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015601560高中历史第16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质量评价(十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右图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状况的漫画《鹊
巢鸠占》。

此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开始觉醒
C.是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恶果
D.推动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实现
C解析:从材料的“20世纪30年代初”以及图片中的文字“东北”,可以看出这是指日军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当时国民党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2020·青岛二模)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不喜欢帝国主义,一方面又怕革命的彻底性……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态度可能发生变化。

”毛泽东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华侵略
A解析:从材料中的“1935年”“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态度可能发生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下,资产阶级也会站在人民一边,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故答案为A 项;B、C两项不是民族资产阶级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扩大对华侵略,排除D项。

3.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道:“西安事变这样
的收获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最高度。

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

”由此推知,西安事变()
A.推动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平息了国民党内的派别之争
C.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使中国抗日获取了外部支持
C解析:从材料可知,“西安事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并没有推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A项错误;“西安事变”只是暂时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矛盾,达成一致抗日的共识,事实上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争仍旧十分激烈,B项错误;D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4.(2020·北京平谷区一模)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

”这场“仗”()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D.是在华北战场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一次主动出击
C解析:根据材料“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判断这场“仗”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故选C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指的是平型关大捷,排除A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排除B项;华北战场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主动出击是百团大战,排除D项。

5.(2020·日照模拟)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

”上述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C解析: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此时共产党取消了反对国民党和打击封建地主的政策,其目的是团结国民党、地主阶级一起抗日,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时间为1931年之后,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D两项;根据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可知,这一主张不利于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

6.(2020·潍坊二模)华中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市场上流通有法币、伪币和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抗币”;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法币的贬值,“抗币”已成为“新民主政权下地方性国家纸币”,并为当地百姓所信赖。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日本侵略者借伪币掠夺中国财富
B.国民政府货币金融政策的彻底失败
C.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问题得到解决
D.抗日民主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认同
D解析:依据材料中“随着法币的贬值,‘抗币'已成为‘新民主政权下地方性国家纸币',并为当地百姓所信赖”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货币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地方性国家纸币,说明“抗币”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同,这实质上是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因此D项正确。

A项未体现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抗币”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国民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彻
底失败,故B项错误;仅凭“抗币”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问题得到解决,故C项错误。

7.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

这一军事行动()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C解析: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的是武汉会战,不是冬季攻势,故A 项错误;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可以判断是国民政府的军队,“发动了冬季攻势”是主动出击,故C项正确;敌后战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材料描述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故D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全面抗战,使日本陆军兵力深陷中国战场,是日本不能随心所欲实施其世界战略的根本性原因,也是牵制日本与德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战略配合的根本原因。

据此可知,中国的全面抗战()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B.主导着二次大战的基本走向
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D.阻止了法西斯国家间的战略配合
D解析:日本想与德国法西斯相互配合进攻苏联与西亚,进行战略配合,从而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而中国的抗战牵制日本无法与德国实现真正意义的战略配合,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B项错误,排除;材料无法说明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粉碎,排除C项。

9.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北地区()
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
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B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有较大增长,这一变化是由于日本掠夺工矿资源维持侵华战争的需要,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严重打击,日益萎缩,排除A项;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企业由日本接管经营,排除C项;“经济结构的完善和优化”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

10.(2021·漳州模拟)1945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决定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
D.指明了抗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
D解析:根据题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可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后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故D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于1943年,排除A项。

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于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排除B项。

决定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为八七会议内容,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材料二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

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

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

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

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

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直到现在……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
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天地”的打开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是如何推动“真正的新中国国家”形成的?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分析概括作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兴起救亡图存运动,进行政治变革(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可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3)根据材料三“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性质、地位及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浅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

表现:兴起救亡图存运动,进行政治变革(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2)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

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中国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2.(2020·潍坊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是在战工会成立后逐步展开的。

1942年5月,省战工会颁布法令:公私租佃土地,均须实行二五减租(减租25%);减租后
按约交租,不得预收地租或收取押租。

抗战前借款,年利率超过15%者,减为15%,低于15%者照原约。

债务人付息还本一倍者,停息还本,付息达原本二倍以上者,债务消除。

随着减租减息运动的全面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民纷纷参加各类群众组织,截止1944年,山东根据地参加农会、工会、青会、妇女会和儿童团五大群众组织的成员达到4 042 089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6.55%。

根据地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中上层开始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趋向对我们依靠,并积极参加民主与经济事业。

游击区人民人心向我,地主回家,难民灾民内逃、根据地壮丁出口现象基本克服,根据地人民及民主秩序较前安定”。

--摘编自陈国庆《试析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作出合理的解释。

解析:解答本题应当联系所学说明运动实行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指出运动的特点,以及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探讨运动的影响。

关于运动背景,结合所学可以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来回答;对于运动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均须实行二五减租(减租25%);减租后按约交租,不得预收地租或收取押租。

抗战前借款,年利率超过15%者,减为15%,低于15%者照原约”分析可得对于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中上层开始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趋向对我们依靠,并积极参加民主与经济事业……根据地人民及民主秩序较前安定”等信息,从对提高农民积极性、团结地主抗日、壮大抗日根据地力量等方面来回答。

本题在解答过程中结合材料信息的同时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解读,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

特点:允许地主剥削,农民要交租交息;限制地主剥削,地主要减租减息。

影响:既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调动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又照顾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