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思想情感讲析(02)月是故乡明:思乡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思想情感讲析(02)月是故乡明:思乡情
思乡是指客居在外的游子或久戍边关的战士思念家乡和家中亲人的思想情感,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思想情感。
古代诗人或谋求仕途,或宦游不归,或被贬异地,或游历名山,或游学在外,或探亲访友等原因而长久漂泊异地、寄居他乡。
因此内心产生绵绵的乡愁,而赋之于诗中便形成了一类思乡诗。
1.抒发思念家乡、挂念亲人之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四句交代诗人今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的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全诗既写了怀家愁,又表达了忧国难。
2.抒发漂泊不定、孤独寂寞之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二句中的“抱膝”二字是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孤苦伶仃,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独寂寞心情。
3.抒发远在异乡、思家难归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句写作客他乡,次句写思念亲人,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
后两句采用从对方写起的虚写手法,诗人驰骋想象,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想念自己这远离家乡的手足兄弟,全诗实虚结合,以虚衬实,表达了渴望归家与兄弟们团聚的愿望,反衬出自己滞留他乡而难以归乡的愁苦。
4.抒发行旅劳顿、归心似箭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而旅途遥遥,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人放舟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时,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望于天空北飞的大雁把书信送到家人手中。
这一幻想正反映了诗人归家的急迫与无奈。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抒发厌恶征战、思家怀亲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
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魏初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2)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