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乡愁》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 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 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 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 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 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 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 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 呼唤。
(二)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然后分 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 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 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 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 。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 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 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 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
(三)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 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 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 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 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 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 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 情感强烈的地方,如“小小”这一个词应读得很重,它能体现邮 票的特点,且“小小”能更衬托出浓浓的乡愁,我在这头语气应 提高,后一句应降低以体现思母之情
(三)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以 第一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让学生注意以下地方的正确读法 : (课件展示:)
《乡愁》说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乡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 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 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 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 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九年级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概括能力,把握文 章的内容,熟读成诵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说, 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完成从诗人的乡愁到自己 乡愁的迁移,不太轻松;从学生分析能力和评价 能力来看,学习诗歌写法的妙处,比较困难。我 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诵读领 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鉴赏能力。通过朗读品析文字所承载的丰厚内涵, 深入体悟作者情感,体会语言和意象对表达情感的效果。 2.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初步学会如何用文字和借助意象表达自 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品析,深入感知作者情感,体会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和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2.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 感)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他划的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 出你的节奏处理,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五)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请同学们按照以下要求自由读 一下(演示文稿展示朗读诗歌方法)
2.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初步学会运用语言和借助意象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品析词语的丰厚内涵,分析体悟作者情感和独具匠心的文 字语言表达。
五、说教学法
1.诵读感知法: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之美和诗歌的语言之 妙。 2.引导发现法:以“一”字切入,“一线串珠”解读文字,引导学生发现 、体会文字丰厚内涵、无限张力,作者情感的变化,优美的呈现方式 。 3.体验实践法:通过练习,初步尝试借助巧妙文字和独特意象表达情 感的写法。
(四)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步骤四、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一)出示余光中的名言,引出作者介绍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 着黑土,在中 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余光中)
步骤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一)听读录音,要求: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二)明确感情基调、语速: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应该是稍慢且舒 缓,要读好一首诗,不仅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下面老师划分了第一节,同学 母亲/在那头 明确: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
1.把握朗读基调(语气、语调);2.讲究朗读节奏; 3.注意朗读重音;4. 调节朗读速度;5.投入朗读感情(用心去读)。
步骤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一)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 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 同学们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 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