图2)、盏托、小茶罐等。

从出土的纪年器显示,其年代跨度自东晋太元三年(378)至天监十一年(512),有些出土物是随移民而来的。

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泉州地区的陶瓷生产初兴。

隋唐五代,泉州社会进一步发展,青瓷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胎质瓷化程度比以前高,胎釉结合度大大改善,除极少部分烧成温度不够外,很少发现有釉面脱落的现象。

陶瓷除了作为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还作为商品开始进入外销领域。

晋江的磁灶、同安的杏林许厝和祥露、德化的墓林等地的制瓷水平初显,器型主要有碗、盏、罐、壶、洗、钵、盆、缸等。

而为迎合饮茶之风和海外市场,泉州地区的青瓷盏、碗、罐等产量大增。

唐代泉州地区的种茶、饮茶之风以及瓷质茶器的大量生产应是出现在第二次中原移民为避乱大规模南迁之后,在南来的移民中不乏文人墨客和寺僧道士。

唐末流寓泉州南安丰州的翰林学士、诗人韩偓《信笔》诗曰:“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

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

”采茶歌能成为丰州的一种常见“乡俗”,绝非韩偓流寓泉州的短时间内可以形成。

五代安溪县的首任县令詹敦仁也留下与茶相关的诗句:“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华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

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

”此外当时的笔记里还有詹敦仁与名僧释宏道(号介庵)共同赏月待茶的记录。

而始建于唐末的安溪区域名刹阆苑岩,也曾以白茶而留
名书上。

阆苑岩的大门两侧至今仍然镌刻着一副茶联:“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

这些文献记录和野史故事说明随中原饮茶文化而传播的茶树茶种,已经从南安的小范围区域蔓延到安溪山区,并开始出现地方特产,并为后来的铁观音茶提供了进化发展的可能。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陶瓷业发展迅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沿海到山区,窑烟四起,遍布城乡,目前泉州各地共发现宋元窑址160多处,烧制青瓷、青白釉瓷、黑釉瓷、白釉瓷等,著名的窑址有安溪的桂窑、德化的碗坪仑窑、屈斗宫窑、同安的汀溪窑、晋江的磁灶窑等。

这一时期,不论是产品质量、器物种类,还是窑炉烧成技术均有明显飞跃。

在移民和皇亲贵胄的深刻影响下,宋元泉州的饮茶风尚日兴。

蔚然成风的饮茶活动直接带动了制瓷产业的发展。

泉州地区各窑群的产品不计其数地销往海外,今天在中世纪东西方航路沿途上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水下考古中频频发现。

这一时期,供饮茶用的泉州地区生产的陶瓷器具主要包括磁灶窑陶质风炉、陶质提梁烧水壶,安溪、永春、德化、同安、南安的瓷质茶壶、茶盏等。

以安溪为例。

宋元安溪龙门镇桂瑶村的桂窑,生产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青釉茶盏和青白瓷茶壶,以供自娱自乐饮用茶汤和举行茶会互相品鉴茗茶之用,与闽北地区建窑御贡进盏,被宋徽宗写入《大观茶录》的黑釉兔毫茶盏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

尤其龙门乡桂窑烧制的青瓷盏(图3),与同安窑生产的青瓷盏出口到东北亚,在日本被称为“珠光青瓷”。

据福建省博物院考古队几十年來的考古调查资料,安溪县境内有宋元时期的古瓷窑址和古遗址100多处,出土了一批与茶有关的器物类型,主要是泡茶、饮茗用的茶壶、茶碗、茶盏等。

元代上层社会饮茶,沿袭宋俗,散茶、末茶的饮用倍受饮茶人士的喜爱,冲饮方式多以沸水冲泡饮用。

但在备茶的方法上,为适应蒙古人的口味习惯,创造了各种调以酥油乳酪的汤茶。

这种掺和了酥油乳酪的调制茶至今仍为我国藏族、蒙古族同胞们所喜爱。

掺和过程中还用各类鲜花和中药材熏制,大幅增加茶的风味和幽香。

此外,元代人的饮茶习惯还让他们会在茶汤中加入盐、核桃、芝麻、银杏、茱萸等,以供饮者补充营养和维生素。

这些置于茶具内的果仁,又被记作“点心”。

元人尚白,饮茶黑盏明显减少,多用青白釉盏,盏体略大于宋式。

这一时期的茶具种类减少,茶具制作的质量和装饰工艺却有所提高,主要有茶盏、茶壶、陶罐、陶炭炉等,安溪、永春、德化、晋江等地的窑场均有生产。

元代的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其茶叶制作、冲泡方法以及使用的器具,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特征。

