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案例
案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
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诉他们真实的意图)。

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

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案例二:克劳兹的故事
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

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什么事都干过。

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

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

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兹因此得以逃脱。

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克劳兹的攻击性呢。

在生物理论看来,攻击是一种本能,尤其是与人类的染色体特异性或激素水平的变化或大脑受伤等等。

而学习理论则会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此外,理性决策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对克劳兹的行为都会赋予不同的解释。

案例三:你会选择哪扇门——你的判断概率有多高?
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游戏,你可以选择三扇不同的门:在其中一扇门的背后是一辆轿车,而另两个门后面是山羊。

你选择了一号门,然后主持人说我们来看一下另两个门后面到底是什么,主持人打开了三号门,后面是山羊。

然后他问你:“你是否会选择二号门?”这个时候你会改变主意,转而选择二号门吗?
在你继续阅读之前,请你先做出你的选择。

许多人会认为在这个时候是否改变决策都没有什么差异。

原因是他们认为在主持人打开其中的一扇门之后,剩余的两扇门背后有轿车的概率是相同的。

然而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

正确的答案是你应该改变你的决策。

对于这个问题,萨万特是这样来解释的:
当你从三扇门中挑选第一扇门之后,你就有三分之一得机会获得大奖,而有三分之二的机会获得山羊。

但是随后主持人上台来给你提供线索。

如果轿车在二号门,他就会选择三号门来给你看;而如果轿车是在三号门,他就会选择二号门来给你看。

因此,如果奖品是在二号门或者三号门的后面,你只要改变你的决定,你就可以获得大奖,只要它是在二号门或
三号门的后面。

但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决定,那只有奖品在一号门后面的情况下,你才能够得奖。

轿车位置你的选择主持人打开你改变决定结果
一号门一号门二号或三号二号或三号你失败
一号门二号门三号门一号门你获胜
一号门三号门二号门一号门你获胜
二号门一号门三号门二号门你获胜
二号门二号门一号或三号一号或三号你失败
二号门三号门一号门二号门你获胜
三号门一号门二号门三号门你获胜
三号门二号门一号门三号门你获胜
三号门三号门一号或二号一号或二号你失败
社会知觉和认知案例
案例一:尊重的力量
某日富商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散步,刚走不远,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满脸堆笑地向他走来,眼神里充满渴望。

富商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将一元钱丢进推销员的怀中,就缓步走开了。

他以为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回头看时正遇上推销员那不领情的眼神,他才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很抱歉地对推销员解释说:“对不起,我刚才忘了拿笔,希望你不要介意。

”说着便从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最后又说:我们都是商人,都不能做赔本的买卖。

你有东西要买,而且上面有标价,我照价付给了你钱,我也要拿走我买的东西。


这件事富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管他自己是否需要。

几个月过后,富商出席一个商业活动,作为公众人物,许多人都与他寒暄。

快到中午用餐时,他身边的人不那么多了,这时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迎上前来,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富商感到很纳闷,但一时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此时年轻人说话了:“您早就不记得我了吧?我也是才知道您的名字,但不管您是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我永远忘不了您。

我是数月前那个铅笔推销员,当时您的举动给了我足够的尊严。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乞丐,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因为很多人都只给我钱,并没有拿走一件商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乞讨者,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您虽然拿走了一元钱的商品,但却为我重新找到了尊严。

您的话使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今天我做到了。

谢谢您!”
尊重他人能使他人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提高。

案例二:对美貌的刻板印象及美貌的相对性
戴恩让大学生被试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片,有魅力、中等魅力、缺乏魅力。

要求被试在27项人格特质上逐个评价三个人(婚姻、事业),结果发现人们对长相漂亮的人的评价要高于一般的人,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婚姻幸福,职业较好,威望也高。

与不漂亮的人相比,漂亮的个体更为自信、温暖、诚实、强壮、谦虚、友好、合群和有知识。

这恰恰表明了对美貌的刻板印象,也即人们认为美的就是好的。

但是美貌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影视世界往往被漂亮的人所占据,一些人认为这些完美的形象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标准,很少有人能达到。

这些传播媒体所造成的漂亮标准,在日常生活里是否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呢?为了验证这一点,肯贝利等人(1989)设计了一项现场研究。

他们在男性大学生看一部“霹雳娇娃”(由三位漂亮女士主演的电视剧)的前后访问这些大学生。

实验中两名实验者的助手到大学生宿舍,请他们帮忙解决一项私人争论,让大学生评定照片(这张照片事先已被评定为中等,在一个7分量表上得4分)上的女孩的漂亮程度。

正如预测的一样,刚刚看过“霹雳娇娃”的男学生对相片上女孩的评价比未看过的低。

该研究揭示了漂亮的对比效果:外貌一般的人常因为另一个刚出现过的异常漂亮者,而被认为较不具吸引力。

肯尼斯和维勒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想知道对比效果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而与其相反的辐射效应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他们假设是由于长相一般的人和漂亮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这种差异。

