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非短语结构“貌似”的词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层非短语结构“貌似”的词汇化
郭海洋
【摘要】现代汉语“貌似”由古代汉语跨层非结构短语发展而来,其词汇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描写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貌似”的词汇化产生发展的动因.其词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来解释.句法位置上处于句首,语义上隐喻中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以及背景图形的凸显作用,语用上的语用推理都是导致其词汇化的动因.完成词汇化的“貌似”继续发展,词义更为虚化,反映了跨层非结构短语词汇化的特殊性.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4页(P47-50)
【关键词】貌似;词汇化;跨层结构
【作者】郭海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4
一、引言
汉语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 (lexicalization),[1]是汉语词汇化发展过程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曾探讨
过“否则”、“因而”、“至于”、“关于”、“几乎”等十几个跨层非短语结
构的词汇化问题① 董秀芳将这类结构称为“跨层结构”,二者名称略有不同,但
所指相同。
但是,汉语中的跨层非短语结构数量不止如此,其词汇化的途径、产生机制也各不相同,有些跨层非短语结构在词汇化以后还会继续发展,发生了语义变异及进一步词汇化等变化。
揭示这种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过程,演变机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汉语词汇化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及本质特征。
本文以“貌似”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词汇化的演变、发展历史,并尝试对其词汇化的产生机制进行解释。
二、“貌似”的词汇化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中将“貌似”作为动词予以收录,义为“表面上很像。
”[2](p.925)然而在古代汉语中,“貌似”却只是一个跨层非短语结构,先秦两汉时期“貌似”结构用例不多,通过检索北大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 (CCL)古代汉语部分及《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第四版)等数据库,仅在《汉书·蔡义传》中有“貌似老妪”一例,乃为形容蔡义之容貌。
其中,“貌”指容貌,“似”义为“好像”。
“貌”和“似”分属不同的句法成分。
“貌”为名词处于句首在句中作主语指“容貌”,实为其空语类(empty category)主语“蔡义” 的定语。
[3](p.3)“似”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并与后面的宾语结合成为一个动宾短语来陈
述主语。
其结构层次关系可表示为: [貌 (似……)]。
① 括号表示结构层次,从里
到外表示组合的先后次序。
由此可知,汉代以前,“貌”和“似”的关系并不密切,二者在同一序列上的发生组合的机会很少。
从六朝至唐代,“貌似”的用例渐多:
(1)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讯,身
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后汉书·志第十七·五行五》)
(2)虎贲士有貌似蔡邕者,融每酒酣,辄引与同坐,曰: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
刑。
”(《裴注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
(3)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
(《华阳国志·卷八》)
(4)有一小儿。
字孙陀利。
端政殊妙。
容貌似天。
胜於王子。
百千万倍。
(《撰集百缘经·卷十》)
(5)仁者面色犹初月,观我颜貌似莲花。
(《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八》)
其意义仍然表示为“容貌、相貌好像……”,但其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句法单位名称却略有变化,如在例⑵中“貌”并不处于分句句首,而是先与“形”组合成词组“形貌”在句中作主语,“似”仍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与“龙”组成动宾短语来陈述主语“形貌”。
与其相似的还有例⑸和例⑹。
例⑶的句法结构与例⑴相同,但其所处位置却在句中,作“有”的宾语。
例⑷中“貌”与“富” (人名,指王富)结合为定中短语在句中作兼语,“似”与“瞻”(人名,指诸葛瞻)组成动宾短语作“富貌”的谓语。
其结构层次仍可表现为:[NP貌 (VP似……)]。
唐以后,“貌似”的使用频率渐多,然其词义依旧为“形貌、容貌像……”。
检索北大汉研究中心语料库 (CCL)古代汉语部分可发现,“貌似”共出现193次,基
本都为形容人的相貌义,如“貌似潘安”,“貌似天仙”等,其用法亦与六朝相似。
直到晚清、民国时期,“貌似”才发展出“表面上像……”这个意义,如:
(6)谷永此策,完全好说,私意他已爬做到大将军王凤的走狗了。
貌似极言敢谏之臣,心怀附势趋炎之念。
(《汉代宫廷艳史》第五十一回)
(7)体仁自崇祯三年入阁,似铜浇铁铸一般,毫不更动,他貌似廉谨,遇着国家大事,必禀怀宗亲裁,所以边境杂沓,中原纷扰,并未闻他献一条陈,设一计议。
(《明史演义》)
(8)却说北凉主段业,用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貌似信用,暗实猜嫌,蒙逊窥业意,深自晦匿。
(《两晋演义》)
