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宇宙》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宇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教材:
《杠杆》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分2课时完成。

这是在学习了力学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下一步学习杠杆平衡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重点,把找出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准备盖得比较严密的罐子、电工胶钳、活动扳手、螺丝刀、长铁钉,固定的支架、40cm 左右的硬棒、两段绳子、一些容易捆绑的重物、记录表等。

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1,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再使用工具打开。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

这个活动我会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使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罐盖,同时又体会到使用杠杆撬开罐盖最容易,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和参与动手活动的乐趣。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都知道了使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盖子,那么接下来我们用螺丝刀来打开这两
个盖子,看看是不是很容易呢?
开展活动2,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讲台上放置两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

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在力的作用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固定点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杠杆”。

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1)两力:动力和阻力。

(2)三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3)两臂:动力臂和阻力臂。

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不要把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当做力臂。

使用杠杆省力的情况不但跟力的作用点有关,还跟用力的方向有关,即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有关。

师:使用杠杆就一定可以省力吗?怎样的杠杆是省力杠杆,怎样的杠杆不能省力反而会费力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申出“活动3”的学习内容。

(二)开展活动3,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

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

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远离阻力作用点)。

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才能搬动重物,这时的杠杆就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靠近阻力作用点(即远离动力作用点),搬动重物就越省力,当动力小于阻力就能搬动重物时,这样的杠杆就是省力杠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也运用了“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

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4 探索宇宙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2.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和拓展。

3.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4.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探索宇宙”是“浩瀚的宇宙”这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整理信息能力及想象能力。

本课建立在学生了解了太阳系、银河系及星座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

本课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体会人类探究宇宙的曲折历程,引起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了解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及取得的成就。

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帮助,让学生理解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技术都是空间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最后,以“尝试设计与外星生物的联系方式”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综合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史,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探究宇宙的意义,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规律——想象推测
重点难点
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

教学准备
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间科学的应用等相关文字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出示浩瀚宇宙的图片。

问题:银河系那么大,却不是宇宙的尽头。

人类是怎样了解到那么远的地方的?
媒体:播放“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视频。

二、活动一:月球的“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导入: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个?
引导: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的卫星。

人类很早便开始观察月球。

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不同角度的照片,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问题:人类是怎样揭开月球的“面纱”呢?
活动:分小组查阅资料,以时间为顺序整理人类探月历程,并填写记录单。

交流:学生交流各小组的整理结果。

思考:从整个探月历程来看,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与探测工具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

媒体:播放神舟飞船的探索历程 flash动画。

三、活动二: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空间科学吗?
交流: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引导:1957年,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

随后,许多国家发射了大量的空间飞行器,例如太空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让人类研究地球周围及更遥远的宇宙空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磁现象、星体运行、极光、流星、彗尾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人类对地外来源物质(如陨石等)的分析研究、对电离层、宇宙射线的发现和观测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使人类得以积累更丰富的宇宙知识。

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品或设施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
交流: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说出依据。

学生互相质疑。

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空间科学技术应用,如卫星导航、卫星天气预报等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技术,体会到空间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拓展:思考未来人类能发展出哪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

四、活动三:联络外星生物
导入: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吗?人类一直在宇宙其他星球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媒体:出示天文工作者通过飞船发往外星的信息图片。

问题:这些图片是天文工作者尝试与外星高智能生物进行联络的信息。

大家能读懂这些信息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向外星人发出信息呢?
活动:学生用图画或其他形式设计与外星生物联系的方法,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方式,并说出理由。

拓展: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一定长着眼睛吗?
五、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重点难点分析: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资料收集,课件
教学预设:
一、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光年
宙:时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亿年
2、宇宙包括
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2000多亿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地月星系:月球(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

二、太阳系:P112太阳系组成
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

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九大行星。

与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
看九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彗星运动:绕太阳自东向西转,(画图关键是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遇到太阳风,离太阳越近,彗尾越强。

也就是说,扫帚尾巴越明显,说明太阳风越强,说明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量多),旱涝灾害言重。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大约76年一次(用软件模拟)
4、流星体
流星体:太阳系中有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叫流星体。

流星:
流星体在靠近地球轨道时,有些被地球引力场俘获,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叫“流星”。

流星群:很多分散的流星体聚集在一起。

流星雨:聚集的流星群冲入大气层燃烧的过程。

陨星:流星或流星雨没有烧尽的部分落到地球表面。

陨石:陨星中,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叫陨石,其它还有陨铁。

彗星和流星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阅读,讨论:恐龙灭绝、外星生命
三、银河系
由恒星(像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和星际物质组成。

1光年=94 608亿千米(距离单位)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读图(课件):俯视图、侧视图分别像什么?
宇宙是无限的、均匀的,同时又是有层次的。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四、探索宇宙
宇宙是广阔无限的,无始无终的,但我们看到的宇宙始有限的。

说明:随着宇宙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探测器)、载人航天器
旧阶段(地球上)
新阶段(走出地球)
2、探索宇宙的目的,利用宇宙的
(1)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宇航衣,银白),失重状态(例如太空种子,果实大,但只能种一年)(2)太阳能资源
(3)矿产资源(如月球)
3、负面影响,太空垃圾
处理:(1)推到其他地方(2)回收
五、课后练习
看更多的宇宙的视频,更生动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