为此,肯尼斯设计了一项研究,实验中被试看到两个人,其中一位是长相一般的目标个体,另一位是外貌较好或是其貌不扬的比较个体,这两个人有时扮作朋友,有时为陌生人。

这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陌生人、朋友);当他们被认为是陌生人时,产生对比,而当两人是朋友时,则产生辐射效应。

案例三: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
——香水的销量虽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

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

“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

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

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了经典的Chanel 5。

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

香水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

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了下来。

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异变的女人们开始在上班时回避使用香水……潮流的制造者们抓住这一情况展示他们自己低调的香水产品。

淡雅化给香水工业带来了发展。

但他仍然继续着人们逐渐放弃使用传统的大牌香水的过程……“我过去经常购买Chanel和Joy 。

”巴尔的摩的一位叫Dorothy
Liadaklis 的女士说。

但她现在随便买一些药店的浴用凝胶代替。

“我不知道发生改变的是香水还是我自己……”
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身体动作——这些是非言语沟通的基本通道。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香味也是一种非言语线索。

毕竟,通过使用香水,我们能向别人传达微妙——或不微妙的信息。

“我是浪漫的”“我是敏感的”“我是神秘的”——可使用的词语之多只会受到广告的想象力的限制。

那么为什么各年龄段的人都减少了香水的使用——或者,至少他们花高价买丰富的广告所宣传的名牌产品的愿望减少了呢?可能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趋势。

首先,世界各国的人们——尤其是美国,香水的最大市场之一——现在都非常频繁地换装。

而且,一个人如果穿着牛仔裤和汗衫,就没必要使用50美元一盎司的香水了。

第二,如上文所说的,有工作地女性不愿意擦着浓烈的香水上班。

她们觉得那会给老板和同事传达关于职业行为的错误信息。

先后,香味有转淡的趋势(如有软啤酒和清谈食品)似乎也呼唤淡雅的香水。

并且这些香水在比大规模商场里的香水部便宜的地方——药店——就能买到。

总之,许多趋势结合在一起减少了女人和男人对香水的使用。

这对于香水工业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却使许多对浓烈的香味感到刺激和厌烦的人感到高兴。

不管怎样,越来越多的人断定他们能通过除了与鼻子有关的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来进行非语言沟通,这是很清楚的。

人际关系案例
案例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他为何开枪杀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的制造者,震惊全美枪杀案凶手赵承熙是CS 爱好者,读大学时,赵承熙总是戴个帽子,坐在后排,很少在课堂上发言,也几乎不与人交谈。

他的同班同学回忆说,在英国文学入门开课第一天,大家都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但赵承熙却独自坐在一旁一言不发。

老师发现他在签名册上只写了一个问号,于是问他“是叫问号吗?”赵承熙还是不回答。

写作课教授露辛达·罗伊说,两年前赵承熙写了很多表现愤怒和暴力情绪的诗歌,令她十分担心,于是叫他不要参加集体课,另外对他进行辅导,还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

但显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

赵承熙曾写过两个剧本,有十几岁孩子讨论杀害老师的情节,还有男孩与其继父大打出手的描写。

犯罪学教授苏桑·古德尼:很明显他时不时承受着某种困扰或者折磨,很明显他需要发泄出来,这些剧本是他抒发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因为他无法对其他人敞开心扉。

赵承熙案例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原因的思考,是游戏暴力导致还是属于个人人格问题,抑或是一种新类型的精神疾病,类似于邱兴华的杀人行为等等。

案例二:旁观者效应:他们为何不实施救人行为
1964年3月13日凌晨,一位妇女在纽约市被谋杀了。

这位妇女的名字叫凯蒂,她的工作是酒吧管理员,当时她正下班回家。

当她从停车场穿过街道回到她住的公寓时,一个拿着匕首的男人逼近她。

她开始跑开,但是男子赶上并且揪住她,并且用匕首刺她。

她大声呼
救,许多公寓的灯都亮了,人们从窗口探出头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名攻击的男子准备离开,但当他看到没有人过来帮助受害者时,他又回过头来刺杀这位妇女。

她又尖叫起来,但他猛捅数刀,直至她死去。

后来的调查显示38位目击者看见和听见了这次可怕的持续45分钟的袭击,但是没有人出来提供帮助,或者向警署报案。

旁观者在这次事件中拒绝提供帮助的行为,成为媒介讨论的焦点,人们试图回答:“为何他们不提供帮助?”可能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变的冷酷无情,对他人的事情不感兴趣。

可能是大都市的生活令人们变得冷漠。

也可能是电视、电影中的暴力情节令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感到麻木。

在这起谋杀案之前不到一年,肯尼迪总统被人暗杀,这个事件被搬到银幕上;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天早上,疑凶竟朝着静止的屏幕和投影镜头开枪射击。

可能这一系列事件的累积效应使得人们不可能体会到一个陌生人求救时的困境。

人们总是说,过去的人总是有多友善,而现代社会有些地方出了问题,使人们变得如此冷漠。

然而,即使是在那些趣闻中,我们也能轻易地发现亲社会行为的例子和冷漠的例子,如果人们已经变坏了,为什么会有人在发现一个装满钞票的袋子后将里面的7万美金全部归还呢(Hurewitz, 1998)?为什么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从150英尺高的桥上跳入水中,去抢救一个自杀的妇女呢(Fitzgerald,1996)。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使两位社会心理学家,John Darley和 Bibb Latane 开始思考对亲社会行为的科学解释。

