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第七单元第24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提出的。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1)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2)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
(3)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三、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
①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②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建交
(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对日本造成极大冲击.
(2)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3.影响: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了西方国家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成就
(1)我国不断扩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2)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4)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仍然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外交成就
(1)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概念阐释]
1.“求同存异”方针
(1)“同”: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任务.
(2)“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2.中国不结盟政策
不结盟外交战略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内容
上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第二,不组织以自己为首的同盟;第三,反对霸权主义;第四,发展新型国家关系.
[易错提醒]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

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2.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另外,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才是根本原因。

[轻巧识记]
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名师点拨]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与世界局势
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世界局势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此,我国在外交上一方面奉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发展与不同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关系,维护了世界和平;另一方面注重多边经济领域的合作,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共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和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兴起.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
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材料一所说的“某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教你读史]
根据材料一的出处,推断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示]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会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概括所要解决的问题。

[提示]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

[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3)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教你读史]
注意省略号后的有效信息,从“因为"“但是”等连词后的信息中得出答案。

[提示]不矛盾.理由: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了此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2.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美关系
[材料一]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你读史]
抓住动词“改善”“接近”,说明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
[提示]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材料二]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

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你读史]
把握关键词“正当理由”冒号后面的信息;“影响"注意从中国的角度回答。

[提示]因素:应对苏联的威胁。

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全面认识中美关系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建交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另外,从影响看,《中美联合公报》为以后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中美建交公报》则使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
(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

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
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也不允许他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3.实行无敌国外交: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题组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
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
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
解析:选C 材料中对苏联贸易额逐年上升并占据主导,主要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故C项正确。

2.“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恩来发表的这段讲话是在( )
A.1953年中印谈判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亚非会议D.1971年会见基辛格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来求同”“不是来立异”“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等信息可知是万隆会议,即亚非会议,故C项正确。

3.《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

……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

”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万隆会议B.不结盟运动
C.日内瓦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C 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周恩来”“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可知是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故C项正确。

题组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
4.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
战争中的敌人’。

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解析:选C 材料“尼克松总统来华”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根据所学,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正确。

5.21世纪初,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D 2001年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故D项正确.
6.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①②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①日内瓦会议;②中美建交
B.①尼克松访华;②中日关系正常化
C.①《中美联合公报》签署;②中美建交
D.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解析:选C 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综合判断可知C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

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独立自主不结盟”
解析:选B A项“一边倒”是指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D
项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2.下图是一张纪念某次会议召开十周年的邮票,其中缺失部分应填写的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D.不结盟运动会议
解析:选B 日内瓦会议发生于1954年,万隆会议发生于1955年,第26届联大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会议,不结盟运动会议是1961年召开的,结合图上文字信息和时间信息判断,故B项正确。

3.“从1950年开始,苏联给中国大概40亿美元的贷款,包括291个工业项目……提供了中国所有的喷气式飞机,大多数军事设施,即使现在中国购买的几乎所有的航空燃油都是从苏联通过铁路运来的.”这主要由于新中国当时()
A.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原有外交关系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奉行结盟苏联的“一边倒”战略
D.重返联合国提高了自身国际地位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贷款、工业项目、军事设施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与苏联建立友好同盟关系,故C项正确。

4.以下为新中国参加的某一国际会议的5项议程: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判断,这一会议()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解析:选A 从材料中“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可知反映的是1955年反对殖民主义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B项是指新中国建国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主要指不结盟运动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项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

5.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
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解析:选C 注意题目中的分号,连接起了两个事实,一则我国虽与苏联结盟,但不能把独立性丢掉;二则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两个事实共同说明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6.下列一组图片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这组图片表明( )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中国政府始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解析:选D 50年代毛泽东会见斯大林,与苏联亲密合作,以打破美国的封锁,争取苏联的帮助建设新中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且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此举更多为了对抗苏联;1989年中苏领导人会面,中苏重归于好。

三幅图均说明,不同时期国际形势不同,我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调整,故D项正确。

7.1971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参加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的领导时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材料表明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缓和B.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C.第三世界的崛起D.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C 材料中“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强调第三世界的作用,故C项正确。

8.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解析:选B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既有像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
国,也有一些小国家,它的成立开创了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

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到1970年,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第一次超过支持美国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票数。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步伐不可阻挡.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美售台武器虽然数量较大,但是主要是一些陈旧落后、退役淘汰的“滞销品”。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强化对华遏制政策,对台军售规模较大、性能较好。

1992年,老布什政府卖给台湾150架F16战斗机。

1999年3月24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5月8日,美国B -2轰炸机悍然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

(1)材料一中“1954年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美国方面)有哪些?(6分)
(3)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国际格局、美国对华政策等因素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联系两极格局下美国所处态势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尼克松访华的作用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国家关系最根本的因素是国家利益,结合材料三中相关信息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建国初期,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社会制度不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或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意识形态的差别。

(2)因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或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3)理解:中美关系由对立走向正常化.原因: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