例(6)写的是谷永看起来像是敢于进谏之臣,实际上早已怀有趋炎附势之心。
例(7)
是说温体仁看起来好像是廉洁谨慎,实际上并非如此。
例 (8)是说段业看起来好像信任沮渠蒙逊实际上对他还是充满猜疑之心。
三例中“貌似”均表示某种情况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情况,而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貌似”隐含有一种表示转折的意思。
“貌似”的这一词义一直使用至今,检索北大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 (CCL)现代汉语部分中500例“貌似”的使用情况即可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表示“表面上像……”的意思,如:
(9)一个是堂堂的国防部,一个是貌似公正的跨党派调查委员会,两者竟然在当代
世界如此重要和严肃的双边关系问题上,如此不负责任,如此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这无论如何都令人无法置信。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0)这位发言人说,现在,这伙人以貌似合法的形式掩盖其非法的动机,以和平的外衣粉饰其恐怖的嘴脸。
他们企图以“被迫害者”面目来赢得世人的同情。
(新华
社2004年通讯稿)
(11)苏拉乌丹介绍说,该邮件貌似恐怖袭击警告,实为传播木马病毒程序的危险邮件。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2)我向道临推荐由他翻译了一出当时在美国挺风头的喜剧《砒霜与缎带》,貌似荒诞实亦现实,写一对小老太太出于“人道”乐于谋杀各色老头。
(1994年报刊精选)
在这些句中“貌似”为动词,作谓语,后面可以接名词、形容词、或短语作宾语,常和“却”、“实则”等表转折义的词语搭配,整个句义表达一种否定的意思。
“貌似”后面所接的词语即可以是含褒义色彩的 (如“公正”)亦可以是含中性色彩的 (如“简单”),仅仅是对后面所描述的情况的一种否定。
此时的“貌似”已经词汇化为一个词可以独立使用并且意义凝固。
其中的“貌”已经语素化而不再表示“容貌”、“相貌”的意思,而是表示“看起来”的意思。
三、“貌似”的词汇化动因和机制
1.句法位置影响“貌似”的词汇化
董秀芳认为:“在句子的各种不同位置上都有跨层结构发生词汇化。
处在分句开头
位置的跨层结构最容易发生词汇化。
”[4](p.291)“貌似”在其词汇化发展的历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分句句首位置的,据对北大汉语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 (CCL)进行的统计可以发现,在“貌似”的193个用例中,有54例是处于分句句首位置,约占总数的28%,近1/4强。
由于其处于分句的句首,其中的“貌”
不和其他单位相联系而独立作一个句法成分,久而久之,其与“似”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貌”的词义亦由比较具体的“容貌”、“形貌”义变为不是很具体形象的“表面上……”义。
随着“貌似”的词汇化,“貌似”的句法关系及层次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貌 (似……)]变成了[(貌似)……],即发生了句法结构的重
新分析 (Reanalysis)。
其次,汉语的韵律特征决定了出于句首位置的“貌”与“似”更易组成一个音步,[5](p.1)进而凝和成词。
因为当“似”后出现了一个表意
完整的小句时,如果仍将“貌”分析分一个独立的结构就会使整个句子在形式上变得不平衡,所以,在韵律上,“貌”更容易与“似”组合成为一个单位。
再次,
激发跨层结构发生词汇化的动因还在于,过处于句首位置的“貌似”总是处于“貌似X,(实则)Y”(Y多为对X的否定)这一句法构式 (construction)中,[6]并且
这一构式还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
“貌似X,(实则)Y”,在语义上整体表达的是
一种转折否定的意义,整个构式的意义表示的是“虽然为X的情况,而实际情况
却是Y”。
而在这一构式中,“貌似”是激活整个构式意义的关键,在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一看到“貌似”就已推断出后面的意义。
而构式的形成又促进“貌似”的词汇化发展,从而使“貌”与“似”的结合更紧密,语义凝和程度更高,并未接下来发生继续词汇化做好了准备。
2.隐喻机制促使“貌似”发生词汇化
隐喻 (Meyaphor)也是导致跨层结构发生词汇化的动因之一,“貌似”由指称人的容貌、形体与某人或某物相似,进而泛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其词义的虚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变化方式从认知角度看即为隐喻中由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Mapping)的结果,[7](pp.163-164)而不同的认知域之间互相映射,从而导致词义变化
的现象在汉语词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极为常见,如表空间域的“前”、“后”、“左”、“右”等词可以被隐喻映射到时间域,如“10点以前”、“9点以后”、“7点左右”等等。
跨层非短语结构“貌似”“形貌像……”发展为“表面看起来像”,还体现了由“行”域到“知”域的映射。
“形貌像……”仅仅表达了一种客观陈述,“看起来像……”则包含了较多的主观意识,如“貌似老妪”表达的是一种外在的具体形貌的相似,“貌似忠厚”却表达了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相似。
其次,“貌似”在作为跨层结构时,其强调突出的多是部分的相似,如人的容貌、人的长相、身高等等,容貌、长相、身高等相对于整个人来说都属于部分而非整体,因此,作为跨层结构的“貌似”没有图形与背景之分,尤其是“貌”与其他成分组合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而发生词汇化以后的“貌似”则凸显了整体的“相似”,并在词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强化了“相似”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的显著度逐渐增高,“整体”的显著度开始降低,从而其词义虚化程度不断增加为后来的进一步词汇化做好了准备。