他们讨论这一问题,在他们讨论时,一个新的假设产生了:旁观者没有对危急事件作出反应,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受害者,而是情境中有些因素使他们感到犹豫,他们设计了实验,并提出了“旁观者效应”的理论。

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在一个突发事件中,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亲社会行为发生地可能性反而会减少。

在凯蒂被谋杀的事件中有很多的目击者,有38位探出窗口来看个究竟的人都可以采取助人行为,但每个人都只承担了1/38的责任,很明显,这还不足以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随着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人们发现,在一个危急事件中,旁观者是否提供帮助,须经历五个步骤:是否注意到突发事件——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吗?——是否愿意承担行动的责任——知道如何做——决定去帮助。

在这五个步骤中,任何一个步骤受到阻碍,亲社会行为就不会发生。

社会动机案例
案例一:聪明的犹太裁缝
有一个犹太裁缝勇敢地在一个反犹太街区开了一家裁缝店。

为了把他赶出这个街区,每天都有一群年轻人跑到他的店门口向他大吼:“犹太人!犹太人!”。

失眠了几个晚上以后,裁缝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群人再来他店门口时,他宣布,任何称他为“犹太人”的人都将得到一毛钱。

得到激励后,第二天这群人更加高兴地跑来大叫“犹太人!犹太人!”裁缝微笑着给了每个人五分硬币(他解释说今天只能付这么多)。

这群年轻人还是很满意地离开了,毕竟5分钱也是钱。

接下来的几天,犹太裁缝就只给那群年轻人每人一分钱,并再次解释他付不起更多的钱。

当然了,一分钱不再那么有激励作用,一些年轻人开始向裁缝抗议。

裁缝再次申明,他不可能付更多的钱,这些年轻人要么拿一分钱,要么就离开。

于是,这群年轻人决定离开,临走前还冲着裁缝大叫:“你只出一分钱,还想让我们叫你犹太人,真是疯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触发的,由于年轻人喊叫裁缝“犹太人”的目的是为了让裁缝不舒服,结果当裁缝宣布他很乐意被称作犹太人并表示愿意为此付钱时,他巧妙地改变里了那帮年轻人称呼他为犹太人的动机,这一动机由单纯的反犹太主义变为了金钱激励。

当裁缝宣布他不再付钱时,他便成功地诱发了一种心理上的不一致状态(或者说是唤起不协调),让那帮年轻人觉得好像免费滴奉承了裁缝一样,这与他们的初衷是违背的,因为他们的初始动机是为了骚扰裁缝,而不是让他过的开心。

案例二:猫天生会捉老鼠吗?
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在1930年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把小猫分成四组:第一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不能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二组小猫与母猫一起生活,可以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三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第四组小猫看到老鼠时就受到电击,形成了逃避老鼠的条件反射。

这些小猫长大后,见到老鼠的反应就不一样:第一组无动于衷;第二组表现出捕鼠行为;第三组即使见到别的猫抓老鼠,也不会去模仿;第四组则是猫怕老鼠,见到老鼠就逃跑。

郭任远作为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家,用此一实验批判了麦独孤的本能论。

连猫捉老鼠这一行为都是后天性的,更何况是人的复杂行为呢?这表明人的复杂行为并不能完全凭本能来获得说明。

案例三: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做
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

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

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

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

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

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
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

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象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

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

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

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象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

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

留下来的人们好象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

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

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象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

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很多的人以为成功很难,成功要付出太多、成功会很痛苦,就不去想和追求。

有的人不肯付出一时的努力去博取成功去换取一生的幸福,却甘愿用尽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的痛苦。

那些追逐成功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成就,就因为他们有梦想和肯于奋斗,他们不用去为生存本身发愁,他们时刻想着如何让身后变得更好。

现在你还能说成功太累,成功太难这可笑的话么?你是选择创造、追求成功的生活呢?还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你可以不思成功,但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轻松。

你追逐成功,你会因此而生活得更好社会感情案例
案例一:决定你饿的是胃还是思维?
沙切特及其同事拉里•格罗斯招募一批志愿者,一些是胖子,一些身材正常,宣称让他们参与一项对躯体反应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实验者哄骗志愿者将手表交出来,因为要在他们的手腕上绑一个电极,但实际上,绑在他们身上的电极只是个幌子,目的是引诱他们脱下手表。

研究者还在房间里留下一些饼干,告诉志愿者——实验期间他只能一个人呆着——随便享用。

房间里有一座经过修改的座钟,要么走的慢一倍,要么走的快一倍。

一阵子之后,志愿者认为到了午餐时间,但实际上时间还早,其他人认为还未到午餐时间,实际上午餐时间早已过了。

认为已到正常午餐时间的肥胖者,比认为还未到正常午餐时间的肥胖者吃的饼干要多,正常的志愿者则吃的饼干同样多,不管他们认为是否午餐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