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情景
患者,张女士,54岁,高血压伴右侧肢体偏瘫5年。 主诉:发烧、头痛、咽痛2天,在家中测体温38.5℃, 服用退热药物后未见明显好转,来医院就诊。入院时 患者神志清楚,面色潮红,精神较差,焦虑,检查咽
喉部红肿。
工作任务
1.正确地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2.正确地评估患者病情,提供相关的护理措施。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一)体温的产生 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 生的能量,50%转化为热能;50% 储存(ATP)供给机体利用,最终仍 转化为热能。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产热与散热过程 1.产热过程 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
产热的主要方式有
进食、寒战、 骨骼肌运动、 交感神经兴奋、 甲状腺素分泌 增多等。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 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 正常范围。 发热可分为两类 • 感染性发热:主要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 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基础护理技术
基 础 护 理 技 术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态度目标
•掌握生命体征的 正常值及生理变化。 •熟悉异常生命体 征的评估和护理。 •了解生命体征的 形成、调节及影响 因素。
2.散热过程 人体通过物理方式散热。散热
途径有皮肤,呼吸和排泄。散热的方式有
辐射、传导、 对流、 蒸发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辐射:是指机体以热射线形式将热量传 给外界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传导: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 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 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是指水分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 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4)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升高达到39℃以 上,持续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 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 (5)不规则热:是指发热无一定规律。体温在 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4.体温过高患者的护理 (1)降温:①物理降温:可选择局部用冷或全身 冷疗法;②药物降温:根据医嘱及时给以退热 药物; (2)病情观察: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体温4 次,高热患者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3)补充营养: 给予高热量 、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 流质、半流质食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500~3000mI。
8主要表现是面色潮红、皮肤 灼热、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痛、头 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口唇干燥、尿 少。严重者可出现惊厥、谵妄、昏迷。 (3)退热期: 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 主要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 的换算公式:
℃=(℉—32)×5/9 ℉=℃×9/5+32
正常体温的范围
部位 口腔 腋下 直肠 正常范围 36.3-37.2℃ 36-37℃ 36.5-37.7℃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三)体温的调节
1.自主性体温调节 是指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 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 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2.行为性调节 是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 体温的目的。
能正确地测量 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
具有人文关怀的 理念及严谨求实 的工作作风,关 心患者,动作轻 巧。
重点
1.体温、脉搏、呼 吸和血压的正常值 2.异常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的评 估 3.异常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的护 理
难点
1.能正确地进行异 常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的评 估 2.能正确地进行 体温、脉搏、呼 吸和血压的测量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是指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持 续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弛张热:是指体温持续高于正常,波动幅度 大,24h体温差在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 常水平。 (3)间歇热:是指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 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再次升高,并反复发作, 即高热期与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四、体温的测量技术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包括: 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 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较稳定。 体表温度:是指人身体表层温度,可随环 境温度和衣着情况而发生变化,低于体核 温度。
(二)生理性变化 1.昼夜 体温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年龄 婴幼儿、成年人、老年人体温各不相同。 3.性别 当年龄、体型相仿时,女性体温比男性略高 0.3℃。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排卵前较低,排卵后 则逐渐升高。 4.运动 人体剧烈活动,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5.情绪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都可导致体温升高。 6.药物 7.其他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1)低热: 37.3~38.0 ℃ (2)中等热: 38.1~39.0℃ (3)高热: 39.1~41.0℃ (4)超高热: 4l℃以上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发热的临床表现 (1)体温上升期: 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 乏不适,有时伴有寒战。 (2)高热持续期: 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