因此,其认知图形中图形/背景的转变
亦是“貌似”发生词汇化的动因。
3.语用推理导致“貌似”的词汇化
语用推理 (Pragmatic Inference)对“貌似”的句法语义功能的改变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时会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之中,说话人不想说得太过详细,而听话人却想要说话人尽量说得详细些,以便获取更多信息。
说者和听者双方都意识到这一情况,但在说话人不增加多余语句的情况下,解决的方法是听话人依据语境从说话人有限的话语中推导出其言外之意,久而久之,这种
言外之意就被“固化”为一些词语的固有意义,甚至取代其原先的意义成为新的意义。
“貌似”在词典中的词义解释为“看起来像……”,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貌似”的词义表达却多为“表面看起来像X,实则Y”,其中Y为“貌似”的隐含义,是对X所描述的现象的否定。
这即是说,“貌似”在具体语境中所要传递的是一种否定、消极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以一种隐含的方式来表达的,这种隐含义由于经常使用而“固化”为形式上所具有的意义。
即听话者在一听到“貌似”时就会知道说话人是要表达一种否定的意思。
而语用推理的结果也进一步促进了“貌似”的词汇化进程。
四、“貌似”的进一步词汇化
当下,“貌似”已经成为网络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其作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好像”,如:
(13)从转椅室出来进入的是电动秋千室,在高达数十米钢架的护卫下,一台貌似汽车的厢式秋千被四条钢臂凌空提起。
(人民网《宇航员如何训练》2003年9月8日)
(14)记者看到,领带中部内侧赫然装着一部针孔摄像机,用同色布缝裹好,一根长长的黑线从领带内伸出,与装在腰部的一个貌似传呼机的接收器相连,再通过发射器传到电脑或电视上。
(《南方都市报》2003年9月10日)
(15)昨日上午,一位工人在清理泥土时突然发现了一个貌似铁剑的青黑色硬器,立即报告了当地有关部门。
(《成都日报》2003年9月10日)
(16)不过这些“和尚”还是“柿子挑软的捏”,交警大刘在微博上说: “貌似我也遇到过这样要卖我平安符的和尚,不过好像没有摸我或者是强迫我买。
”(人民网2012年6月15日)
(17)农产品的集体陨落貌似早已在之前的行情中得到验证。
(《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6月15日)
(18)法拉利Enzo车型是一款性能超强并且是一款纪念意义更大的一款超跑,而自从之前报道法拉利有新的F70计划后,貌似这款车型就是法拉利Enzo车型的换代产品,随后曝光了路试谍照,现在一组最新的轻薄伪装的谍照再次曝光。
(人民网2012年6月4日)
在上述例句中,“貌似”只表示“好像”的意思,“貌”的语素义脱落,“貌似”后面不再搭配“实则”、“却”等表示转折的词语,隐含的否定义消失,整个句义仅仅是对两个相似的对象之间的一种描述,而没有了否定的意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跨层非短语结构在词汇化以后继续发展、演变的结果。
正如Laurel
J.Brintont&Elizabeth Closs Traugott所指出的那样,在经过词汇化阶段以后,词语仍会继续发展并且其内部结构组织关系变得模糊,从表面上难以看出其结构关系的具体所指。
[8]“貌似”在经历了由跨层非结构短语向词的转变即词汇化以后,组成成分“貌”和“似”之间的概念距离缩短了,“貌”不再表示“容貌”、“外貌”或“形貌”这类意思,即发生了词语的去范畴化。
[9]在后来特定的句法结构中 (如,在分句句首),“貌”表“容貌”、“形貌”的意义逐渐虚化,其与“似”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在成词以后,这种去范畴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并从而导致其语素义的最终脱落,整个词义只有“似”在表义,“貌”字不再表意。
而这种演变造成的结果就是“貌似”的内部形式变得更加模糊,从其字面义已经很难看出其构词的理据。
另外,“貌”在古汉语中亦有“貌似”的意思,《吕氏春秋·过理》:“杀梅伯而遣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
”高诱注:“貌受,心不受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是“貌”在古代即有“貌似”的意思,表示表里不一。
故“貌似”在现代汉语中表“似”义似可看做“貌”之古义的激活,但因为这一意义去古较远难以理解,故亦加“似”字而使其表意更为明确,然此义在文献中用例很少,检索相关文献,仅在《吕氏春秋》高诱注和宋文天
祥《〈指南录〉后序》中有使用,故该义当为“貌”之临时义而非常用义。
“貌似”由跨层非结构短语发展为词当是其自身内部句法及语义、语用发展之结果。
五、结语
通过前文考察可知,“貌似”在古汉语中一直是以一个跨层非短语就够的形式而存在,至清末民国初才发展演变为词的形式,这其中既有句法、语义方面的原因又有语用推理的作用,在现阶段“貌似”的词义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其词汇化的程度加深,内部形式模糊。
说明了这类结构的短语在词汇化发展上所具有的比较特殊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Goldberg,A.E.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e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95.
[7]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Brinton,Laurel J.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9]Hopper Paul J.&S.A.Thompson.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nes in universal nguage60.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