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精选同步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后,—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摇役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2.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6.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
利。
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7.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9.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
……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
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
11.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12.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3.《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14.《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长毛,与子同仇。
”《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普遍推行县制
15.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
16.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8.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B.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C.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D.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19.下列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改革者壮大了本国的实力
C.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
20.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三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徒贵就贱,用近易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
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一[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商鞅变法中突破旧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解决农民疾苦、抑制土地兼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其结果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
1.C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才导致了—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和—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废除“世卿世禄制”和—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也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会导致管理的加强,不会导致—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
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3.A
根据材料“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之法深入人心,连商鞅本人也不能置于法外,A项正确。
民众并未切齿痛恨商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守旧贵族反攻倒算,而是强调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排除C。
商鞅对秦国有巨大贡献,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排除D。
4.C
商鞅变法的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A、B、D选项都属于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B选项则属于消极影响。
5.A
这段话大意为:“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惯)就能实施教化,智者不修改法律就能治理。
顺着人民(的习性)实施教化,不劳累就能成功;依着(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和人民都能对此感到习惯而安全。
”明显是不主张变法者的言辞,另外这段话并没有强调要“加强思想控制”,强调的是“圣人之治”已经使天下很安宁了,所以说按着以前“圣人”的那一套来,一定也能将这种安宁延续下去,战国时期公认的圣人都是尧舜一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先王,这段话明显是因循守旧的倒退思想,故A正确,排除B、C、D。
6.B
根据材料中的“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说明商鞅认识到监察人员自身的监督问题,即监察模式尚有缺陷。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比较对普通官员的监督和对监察人员的监督孰轻孰重,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出问题,商鞅没有就此提出解决办法,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7.D
“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井田制已经瓦解,即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现象也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个
体劳动代替集体耕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A
9.
管仲改革题干中所提的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故选C.
10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变化,由此可知,①②均正确,故C项正确.
故选C.
11.B
据材料提到,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分家立户,导致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故B正确。
秦朝时土地兼并不严重,故A排除。
战争频繁兵役沉重,与材料现象无关,故C排除。
“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在西汉初,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排除。
12.C
本题考查对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认识。
根据材料中两人最后都惨死,说明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变法者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B 项中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C。
13.B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
根据材料可知,《孙膑兵法》和《商君书》都主张进行战争,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都希望通过在争霸战争中获胜,从而推动本国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人民反对战争,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动荡在思想上的反映,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孙膑和商鞅的主战思想,并未涉及统治者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B 项。
14.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体现的是秦国急公勇斗尚武的民风。
分析选项,A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意不符;B符合题意,调动了秦民争相建功立业的积极性;C是为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与题意不符;D是地方行政制度,也与题意不符。
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商鞅变法中采取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实行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得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B项中正确。
1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齐国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题干中所提的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故选C.
17.答案:C
试题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些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故BD不当;这些改革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所以将变法者的下场归结为个人品质是不当的,排除A。
吴起、商鞅等改革家被杀,说明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故选C。
18.答案:A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分异令的知识。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和所学史实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因此他的改革措施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鼓励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和兵源。
商鞅变法通过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故排除B;商鞅变法通过奖励耕战,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排除C;商鞅变法通过废除旧世卿世禄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排除D。
故选A。
19.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故A正确,排除。
两者都壮大了本国的实力,故B正确,排除。
商鞅变法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商鞅和梭伦的结局都比较凄凉,故D正确,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战国时期国家权力日益强化,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李悝倡“尽地力之教”旨在发展生产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其做法旨在防止农民由于生产失调、生计无着之时转而成为“盗贼”,B项正确;C、D两项均排除。
21.(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
材料二三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影响:①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②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相同:都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2.(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
(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
(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好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
23.(1)政治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经济措施: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3)矛盾:商鞅变法解决的是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结果:商鞅变法的结果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