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古诗简介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颈联写离恨,写春情。

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翻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

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

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

“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

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

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

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上句一个“论”字。

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

锦字回文诗的内容。

无非离情别恨。

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

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

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

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

就这
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译文】
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赏析一】
《清江引·春思》,元代张可久的散曲·小令。

此曲的前两句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春怨》诗意点染出来的。

“雨细清明后”,是从杜牧《清明》句意中浓缩出来的。

接下来,“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承上,说不但思妇禁不起风雨,连游子也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

这句话也是化用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

结语“梨花小窗人病酒”饶有余味,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赏析二】
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

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

“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

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

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

这句话也是从辛弃疾的“要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词意中点化出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的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经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了。

这跟作者的“总是伤春,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庆宣和·春思》乃同一机杼。

这支小曲之所以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正是作者博搜精粹,蓄之胸中,自然吐属不凡,下笔如有神助。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3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权贵公子们的奢靡生活。

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

(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
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

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

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

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

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年号,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

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

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

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

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

“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

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

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

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

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

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

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

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

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

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
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

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

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这组诗中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然而,这种深愁苦恨,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人固有的涵养,在作品中又不能直白写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

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

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

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

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第二首诗则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长安城春光艳冶的画面以及城中“轻薄儿”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

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以反衬手法表现诗人被贬谪的失意与愁恨。

在艺术上,这首与前首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色彩绚丽的词句来写景状物。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

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
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

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

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

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

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

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的。

诗人的想象与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

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

他虽然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诗人又没有让读者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

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

(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李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

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代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

隋炀帝“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

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4
春思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枊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古诗简介
《春思》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翻译/译文
春风啊,因了你过分的随和,致使你那么地忙碌;你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

你刚吹来一阵小雨滋润了万物;又匆匆放晴,让温暖的阳光照耀到各处。

注释
⑴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⑵忙生:忙的样子。

生,语助词,无意。

⑶与:替,帮助。

⑷须:要。

赏析/鉴赏
方岳这首《春思》,用似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首句开门见山,直写“春风”、“太忙生”。

以三句,围绕春风,各写二物。

二句写“花”、“枊”,三句写“燕”、“蜂”,四句写“雨”、“晴”。

作者选择的都是精彩的镜头,且写的都是动态,又用精炼的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

从中看
出了作者的情意。

可谓是“境界全出”王国维在谈到境界时说:“诗人中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可见,所谓“重视外物”者,即能站在高处观察生活,取舍生活。

所谓”重视处物“者,则要求进入生活,感受和融化生活,以自己的感情与花鸟共忧乐、同呼吸。

这样,方能赋于自然景物以“我”感情。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

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

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上了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

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

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

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

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

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

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是、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

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

这句是浑写,读者自然能够由此想象到,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想到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

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谈花说柳,当然不是孤立地,而是以之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

后面两句,便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

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

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

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疲于奔命,诗人对春的歌颂,也就通过诗细微地表达了出来。

春风本来是一个很蒙浑又很广泛的概念,方岳组织了各种意象,娓娓道来,体会精细,令人眼目一新。

宋诗的纤巧与理趣,在这首诗中都得到了反映。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5
玉楼春·春思
朝代:宋朝
作者: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

荠菜花繁胡蝶乱。

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

尽日相思罗带缓。

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

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

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

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

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

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

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

奁(lian):镜匣。

这里指镜子。

晴绿:指池水。

赏析: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以上写闺情。

“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

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不多。

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常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

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
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

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

“繁”和“乱”是以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

“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不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以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不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

“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

“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

“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

“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

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

这种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抒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

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

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

”中有表现。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不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

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不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以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

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

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不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以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

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

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6
春思
唐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