由于元代开放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以汉文化为主导的茶具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泉州德化白瓷崭露头角。

虽说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地区的一些窑场就开始烧造白瓷,但严格意义上的高水平白瓷首推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

德化窑是明代全国烧制白瓷的中心,除了白釉瓷观音等塑像之外,其他各类白釉瓷器物均大量销往海外。

主要产品有杯、炉、觚、瓶、壶、碗、盘、碟、洗、盏、灯、雕塑佛道和民间神仙人物、动物及印章等,品种丰富,应有尽有。

在西方,德化白瓷被誉为“中国白”。

德化产的白釉螭龙茶壶、茶杯传到欧洲后,倍受王室贵族的推崇和喜爱,为之后咖啡、中国茶叶饮料在欧洲的流行及其制瓷业的研制生产提供了灵感和实物参考。

明人品茶重
白盏,许次纾《茶疏》载:“茶瓯……其在今日,纯白为佳,间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

”张源《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

永乐年间景德镇珠山御厂制作白釉茶盏与盏托,茶盏仿造宋代定窑斗笠碗式,体小秀雅,反映了明初上层社会茶具文化中的好古、赏古之尚。

这一时期与茶有关的茶具有压手杯、高足碗、宫碗、佛前供茶用的净水碗、孔明碗、卧足碗、折腰碗、鸡心碗等,以及各个陶瓷产区生产的茶壶等。

明清时期,除了烧制白瓷、青瓷外,泉州地区涌现出青花瓷窑群和窑场,其中德化、安溪都有较大规模的窑群,如德化浔中、三班、上涌等,安溪的魁斗、尚卿、龙涓等。

据研究表明,明代泉州地区生产的细沙足底青花器物曾大量销售至南洋地区。

近年来,在日本、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和坦桑尼亚等地都发现有泉州各地窑场生产的青花瓷。

如日本出土的芭蕉叶纹、釉上红彩折枝花纹、“天启型”山水纹、题诗句、云龙纹、变形梵纹、印“寿”石榴纹等与饮茶用具相关的青花瓷盘、碗等。

在东南亚等地也发现有各种纹饰的青花瓷斗笠碗、盘类。

由此可见,泉州青花瓷在明清两代继宋元的青瓷和青白瓷仍旧大量运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庄灿彰《安溪茶叶调查》载,时“安溪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为贵,以小为上,一壶数十金者亦之”。

潮汕的工夫茶泡法深深地影响了闽南的工夫茶技艺,早年的文人墨客、富裕人家家中基本置有小巧精致的茶具(图4),称为“烹茶四宝”,即潮汕炉(即火炉,其炉形如戳筒,通风玲珑,炉火多用杂木硬炭,更讲究者用甘蔗渣或橄榄壳为燃料,选择潮汕产的陶瓷炭炉或白铁皮风炉)、玉书碨(即烧水壶,其形扁而磁薄,色赭而声铿)、孟臣罐(即茶壶,大多采用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颜色以朱红者为贵)及若琛杯(即茶盏,壁薄如纸的白色小瓷杯若干)。

除了此“四宝”外,还有瓷碗、瓷盘、瓦铛、棕垫、纸扇、竹夹、水瓮等器皿。

总之,泉州地区饮茶器具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反映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随着饮茶活动的发展,其品饮艺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同时又为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从泉州地区生产的青瓷、青白瓷、白瓷、色釉瓷到青花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陶瓷工艺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与突破,都会带动茶具艺术新的变革与发展。

而且,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质、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也隐含在陶瓷茶器艺术的每一次发展中,使之成为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实用与艺术的综合物,并散发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吴艺娟.南安县丰州六朝古墓葬群出土器物引发的思考[J].福建文博,2013(3):37-40.
[2]黄凤娜.泉州茶文化传播和茶产业成长的历史考察[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1):12-17.
[3]徐亮.浅谈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联系[J].美术大观,2011 (7):78-79.
[4]张自中.饮茶方法演变略谈[J].文史天地,2004(3):63-64.
[5]韩其楼.中国陶瓷茶具的发展、演变与鉴赏[J].江苏陶瓷,1998(3):23-25.
[6]李莎莎.唐代越窑茶具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