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11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
广安市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D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
(3)本文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
(5)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结构清晰,第①段直入主题,指出读书要取得效果,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第②~⑤段,具体分析什么是“入”和“出”,以及怎样才能“知入”和“知出”;第⑥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解答】(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在文中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自己来概括.
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论证的话题,文章主要围绕着阅读的“入”与“出”来展开论述,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就用设问句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读书取得效果,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找出答案.作者在分别分析什么是“入”和“出”,以及怎样才能“知入”和“知出”后,在文章的第⑥段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即: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则是“入”的目的.
(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划线句子主要写了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是举例论证,目的在于以苏轼的例子论证“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句子位置的判定.议论文阅读中确定句子的位置,要根据句子的意思与文段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叶圣陶的话,主要表现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结合文
章中表述的内容来看,阐述的是阅读中的“入”,和第②段的内容一致,放入此段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答题时要联系实际,围绕阅读要熟读、精思、质疑、用得透脱等相关内容展开,并得出启示即可.如我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会感受到主人公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坚持写作的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答案:
(1)D
(2)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则是“入”的目的.(3)采用了举例论证.作用: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了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以达到心灵的契合”这一观点,和第②段的内容一致.
(5)答题要点:首先要联系实际,只要围绕阅读要熟读、精思、质疑、用得透脱等相关的内容得出启示就可给分.
示例:我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就会感受到主人公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坚持写作的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南充市
13.(2017南充)(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2)下面这段话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适用?请说明理由。
(3分)
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3)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得脱透”
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2分)
【答案】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作用: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事》时区分“见”
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2)放在第⑤段。
孟子的这句话指出了读书要善于分析、大胆质疑,与第⑤段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
质疑的观点一致。
(3)①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的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
②一旦发现书本卢纶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
③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正确理论。
资阳市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19小题。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
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
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
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
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
《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
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
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
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
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16.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
【答案】(1分)在人生旅途上,要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每意思近对即可)
【解析】概括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中考议论文的常考题型。
有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同学们只要在常见位置找出来就可以。
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同学们不妨利用位置来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论点?论点即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看法,且是正面的观点,态度很明确,多为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其次,要明白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一般情况下有提示性语言,如:“我认为”、“我们应该”、“由此可见”、“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等.接着,要明确一般情况下论点常常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
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在判断中心论点的时候,有时会判断不明,出现觉得这个句子也是,另一个句子也有可能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一定要细读文章,最好能把每一自然段或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都概括出来,通过论述内容去判断哪个句子是作者最终的观点、见解、主张。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B 项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联系语境,简略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1)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答案】那些做事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荒废了前程的人,别人
想帮助他,都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从何帮起。
(1分,意思对即可)
(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答案】①山再高,只要人去攀登,就会被人踩在脚下;路再长,只要肯走,就会被脚走完。
②在这里,作者以“山”“路”喻困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揣摩词句含义这一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
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
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
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选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2分)
【答案】(2分)①引用《孟子》的“不能”和“不为”之辩作为道理论证,论证了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并非由于我们“不能”,而是在于不想去做,没有去做的观点。
②例举一位企业家因为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所以才成功的事例作为事例论证,论证了只要“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的观点。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作者说“再晚出发都不算晚”。
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2分)
A.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B.近人吴兆江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
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答案】(2分)D
【解析】D.讲的是华罗庚自学成才,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和“再晚出发都不算晚”这一分论点相矛盾,自然不能作为论据来使用。
【考点定位】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自贡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课
①新学期伊始,“开学第一课”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有媒体报道,最近上海一些中小学校将吟诵经典、学民俗、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中,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开学第一课”中开宗明义地摆明它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喜欢传统文化,当然是必要的。
③但问题并不止于此。
中小学生传统文化这一课,关键还在于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
然而,大潮之中,泥沙俱下,一方面,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另一方面是推广者、教育者在具体操作中的偏误。
④比如《三字经》和《弟子规》中,固然有教导人严于律己、敬亲尊师的一面,但也有强调绝对服从、愚忠愚孝的一面。
古诗词数量庞大,不知凡几,情怀高蹈、意境开阔的佳作当然不少,但无病呻吟、闺阁艳情的作品就不适合孩子学习。
传统民俗中,有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讲究,但也有很多已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
更有一些“学习”,流于哗众取宠和形式主义,一说传统文化,就是穿汉服、行跪礼、拜孔子,重表而不重里,重仪式而轻内涵,有追逐热点之心,无真诚教导之意,并没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⑤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容易形成风潮,但风潮,终有退去的时候。
英语成了热门,大家都拼命学英语;诗词火了,不少人又开始背诵诗词;更有甚者,国学热中,有人将国学与升学挂起钩来,使它变成了学生们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是功利而短视的。
⑥传统文化的学习,并非照搬照套,它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真加以鉴别,在发展中继承创新。
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是一场“运动”,更不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
孩子们需要的是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润,这样才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
⑦唯其如此,才可能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让它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民族文化血脉中继续滔滔奔流。
⑧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已经下课,但传统文化的大课堂还在进行。
希望它不仅是“第一课”,也是日常课;不仅是“泛读课”,也是“精品课”;不仅是“课内课”,也是“生活课”。
它其实也是社会、学校和家长一门共同的课程。
(选自《光明日报》。
作者:宋詹詹)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小学教育加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孩子们从小熟悉、喜欢传统文化是有必要的。
B.传统文化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C.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润。
D.传统文化已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滔滔奔流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答案】D
【解析】D“传统文化已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滔滔奔流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和原文“唯其如此,-----而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民族文化血脉中继续滔滔奔流”不符,混淆模态,把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下列不属于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A.一些学校将传统活动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
B.没有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C.具体操作流于形式、哗众取宠,重表不重里。
D.对传统文化的学校容易出现跟风现象。
【答案】A
【解析】A.一些学校将传统活动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
这不是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在“开学第一课”中开宗明义地摆明它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喜欢传统文化,当然是必要的。
但问题并不止于此”,这是混淆是非,所以选A.
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段引出论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
B.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传统文化发展传承大潮中,泥沙俱下。
C.第六、七段指出了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D.最后一段发出呼吁,提出了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课等主张。
【答案】C
【解析】C.“第七段指出了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因为第七段讲的是正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惟其如此”中的此指代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后面谈的的是意义。
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