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实是个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其实是个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人
孔子是一个喜欢制定各种“标准“的人,这可看做他的原则性,其实他又是一个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具的人,很多方面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01
孔子非常推崇“中庸之道”,中庸本身就是寻找一种平衡点
中国人所说的中庸,其含义非常广泛,按照最基本的理解,它应该是这样的:执两用中,不偏不倚,不仅要找到一件事情的平衡点,更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中庸还有审时度势的意思,比如“时中”,即指的是在变化中抓住平衡点,也就是抓住时机。

而中庸的目标是什么?致中和。

中,“喜怒哀乐之未发”,也就是你天然固有的本性,和,“发而皆中节”,即是说情绪宣泄出来的时候,要有理性的约束。

孔子对中庸也做过多次的诠释,比如他说中庸是最好的德行,可惜的是,民众已经很久没有它了;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之;君子适时中节,小人肆无忌惮等。

我们熟知的孔子对于《关雎》的评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是一种平衡的中庸的评价。

孔子是善于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事物的。

可以说中庸思想,就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具的思想。

它告诉人们,不管身处何境,顺也罢,逆也好,都要保持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的一种平衡,从而达到“致中和”的状态。

02
孔子对于“仁”的解释,对于“孝”的解读等,都体现了不同
情况不同人物下,答案不同的特点
“仁”、“孝”、“礼”都是孔子非常重要的概念,但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去问他,什么是仁,什么是孝,他会告诉根据环境与人的不同,告诉你不同的答案。

子游与子夏分别去问孔子,何为孝?孔子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对于子游的回答是:孝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赡养父母,还要心存敬意,不然,与养马养狗有何区别?而对于子夏的回答是:孝呢,最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为何两个学生,同一问题,两种答案?缘于子游这个人,在养父母方面做得还不错,但是敬意不够;而子夏呢?为人冷漠,不够温润,所以孔子告诉这位学生,要对父母有一副好脸色,这对你家的情况来说,才是最需要的。

当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时,老师的回答是:仁意味着自我的克制;当仲弓问孔子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当司马牛问老师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则是:仁,就是说话谨慎;而当樊迟问何为“仁”时,老师的回答是:仁者爱人。

问的人不同,问题相同,答案却不同,这就是孔子的智慧与灵活性。

还有一例,子路曾问孔子:听到了一些该做的事,是不是要立刻行动?孔子回答说:若你的父兄在的话,怎么可以自己就先去做呢?同样的问题,等到另一位学生冉有来问的时候,孔子则说:听到了该做的事,当然就应该行动起来。

当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听到两种不用答案时,他就特别疑惑,于是就问老师:为何您给出不同的且截然相反的答案?
孔子的回答是:我之所以告诉他们不同的答案,是因为子路是个性格好勇激进的人,所以我希望他遇事先和父兄商量一下再做决定;而冉有呢?性格怯懦,做事总是容易退缩,所以我告诉他立刻投入行动之中,是为了鼓励于他,使他勇于前进,如此而已。

03
我们从孔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上,也能看出这一点
孔子的教学方法,从来不会局限于正襟危坐式的课堂模式,也不会固定于某一个其他的单一形式,他除了案头讲课,还有问题对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带领学生一起郊游,游学途中,边走边教,边教边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灵活教学。

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概念,这些本身都是一种巨大的创新,创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原则性的基础之上,冲破原则,开辟新的天地。

孔子常常会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的方式,来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借此也进一步熟悉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理念,已成为众人学习的指导概念和基本方法,他自己也在教学之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在必要的时候予以点拨,学生领悟新知识就会更有效果。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这也能看出,他绝不是一个书呆子,既有不断学习,掌握知识的原则性,又有多元化学习、学而为用,学而有用,学而致用的灵活性。

品读文化,品读孔子,既学习和熟知文化本身,也能从人物身上,学到他们的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等。

一个人做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也是中华文化固有的一种理念和属性,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其实是非常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